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存錢開始成爲一種習慣,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羅sir職話 2024-05-02 12:03:14

你可能聽說過搭子,看電影有搭子,吃飯有搭子,但你聽過存錢搭子嗎?

搭子是指在某個領域內有共同興趣的夥伴,結伴而行某種活動,這是最近幾年互聯網上興起的一種社交文化。

存錢搭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隨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産市場導致的低迷,年輕人就業形勢嚴峻之下,也讓許多人對未來預期憂心忡忡,社交媒體上的存錢搭子受到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愛好,成爲新冠後時代年輕人的理財、消費新潮流。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在通脹低迷的背景下,現金流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當然是好事情,但當所有人的預期乃至習慣都變成了更多儲蓄,而不是更多的消費的時候,就業和宏觀經濟就會變得更爲艱難。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當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存錢而不是消費的時候,收入降低、就業嚴峻,自然也就成爲了一個常態。

真正的麻煩之處還在于,一旦整個社會的存錢預期慢慢形成,這種習慣只會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放大,屆時失去信心的不僅僅是消費,恐怕還有未來。

固化和停滯的消費,最終又都會反映在宏觀經濟上,到那個時候,要想恢複信心,恐怕只能再等一代人。

在這樣的趨勢下,儲蓄的增長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幾年,社交媒體上許多與存錢相關的話題陸續引發熱議,根據數據分析提供商新榜的統計,其中“存錢”的標簽自2020年10月在小紅書出現以來,共吸引了25億浏覽量,有將近38萬人參與。

更大的變化還體現在國人的存款數字上。

根據央行的統計,目前我國的家庭存款總額已經突破140萬億元,其中有高達58萬億存款,都是在新冠病毒的四年時間裏存的,且其中大多數都是定期。

定期意味著什麽?

定期意味著,如果不是突發情況,人們是不會拿這筆錢用來消費的,這還意味著,國人熱衷于存錢,不是貪圖銀行裏的利息有多麽高,畢竟今天銀行的利息已經處在低值了,最重要的是安全和保本。

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國內家庭大約往銀行賬戶裏淨存了58.25萬億元,且其中82%都是定期存款,而這四年新增的存款總額,相當于2009年到2019年十年的總和。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單就儲蓄而言,可能已經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體,但對宏觀經濟的增長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哪怕銀行把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從2.6%下調到1.95%,也依然沒有擋住國人的存款熱。

有趣的是,日本1990年代時期也曾出現居民資産配置結構的變化,其中地産占比明顯縮水,現金及存款、保險占比明顯擡升。

從好的角度來看,我們四年時間裏存了過去十年的儲蓄,這至少說明人們還有錢,盡管這筆錢沒有被拿來消費,但好歹躺在銀行裏,隨時可以變成流動的貨幣。

從壞的角度來看,大量的貨幣躺在銀行裏變成了不流動的資本,這對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産生了嚴重的影響,通縮的風險自然也就開始彌漫,由于消費的不景氣,還會牽連到就業和人們薪資的增長,最終將繼續強化人們的存錢預期。

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

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盡管有140萬億的儲蓄,但其中的財富分化,也是非常龐大的;根據2018年招行的年報來看,2%的人,就占據著81%的財富,余下的98%的人,只占據19%的財富,且這98%的人,人均存款只有1萬元左右。

如果按照同樣的結構往這140萬億的總儲蓄上去套,我們實在不敢說,這筆錢盡管數額龐大,但真正能夠刺激到消費的,又有多少。

爲什麽98%的人只占據19%的財富?

看起來這非常不可思議,但細想之下我們不難發現,財富去哪裏了?其實大量普通家庭的財富積蓄,都變成了鋼筋水泥,拿去買房了。

房産是我國家庭最重要的資産,占了家庭總資産的65%以上,大量的普通家庭傾其一生積蓄貸款三十年買房,到了今天,這98%的人差不多積蓄都被房地産掏空了,如今重新積累現金,可能才剛剛開始。

過去我們說,房地産是最好的投資品,買房就可以坐等升值,漲幅比收入的漲幅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但隨著房地産的下行,財富的擠出效應也開始顯現,一些家庭貸款買幾套房,最後變成了套在手裏賣不出去的累贅。

很多人說購房是剛需,但購房真的是剛需嗎?經濟學裏只有“有效需求”,也就是買得起,就像我們不太會認爲買勞斯萊斯是剛需一樣。

房子是剛需,那是建立在房地産升值的大背景下,隨著房地産年均貶值開始穩定,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買房不再會是“剛需”,因爲你買一套就得賠一套房,每年房子都會貶值幾萬甚至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會說買房是剛需嗎?

如果房價高的離譜,就應該把房子賣了,租房住,等跌下來再買,這是金融裏很正常的套利行爲,但過去大家對房地産的盲目自信,已經到了被“套牢”的地步。

房地産泡沫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因爲越是限制,越是購買,因爲房地産被賦予了太多的附加屬性,例如戶口、孩子讀書、甚至是醫療等等。

另一部分原因,那就是過去幾十年市場經濟積累的民間財富無處可去。大量的財富需要投資,但除了房地産,普通人其實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標的物,畢竟股市不是很多人玩得懂的,在外彙管制的情況下,大量無處可去的資金,最終都流入了房地産。

在這兩大因素的助推下,房地産泡沫逐漸形成。

從曆史來看,荷蘭300年和美國150年的曆史數據,我們會發現房地産的年化回報率和通脹差不多,荷蘭是2.3%,美國是5.5%,只比通脹高一點點,這意味著房地産是對抗通脹非常好的資産配置,但不能帶來超額收益。

而我國的房地産年化回報率甚至到了10%,有的甚至超過30%的誇張地步。

房地産的存在,尤其是剛需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也透支了一些家庭未來幾十年的消費,三十年的房貸開支,其實就是可能的消費力。

而現在,當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壓力瞬間給到這些貸款買房的家庭,尤其是在公共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把存錢視爲理所當然,背後無非就是“不安感”作祟。

房貸沒有還完、擔心老人生病、孩子上學費用等等,這些壓力全部壓在一對夫妻上,唯有存錢,才能夠給人安全感。

換個角度來看,都說國人愛財,甚至還有專門的財神,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沒有安全感最極致的體現,爲什麽愛錢?

那是因爲除了錢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直觀保障,所有的意外風險都建立在你有錢的基礎之上。

在沒有保底的情況下,國內家庭抵抗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弱,疊加經濟周期的系統性風險,人們存錢的意願也就更高。

沒有消費,自然就沒有增長的收入和就業。

如果一個市場不能給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那麽投資者一定不會願意在這個市場投資。

這句放在股市裏很准確,放在宏觀經濟下,更准確。

如果我們以全球投資爲基准,各國投資者都有本土偏差,喜歡買本國公司的股票,美國投資者對本國的股票超配了40%,但國內的股民,可能超配了95%。

一個完全不懂經濟的投資者,如果它可以的話,最簡單的就是買富時或者MSCI的全球指數,跟上全球經濟發展就行,吃全球紅利就行,而在過去的五十年時間裏,全球經濟的每年回報在10%左右,這相當于7年翻一番。

你不需要任何知識,你只需要買就是了。

但我們的問題在于,盡管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對普通家庭來說,在投資方面,我們可能真的沒有吃到全球化的紅利,這意味著哪怕A股再不行,對本國股票的超配也得超過95%,因爲你根本沒得選。

正是因爲我們根本沒得選,過去四十多年來大量積累的民間財富,只能買國內的鋼筋水泥,不買股票就買房子,這間接導致房地産泡沫的形成,龐大的民間財富沒有參與全球化的紅利,反而是擡高了國內房地産的泡沫。

我們有2億股民在市場裏,如果一個市場不能給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那麽投資者一定不會願意在這個市場投資。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宏觀經濟不能夠給人們創造穩定的長期預期,那麽人們很有可能也不太願意消費,他們反而更願意把錢存起來。

如何創造穩定的長期預期?

提供社會最基本的保障,教育、醫療、養老,讓市場發揮作用,讓每個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而不是被困在系統裏。

這也是日本的經驗,當日本經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停滯時,在這之前,日本已經把一系列社會福利都解決了,這也導致哪怕經曆三十年衰退,但日本年輕人依然可以作爲“平成廢宅”過一生。

到今天,人們的存錢行爲已經越來越固化,我們需要去打破這種預期,而更好的辦法就是創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促進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當工作穩定、收入增長的時候,人們才會對未來有一個更樂觀的預期。

也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更多消費,而不是更多儲蓄。

當貨幣開始加快流動,整個社會的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就會擡高,對一個14億人口的經濟體來說,這就意味著高質量的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1 阅读:10

羅sir職話

簡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