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誤導人的真相,從“保健”開始

金選醫課 2024-04-05 11:47:52

國內市場上,保健品琳琅滿目,各種廣告鋪天蓋地,是很多人的心頭好,不少老人更是不惜花重金購買各種保健品服用,爲的都是不生病、少生病、少吃藥,有人甚至因爲吃保健品,連治療慢性病的長期藥物也擅自停掉,造成嚴重後果。

可以說,保健品已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東西。但是,大多數人卻不清楚保健品的本質究竟是什麽,是不是真的可以保健,安不安全。

保健品的真相

保健品,又稱爲保健食品,很多人顧名思義地理解爲具有保健功能的産品,官方將它列爲食品的一種類型,和普通食品性質差不多,能調節人體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是不以治療疾病爲目的。

但是要知道,所有食物其實都是可以調節人體機能的。例如吃飯,就是爲了提供能量,維持五髒六腑各個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這個定義和食品沒有多大區別。

另一方面,保健品這三個字有很大的迷惑性,容易讓人誤解它具有特殊的作用。事實上,如果將保健品換成英文原詞dietary supplement再直接翻譯,應該叫做膳食補充劑更爲准確,因爲它最主要的作用的確就是補充某種營養素。

有些人因爲特殊原因,日常食物營養不均衡,缺乏某些營養,或者由于疾病、遺傳等因素造成某些物質吸收不良,就需要補充膳食補充劑。舉個例子,有些人由于長期不曬太陽而造成維生素D缺失,那麽他就可以吃點維生素D片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膳食補充劑裏面主要含有一種或多種膳食成分,包括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這些東西在正常食物裏都找得到,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而保健品雖然制成藥丸、膠囊或者液體等方式方便服用,外形和藥物很相似,但本質上兩者卻有天淵之別:藥物要麽是人工合成,絕對不會在食物中出現,要麽是特別提煉出來,食物中絕對不會有那麽高的濃度,因此才可以用于治療疾病,而膳食補充劑是沒有這種功效的。

保健品可以治病嗎?

一般來說,膳食補充劑的說明書上可能會有一個健康聲明,說裏面某個成分和降低健康相關專科的風險有關系。換成人話,就是如果是爲了降低某種疾病的風險,可以使用這個膳食補充劑。

例如爲了預防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關節痛,可以服用含維生素D的保健品,它也只有這一種功能。但如果關節痛是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維生素D就無能爲力了,既無法預防,更無法緩解和治療。而作爲藥物的布洛芬,則可以消炎和緩解疼痛,就是針對疾病的。

再例如很多人都在服用的氨糖,是軟骨合成的必要成分,對關節修複有補充作用,本質上是身體自己在修複,它只是提供原材料,而不是治療關節損傷和疼痛。

所以,當你推薦膳食補充劑給親朋好友的時候,千萬不要告訴別人這些東西可以治療某種疾病。

保健品安全嗎?

有些膳食補充劑會特別聲稱是用標准化生産出來的。

對于藥物來說,標准化是指每一粒的劑量都要完全一致,只允許極小的誤差。例如,某藥品聲稱每粒含有一百毫克某成分,那麽每粒一定要求是一百毫克,絕對不允許出現一百五十毫克或者五十毫克的劑量,這就是標准化。

但膳食補充劑通常沒有這樣的要求。所以,某些膳食補充劑哪怕標的是一百毫克一粒,但它裏面可以有一百五十毫克,或者只有五十毫克。廠家所說的標准化生産只是說生産流程是標准化的,並不保證最後的産品是標准化的,跟藥品有很大的區別。即使在美國,對膳食補充劑有一定的規範,但也只是爲了防止廠家添加錯誤的成分,整個質量管控還是取決于制造廠商。

由于是食物的一種,因此監管部門對膳食補充劑的監管遠遠不如藥品嚴格,不但上市前不需要做安全性試驗,而且通常只有在得知某産品出了問題,不安全,才會強制讓這個産品下架。例如近期小林制藥的三款問題産品,是發現有人死亡,有人住院,才要求他們下架的,這個情況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差不多。

由此可見,保健品其實並不保健,它只對那些缺乏某種特定營養素的人才有作用,說白了就是某種營養素的額外補充,不要相信那些玄乎其玄的誇大宣傳。既然它是膳食補充劑,就是說普通食物裏面都有這些成分,並不需要花大價錢去購買。何況,它的安全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證,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廠商的良心。

如果你想要保持健康,最好的方式就是均衡飲食,而不是輕易聽信廣告,花光自己的老本去買一堆沒有多大用處的食品。

0 阅读:15

金選醫課

簡介:致力于縮小你和醫生之間的信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