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電産業鏈“遇冷”,超六成企業業績下滑

國際金融報 2024-05-10 17:13:48

在經曆了2023年锂價的大幅震蕩後,锂電産業鏈企業相繼披露去年成績單。

iFinD數據顯示,2023年,在申銀萬國分類的109家锂電産業鏈上市公司中,只有42家營業收入正向增長,占比不到40%;22家歸母淨利潤正向增長,占比僅20.18%。

其中,受锂價波動影響,锂鹽行業和電池化學品行業利潤下行最爲明顯,僅10家企業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1家企業歸母淨利潤正向增長。而受産業鏈利潤攤薄影響,锂電池企業業績明顯分化,頭部企業業績多有增長,中小廠商則虧損連連。锂電專用設備企業業績情況稍顯樂觀,主要歸因于海外業務的持續拓展。

數據來源:iFinD 制圖:程梓欣

政策面上,工信部對锂電池行業新規公開征求意見,帶動锂電板塊飙漲。截至5月9日收盤,天力锂能、合縱科技等多股漲停,天宏锂電、湖南裕能、力王股份等多股跟漲。

锂鹽:锂價暴跌引發業績“滑鐵盧”

去年以來,锂價經曆“過山車”式下滑。上海有色網(SMM)數據顯示,2023年初,電池級碳酸锂價格在50萬元/噸左右,工業級碳酸锂價格在45萬元/噸左右。但到了2023年末,電池級碳酸锂價格已下降到10萬元/噸以下,工業級碳酸锂價格也下降至9萬元/噸以下。

處在産業鏈上遊的锂鹽企業首當其沖,去年業績遭受重創。在10家A股锂鹽企業中,僅天齊锂業、吉翔股份去年實現營收增長,而歸母淨利潤去年均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吉翔股份與江特電機出現虧損,歸母淨利潤下滑幅度分別爲168.52%和117.06%。

數據來源:iFinD 制表:程梓欣

天齊锂業表示,受锂化工産品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锂化工産品銷售價格較上年下降,锂化工産品毛利下降。贛鋒锂業將業績下滑歸因于——“由于锂行業市場需求波動、锂電下遊客戶庫存水平控制等因素,公司的锂化工板塊産品的整體産銷量水平受到一定影響”。

虧損最爲嚴重的江特電機表示,碳酸锂價格除四月底有一次反彈外,基本呈單邊下跌趨勢,直接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水平同比均有較大幅度的下滑。吉翔股份也提及,公司報告期內锂鹽産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7.98億元,較上年下降28.01%。

盡管如此,锂鹽企業仍然看好未來需求,並持續擴充锂資源儲備。5月7日,贛鋒锂業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3.4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5億元)向Leo Lithium收購Mali Lithium公司剩余40%股權,以取得Goulamina锂輝石礦項目經營管理權。

今年以來,還有盛新锂能、雅化集團等多家企業也披露了布局锂礦的計劃。有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布局優質锂礦資源能夠保障锂資源供應,對構築産業鏈一體化頗有優勢,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電池化學品:夾縫中求生存

一方面,頂著上遊價格傳導帶來的降價風險,另一方面,被卷入全産業鏈去庫存大潮,身處中遊環節的電池化學品行業可謂“夾縫生存”。在43家相關上市公司中,僅8家實現營收增長,1家實現歸母淨利潤增長。另有14家企業去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超過100%,中銀絨業、房源股份及合縱科技降幅甚至超過10倍。

數據來源:iFinD 制表:程梓欣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營收榜前十中,中偉股份成爲唯一一家營收淨利潤雙增的上市公司。2023年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73億元,同比增長12.95%,實現歸母淨利潤19.47億元,同比增長26.15%。

但更多的企業尚處在寒冬之中。正極材料企業德方納米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69.73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6.36億元,同比出現虧損。該公司表示,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主要原材料锂源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公司産品的銷售價格隨之下降,在下遊需求增速放緩、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公司整體産能利用率下降,産品毛利有所下降;公司前期積累的較高價位原材料庫存在報告期內産生較大金額的減值損失。

從年報來看,德方納米去年锂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業務毛利率下降19.79%,去年存貨跌價准備和合同履約成本減值准備合計9.45億元。

業績同樣下滑的負極材料企業璞泰來也表示,2023年,其負極産品毛利率收窄,面臨階段性的經營壓力。該公司指出,受行業産能供過于求及下遊電池客戶去庫存的雙重影響,負極産品售價持續下行;客戶産品結構及原料屬性的變化影響了公司原有生産工藝的成本及收率;前期高價存貨消納較慢,導致其持續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去年財報顯示,該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存貨跌價准備爲10.5億元。

展望後市,上海有色網(SMM)新能源分析師梁育朔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負極企業爲例,短期低價局面難以扭轉,低利潤運營或成常態,對企業的降本措施、資金控制、上下遊供應鏈客戶群構建正提出挑戰,頭部企業因其成本優勢、規模優勢等將占據更多市場份額,負極行業整體集中度將有提升。

锂電池:業績出現明顯分化

去年以來,下遊電池廠商的議價權逐步提升,盈利情況整體向好。但受到産業鏈利潤攤薄的影響,龍頭企業業績亮眼,中小企業卻連連虧損。

數據來源:iFinD 制表:程梓欣

具體來看,在38家锂電池企業中,共有11家營收過百億元。其中,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欣旺達、天能股份、國軒高科位列營收榜單前五,分別實現營收4009.17億元、487.84億元、478.62億元、477.48億元、316.05億元。

歸母淨利潤過10億元的公司共有5家,分別是甯德時代(441.21億元)、億緯锂能(40.50億元)、天能股份(23.05億元)、科達利(12.01億元)和欣旺達(10.76億元)。然而,長虹能源、華寶新能、科力遠、博力威、孚能科技去年淨利潤同比下滑超過100%。

作爲行業龍頭,甯德時代去年再次拿下營收、淨利潤斷層第一。2023年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09.17億元,同比增長22.01%,歸母淨利潤441.21億元,同比增長43.58%。報告期內,甯德時代锂離子電池銷量達到390GWh,同比增長34.95%。

令人意外的當屬持續虧損的孚能科技。據該公司披露,在去年營收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歸母淨利潤卻由上年同期虧損9.27億元擴大至虧損18.68億元,同比下滑逾100%。關于虧損擴大,孚能科技提到了四個原因:一是高價庫存導致毛利下滑並計提資産減值損失;二是加大研發投入;三是承擔投資損失;四是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及其他因素。

此外,昔日的锂電池頭部企業*ST保力也遭遇股價市值雙雙暴跌,面臨退市風險。5月8日,*ST保力發布多則公告提示,截至當日,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十四個交易日低于1元,即使後續6個交易日(不包含公司股票全天停牌日)連續漲停,也將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

業績面上,*ST保力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下降28.68%;歸母淨利潤虧損1.88億元,同比下降0.82%。

锂電專用設備:海外訂單表現亮眼

得益于海外市場的加速拓展,锂電專用設備領域迎來“春天”。在18家相關上市公司中,共有13家實現營收正增長,占比超過70%,另有9家企業實現歸母淨利潤正增長。

數據來源:iFinD 制表:程梓欣

在去年營收前五中,贏合科技、杭可科技及先惠技術均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2023年度,贏合科技實現營業收入97.50億元,同比增長8.09%,實現歸母淨利潤5.54億元,同比增長13.62%。贏合科技表示,公司去年緊抓市場機遇,加大了對新客戶及增量市場的開拓力度。

杭可科技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9.32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13.83%,實現歸母淨利潤8.09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64.92%。其中,杭可科技境外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了221.2%。該公司表示,2023年度,美國和歐洲的市場需求開始增長,以日韓電池廠商爲主導的全球擴産帶來了較多的設備訂單需求,公司新接海外客戶的訂單較2022年有所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場的持續增長也帶來了一定風險。先導智能在2023年年報中披露,公司去年海外訂單表現亮眼,占比進一步提升至30%以上,但下半年海外業務毛利低。利元亨也表示,海外項目驗收進度不及預期,給去年業績帶來了負面影響。

今年一季度業績整體回溫

相較于堪稱“慘淡”的年報業績,今年一季度的整體盈利水平有所回升。在109家锂電産業鏈上市公司中,共有41家企業實現營收增長,41家企業實現盈利增長,但主要增長空間還是來自中下遊環節。

數據來源:iFinD 制表:程梓欣

具體來看,锂鹽企業尚未擺脫锂價下跌影響,業績依舊普遍承壓;電池化學品及锂電池環節表現可觀,貢獻最多增長空間,共有40家企業實現營收增長,39家企業實現盈利增長;锂電專用設備行業罕見遇冷,超過半數企業業績下滑。

值得關注的是,甯德時代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了增利不增收的現象。該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7.71億元,同比下降10.41%;歸母淨利潤105.10億元,同比增長7%。對此,甯德時代解釋稱,今年一季度,公司電池銷量同比增長25%以上,收入下降主要是因爲原材料成本下降,電池價格相應下行,産品結構變化不大。

另一锂鹽龍頭則遭遇巨額虧損。天齊锂業在一季報中披露,受到锂産品市場波動及聯營公司SQM稅務爭議影響,投資收益大幅下降,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38.97億元,營收同比減少77.42%。早在業績預告發布後,公司還閃收深交所關注函,A股及H股股價一度大跌。

開源證券指出,隨著供需格局轉向過剩,預計2024年锂價都將處于尋底階段。锂價底部將提高成本對盈利能力的影響,具有産量彈性且成本位居左側,或具有降本空間的企業具有一定優勢。

政策面上,锂電産業鏈或將迎來新規。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公開征求對锂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其中提到,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産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此外,锂電池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需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3%。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新規將引導、規範锂電産業鏈有序發展,從提高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等技術創新方面提高産品質量,以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0 阅读:182

國際金融報

簡介:人民日報旗下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