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後代當官真不是咱們老祖宗的劣根性而是中國土地和商業變化太大

千年論戰 2024-04-22 19:38:11

咱們中國人的傳統是耕讀傳家,對商業和商人並不是過于看重,這就給了很多“大聰明”錯覺,認爲這是老祖宗的劣根性。老祖宗是沒今天的人們讀書多,可老祖宗真不傻,知道什麽是農業社會最穩定的投資。

在農業社會甚至近代社會土地就是最穩定的投資,土地就是權力之源。不但咱們的老祖宗這麽想,古希臘人也是這麽想得,古希臘人和羅馬都認爲只有擁有土地、種地的人才值得尊重,希臘不少城邦甚至不給商人投票權,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理論上也不能經商、經營手工作坊(他們名下的奴隸可以,這和中國古代很多官員的做法類似)。即便到了近代,英國還規定只有大地産的主人才是貴族和紳士,在地方上才有權力。

大家産生了這個認識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土地上出産的農産品是農業社會穩定人心、掌握人力的根本。古代中國一石糧食在豐年價值60、70文錢,稍微有饑荒就會價格飙升10倍,到了大災之年糧食價值萬錢甚至幾十萬錢。土地莊園還能種植桑樹,進行布匹絲綢生産,明清時期一畝桑園可以獲利可獲利5.65兩白銀。土地是農業生産的命根子,商業和金錢甚至在大亂之年是不必要的産物,東漢末年和三國亂世,貨幣甚至都停止發行過,以至于到了唐朝初年,很多人還用西漢鑄造的五铢錢。

土地很重要,土地的變更就更重要了,在古代真不是誰有了錢就可以隨便買地,也不是誰有了地契就能保住土地。秦末亂世過後,西漢就迎來了一波全國土地大分配,劉邦按照軍功標准把全國四成的土地分給了跟隨他打殿下的有功之臣。你說你有秦始皇秦二世給的土地憑證,抱歉,新朝廷他不認。東漢末年,洛陽、三輔等地都被亂軍燒殺成了數百裏的無人區,漢靈帝時期中原腹地萬錢一畝的土地契約也都被戰火焚毀。

在亂世中,只有擁有數千部曲、賓客和族伍的豪強可以保住地産,可以進一步擴大地産。曹老板手下的李典家族能憑借家族武裝擊敗呂布搶糧的騎兵,也能一次把5000戶部曲送到邺城當保證金,這種人家要占有商人、富豪的土地,誰能阻攔?除非這些人家也有讀書的種子,也有可以當2000石高官的人才,能在曹老板那裏說上話,否則他們就只能吃啞巴虧。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誕生了一家數萬戶、能出動上萬人馬超級豪強,這些人家憑借硬實力不斷吞並土地,建立起了數百平方公裏的超大莊園。唐朝末年各路勢力混戰,從長安到江淮到處都是“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的無人區,別說有錢的富豪保不住姓名和資産,有官銜的人家也要看土豪和軍頭的臉色。

中國的土地制度到了宋、明時期,又有了變化。金軍占領華北後,女真人吞下了整個華北七成的土地,用暴力改變了大半華北的土地所有權。明朝的魚鱗冊、黃冊大規模普及,但“……魚鱗冊、黃冊蕩然無存,即民間田産契據亦多半遺失”的情況也頻頻發生。明末清初就發生了多次地産契約焚毀的情景,先是明朝的宗室王爺們地産契約作廢,各地豪強紛紛占有宗室、王爺的土地,就連孔家也乘機占有明朝王府的土地;然後是八旗軍圈地,多爾衮、鳌拜等人領著八旗軍修理豪強地主,吞並了海量土地。

南明和滿清在南方反複交戰時,複社、東林黨貴公子們的地産契約也被奴仆、官家們焚毀、作廢,張岱、冒辟疆、侯方域等明末大名鼎鼎的文人公子們都在亂世中混得很慘。清朝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又是大半個南方的地産契約被毀,地主之間迎來了一輪新的土地分配。就算是太平年間,地主們尤其是有功名在身的地主也不把地契契約當回事,明朝魚鱗冊中往往是萬畝稻田、桑田的大地主沒有幾畝土地,主要賦稅要讓自耕農和普通地主分擔。

有人讀書當官就是農業社會最大的資産保值手段,古代大家族紛紛投資家族教育,這就形成了中國人耕讀傳家的傳統。這是面對複雜曆史的選擇,真不是啥劣根性。至于西方的契約神話,大家別當真,否則大英帝國的海關在1911年還屬于意大利(百年戰爭時期,愛德華三世給意大利銀行家的契約就是這麽寫的),法國頂級的葡萄酒莊園還是貴族們的……

4 阅读:368

千年論戰

簡介:談古論今,說千年戰爭,預測戰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