280件文物帶您了解“小荷包大希冀”

遼沈晚報 2024-03-22 07:55:56

280件精美的荷包文物正在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展出。遼沈晚報記者 王迪 攝

“荷包”的雛形是較多用皮革做成的軟囊,佩戴在腰間。“荷包”這個說法出現在宋代以後。古人用荷包裝零星物品,隨身佩戴。這個小小的包,不僅具有實用性,其精美的圖案,不僅具有觀賞性,還帶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以荷爲佩——晚清民國荷包文化展”正在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展出,280件精美的荷包文物見證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帶觀衆了解荷包的曆史。

荷包說法最早出現在宋代以後

其雛形是軟囊

荷包,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的優秀代表,是手工巧技與民間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

荷包的雛形就是軟囊,多用皮革制成。現存最早的囊實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南北朝時,佩囊制度正式確立。同時,由于絲織 業的興起,絲織品也被用來做囊。至隋代,囊成爲常見的腰間配飾。唐代的“魚袋”“龜袋”,還具備了識別官員身份品級的功能。宋代以後,出現“荷包”這一稱謂。

在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荷包都是作爲隨身配飾出現。華貴的、精致的、簡樸的,除了實用功能之外,還彰顯著擁有者的身份地位。

晚清民國時期的荷包體現了中國荷包發展的最高成就。這一時期的荷包款式繁多,學界一般按荷包的形狀進行簡單的分類,如腰圓形、雞心形、葫蘆形、鍾形、方形等,其中俗稱錢荷包的“方荷包”,以其普遍的實用性成爲了荷包家族的主力樣式,留世甚廣,其簡潔的形制、多樣的紋飾和精美的繡工足可以呈現荷包的藝術之美。

人們用吉祥紋飾

賦予小荷包大希冀

在“以荷爲佩——晚清民國荷包文化展”中,展出的280件荷包文物,件件精美,展現著其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這些民間荷包刺繡的創作題材來源于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它不只是自然物象簡單的再現,而是人們在生活勞動中提煉、加工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情感的慰藉。也凝結著人們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向往和對幸福的追求。

因此這些荷包文物上都帶有吉祥圖案,包含了人們對愛情美滿、子嗣繁榮、生活如意吉祥的美好展望。在本次展覽上,就可以看到帶有“蝶戀花”“麒麟送子”“萬事如意”等紋飾的荷包。

據了解,荷包上的吉祥圖案通過六種手法來表達它的思想內容。包括象征手法,會根據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態形狀、色彩、功用等自然屬性表現某一特定的思想內容;寓意法,用某些群衆所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文學典故等題材來寄寓特定的思想內容;比擬,賦予某種題材以擬人化的性格;表號,將某些題材當作代表某種特寫意義的記號;諧音,借用題材名稱的同音字或諧音拼成某種吉祥語;文字直接表意,如直接用“福”“壽”“喜”等字。無論是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還是對後代的虔誠願望,抑或是對人生的無限希冀,一枚小小的荷包表達出了中國人渴望幸福、追求夢想的樸實真摯的情感。

遼沈晚報記者 朱柏玲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