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國2843個縣級政權得名由來—台灣篇(五)

信息公布的小酒窩 2024-04-20 18:03:46

高雄市,此地原爲西拉雅平埔族打狗社居住地,日據時期日本人把河洛語(打狗)改成與日語發音相近的─高雄(Taka),因此改稱爲高雄沿用至今。

楠梓區,舊名楠梓坑,因爲楠木集散地得名。

左營區,一說是明鄭在台灣的駐軍分爲前、後、左、右、中五路,其中左路設營于此地,故名「左營」;另一說法是清軍在台分設南北兩營,鎮守台灣府左右兩翼,其中南路營即駐防于鳳山縣(今左營區),故得名。

鼓山區,舊名「打鼓山」。早期因港口有巨石,水急船行危險,行船出入常打鼓以求神助,故稱之爲「打鼓山」。

三民區,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爲主,並有少數曹族與排灣族的居民。在光複後,本地才設鄉,由于境內有民權、民族、民生三村,皆冠有『民』字,寓有『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故將此地命名爲『三民』鄉。

鹽埕區,有三山國王廟,俗稱“鹽埕廟”,創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間。得名于此。

前金區,一以該地西向鼓山,取“金”鼓相對,以地其名;另一是該地面山衿河,後人改稱衿爲金,且以南段號爲前金,北段叫做後金,因區公所設于前金,故以此爲區名。

新興區,爲“新興”的商業精華區,故稱之爲新興區。

苓雅區,三百多年前明鄭萬曆年間漢人入墾,在本區的松樹根上發現有球塊狀“茯苓仔”,漢人搭寮采集,故稱“苓雅寮”,台灣光複後改爲“苓雅”區。

前鎮區,明鄭時期實行屯田政策,本區屬于“前鎮”軍營開墾區,故稱前鎮區。

旗津區,本區爲長條形海岸外的隆起沙洲,有如一支“旗”子橫在港外,“津”就是過渡陸地或港口必經的地方,故稱“旗津”,北端形成高雄港,南端形成小港。

小港區,清末由于泥沙淤積,使當時的“鳳山港”衰落成爲小港叫作“港仔土幹”,日據時期把“港仔土幹”改稱“小港”。

鳳山區,舊稱爲『下坡頭街』,後來稱爲『埤頭街』。由于境內有一弧列狀隆起的珊瑚礁台地,稱爲鳳山,所以清代取山名爲縣名,稱爲鳳山縣。

大寮區,清廷曾將此地一帶之荒埔,賜予平台有功的施琅將軍,以爲世襲業産。于是施家招來大批佃農入墾,可能初墾時曾築有大型茅寮于此,所以得稱。另有一說:本地在康熙時百姓聚集休息的場所可分爲「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等四座,日後,將四寮合而爲一,改稱「大寮」。

鳥松區,原名爲「鳥松腳莊」,因昔日,鳥松國小附近,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鳥松古樹,常被往返行人及商旅視爲休息地點,故得名。後改爲「鳥松鄉」。

林園區,原稱爲『林子邊』,因在今日林園、東林二村境內,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早期移民在其邊緣處建村,所以得名。民國九年改稱爲林園,光複後沿用至今。

仁武區,本地在明鄭時期實施屯田時,派駐仁武鎮于此,因而得名。

大樹區,舊稱爲大樹腳,相傳在明鄭時期有一將領逐退原住民,屯墾于此,因爲在大樹之下建村莊,因而得名。

大社區,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阿加大社社址,明鄭時期被鄭氏屯兵所驅散,而遷往屏東林邊鄉。民國四十年由于本鄉經濟、文化、交通等均以大社爲中心,故取名大社。

岡山區,清康熙年間,閩籍移民入墾于此,當時這一帶爲菅茅密生之地,故初墾時稱爲『竿蓁林街』。到了清乾隆年間重修府志時,記載有阿公店之名,皆認爲有一老翁所開店鋪,故得稱。後來因境內有小岡山、大岡山二隆起之珊瑚礁地形,所以改稱爲岡山。

路竹區,原稱爲半路竹,因爲以前此地居于大湖街(今湖內)與阿公店街(今岡山)之間交通必經地,地當半路上,又有茂盛的竹林,所以得稱。

橋頭區,在清康熙年間叫做『小店仔街』。後來乾隆時期修志,其中記載:『小店子橋,俗稱橋子頭』,便以『橋子頭』取代原來『小店子街』的稱呼。

梓官區,明鄭成功渡台後,本地以王梓的勢力最大,而昔日凡有權勢聲望的先民,均在其名後加一「官」字,以示尊敬。故居民尊敬王梓爲「梓官」,故得名。

彌陀區,地名由來有二說:1.相傳明鄭時本地供奉「阿彌陀佛」,故得名2.古稱「彌羅港」,據中研院研究,應爲平埔族語言。

永安區,本鄉舊稱「永安仔」,乃因鄉內原設有「新永安仔塭」及「舊永安仔塭」魚塭,寓有永保平安之意,故建鄉之時,地方士紳乃決定以「永安」爲地名。

燕巢區,今燕巢內東燕、西燕二村舊稱爲『援巢中』,安招村爲『援巢右』,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與右鎮屯田舊址,故原名「援剿」。燕巢爲『援剿』之諧音字。日據時期,日人因同音異義,乃改「援剿」爲「燕巢」,沿用至今。

田寮區,田寮一帶曾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屯墾地域。到了清乾隆末年更有移民入墾于此,因爲在墾成之田中築寮成莊,所以得稱。

阿蓮區,清康熙末至乾隆年間,有一楊姓墾首招募大批移民分地開墾,形成阿蓮中路、岡山營等莊。其中『阿蓮』可能出自平埔族西拉雅族社名之譯音地名。另有一說:本鄉古名「阿嗹」。民國三十五年時,楊玉山先生提議本鄉爲佛教聖地,而佛家認爲阿蓮是彌陀佛居住的淨土,爲配合地方特色,宜將地名的「嗹」字改爲「蓮」,經鄉務會議通過,便正式定名。

茄萣區,本地因爲在一大瀉湖外側砂嘴上,且爲茄萣樹茂生之地,因而得名。

湖內區,地名由來有二說:1.因爲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

旗山區,原稱蕃薯寮,因爲初期移民築寮于此,並從事種植蕃薯,所以稱爲『蕃薯寮』。民國九年,因其東北方有旗尾山,狀似清代蛟龍旗,所以改稱爲旗山。

美濃區,舊稱爲『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爲,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彌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並成地名。清雍正十三年,有林姓兄弟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上有「彌濃」等字樣,後定莊名爲「彌濃」,意謂該地以水爲源,汲用不息之意。甲午戰後,在台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遂將「彌濃」改稱爲「美濃」。

內門區,原爲平埔族語譯而成:羅漢門之『羅漢』是譯自馬卡道族之稱呼烏山山脈以東至楠梓仙溪一帶之地。清代在此地派兵駐守,乃爲『門』之由來。羅漢門又以二仁、楠梓仙溪分水界上之大崎,分以東爲羅漢外門裏,以西爲羅漢內門裏,本鄉名由此而得。

杉林區,舊稱爲山杉林,由來乃因爲此地原始景觀爲山杉蓊蔚成林之地而得名。

甲仙區,舊稱爲甲仙埔,是阿裏山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此一帶先住民爲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

六龜區,舊稱爲六龜裏,六龜裏源自曹族四社番芒子芒番社名之譯音。民國九年改稱爲六龜。

茂林區,原稱『芒子社』(蚊子社),原義不明,後來可能以樹林茂盛而借爲地名。

桃源區,原名雅你鄉(aini),布農族語爲「廣大」之意。民國四十六年,奉令改爲桃源鄉。寓世外桃園之雅稱。

那瑪夏區,2007年12月10日,該鄉鄉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采用“那瑪夏鄉”(源自Namasia,楠梓仙溪)爲新鄉名,轄下三村亦分別恢複舊名:“民族 → 南沙魯”(Nangisalu)、“民權 → 瑪雅”(Maya)、“民生 → 達卡努瓦”(Takanua)。

———————————————————

每天更新幹貨內容,文章原創、資料搜集不易,承愛打賞點贊收藏關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