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業革命爲什麽不是在中國爆發?

俇攘 2024-04-02 20:43:08

中國,曆史上曾獨領世界之風騷近千年的超級強國,無數次屹立于世界之巅,在強漢時代,明犯華夏者,雖遠必誅。在隋唐時代,四方臣服,整個北方遊牧民族皆尊唐王天可汗。在大明王朝時期,也是萬國來朝,鄭和艦隊下西洋,轟動整個東南亞和南亞,天朝上國的威名傲立于世。

即使在其他時代,華夏憑借巨大的人口優勢,還有燦爛的經濟文化,同樣遙遙領先于世界同時代的其他主流文明。當歐洲還處于愚昧的中世紀,中東四分五裂戰亂不止時,我國已經是唐宋盛世時代了。在大多數時候,我國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于歐洲和西亞,在北宋時期和明朝中後期,我國都已經到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

古代紡織業

但是爲何,我國科學技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資本積累和勞動力都極爲充足的情況下,社會卻沒有完全發展起來,更沒有形成所謂的工業文明,連現代化工業都沒有發展起來,特別是自動化動力系統,完全沒有向這方面進步,使得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發展的巅峰也就只是資本主義的萌芽。

衆所周知,工業開始于紡織業,無論是英國、美國、日本、韓國還是中國,無一例外都是從紡織業開始引爆,只有紡織業是工業革命的正確切入口,這是有內在邏輯原因的。因爲工業的發展並不僅僅只是技術的革命,這裏面還蘊藏著市場化的需求,只有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才能帶動技術的進度,而技術的進步才能帶動産業鏈的進化,而紡織業市場好,最容易被機器取代,因爲其工藝一般是簡單重複,勞動力要素來看,與種植糧食這種傳統農業行爲相比,紡織勞動更輕便,婦女兒童也可以操作,也就是說工藝簡單,但是很繁瑣。所以是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紡織工業。

英國紡織工業的開端

而我國的紡織業長期處于領先世界的位置,我國作爲紡織業的發源地之一,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紡織工藝,到了漢代已經相當成熟,畢竟從辛追墓出土的文物,紡織水平已經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平。之後的數百年,紡織業持續發展,特別是唐宋時期,我國紡織業水平再度飛躍式發展。

在唐朝,絲綢生産達到了高峰,唐朝的絲綢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絲綢之路的繁榮進一步推動了絲綢産業的發展。唐朝重視工匠的培養和技藝的傳承,紡織工藝、染色技術和紡織機械仿棉不斷改進和創新。到了宋代,我國絲綢貿易達到了巅峰,大量的絲綢出口,養活了揚州、蘇州、南京和杭州一帶的無數絲綢大戶。而宋朝因爲放開了民間土地買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的土地兼並,同時隨著人口的爆炸式增長,會直接給紡織業提供更多的充足的勞動力。

古代紡織業

在宋朝,海上絲綢之路遍布整個印度洋北岸,北宋的幾個大城市都成爲了世界級的紡織業中心,因爲紡織産品質量可靠,北宋形成了繁榮的絲綢生産和銷售網絡。而市場也促進了工藝的進步,宋朝工匠改進了紡紗機械,使用了更高效的紡車和飛梭,極大的改進了紡織工業,但是也僅限于此了,因爲市場發展到了極限,技術革新沒有持續發展的動力,隨著北宋的滅亡,我國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工業化契機。

明朝時期,隨著海洋時代的漸漸到來,江南地區的紡織業相當發達,無論是布匹還是絲綢,工藝都居世界最頂級的位置,也有了大規模發展的作坊,但是卻始終沒有發展出自動化的機器設備,工業始終停留在原始階段,再度失去了爆發技術革命,引領工業化進程的良機。

世界工業革命爲什麽沒有在中國爆發,這是一個複雜而深遠的問題,它既是問題,也是答案,不僅涉及曆史、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等多個領域。同時也與社會傳統習俗等相關,接下來,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稍微深入一些的分析。

海上絲綢之路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麽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機器生産代替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産代替個體工廠手工生産的社會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産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這場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隨後傳播到歐洲大陸和美國,對全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作爲長期領先全世界的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還有良好的紡織業基礎,卻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快車,反而被這場革命遠遠抛在了後面。

從曆史角度看,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可能是阻礙工業革命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封建社會,農業是社會的主要生産方式,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相對受限。雖然中國曆史上也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如四大發明、水利工程等,但這些並沒有引發一場全面的工業革命。

男耕女織

另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業革命的爆發。中國文化強調和諧、穩定,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互動,而不是人與機器的關系。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更傾向于手工勞動,而不是機械化生産。此外,中國的科舉制度也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和視野,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政治和文化,而不是科技和經濟。

經濟方面,中國的封建經濟制度也限制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封建社會中,土地是主要的生産資料,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自由流動和交換。這種經濟制度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限制了科技創新和應用的可能性。

政治方面,中國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是阻礙工業革命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封建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政治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種政治制度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和創造力,也限制了科技創新和應用的可能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工業革命的可能性。事實上,在近代以來,中國也經曆了一系列的工業革命和現代化進程。這些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但是,這些進程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如技術落後、資源短缺、社會不穩定等。

綜上所述,世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曆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無法趕上現代化的步伐。相反,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未來仍然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可能性。只有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中國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足並取得更大的發展。

英國拓展紡織品市場

從根本上看,還有五個核心的原因,首先紡織業從來都只是副業,中國是小農經濟,老百姓自給自足,不需要大規模的商業流通就可以安穩度過一生,因爲下限比較高,所以紡織業在世俗的觀念裏就是副業,畢竟男耕女織的傳統文化在老百姓的思維裏根深蒂固。而作爲現代工業革命的源頭,英國之所以能通過紡織業完成工業的全面蛻變,主要還是因爲英國當時是在是太窮了,偏居海島上,要啥沒啥,想要發展,只能圈地放羊,然後減羊毛進行紡織,將紡織品販賣到西歐各國,才能過上富足的生活。英國是集全國之力,排艱克難,推開了一切阻力,才完成的紡織業蛻變。而中國要是搞圈地運動,老百姓能立刻起來造反,畢竟在華夏,土地和農業就是生命。

然後,先發劣勢也是中國發展不起來的原因,無論是漢唐,還是明清,華夏始終沒有形成動力學這門科技,而是在以人力爲驅動的工藝上,越走越遠,將人力紡織業發展到了巅峰,卻始終沒有想過換條路走,開發蒸汽動力,來取代人力。

再然後,儒家禮教的束縛,沒有對外侵略,開拓市場的想法,華夏王朝自古以來就講究一個以德服人,在完成了對天朝上國這塊好地方的統一之後,很少有大規模對外擴張,因爲無論是南方的密林也好,還是北方的草原也罷,都不如長江和黃河流域富饒和宜居。所以強如漢唐時代,也沒有大規模開拓中南半島。即使是到了明清時代,我國的紡織業産品也是缺乏主動對外擴張的意識,沒有市場的拓展,自然無法帶動産業鏈升級。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傳統農業國家,幾乎所有的生産力都集中在農業生産上,無法解放農村生産力,就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工業發展最大化,然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我國的影響根深蒂固,整個社會風俗就是重農輕商,紡織業作坊和經銷商的社會地位很低,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不願意脫離農業生産轉向工業化方向發展,超級的農業強國束縛了工業的起步。

古代小農經濟

還有就是紡織業市場問題,我國古代的小農經濟,農村人人皆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情況下,紡織業産品的市場比較飽和,國內市場購買潛力有限的情況下,沒有全面對外傾銷式貿易,同樣也沒有辦法進行産業集群化和擴大化發展,這樣的結局就是無法帶動市場化發展驅動工業發展。而英國則是通過大規模海外殖民,獲得了充足的市場,然後完成了整個産業鏈升級。

0 阅读:128
评论列表
  • 2024-04-03 20:44

    因爲都用機器了。誰還用人幹活,[摳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