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培訓,也逃不出「拼多多」模式?

體育産業生態圈 2024-05-06 09:37:30

體育培訓市場是一塊大「蛋糕」,如今有一群人拿著刀叉要「上桌」了。

文 / 楊雨曼

編 / 劉金濤、李祿源

「體教融合」喊了好幾年,青少年體育培訓也早已成爲市場關注的重點方向,行業內出現了新的業態和發展趨勢——社區體育培訓就是其中之一。

教練拎著教學器材走進住宅區,帶孩子們做一些體育活動,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最近這樣的情景並不少見。

孩子們在社區接受體育培訓

以前家長報班十分看重機構實力和場地規格,甚至一度追求「一對一教學」的踏實感,難道現在都不重要了?

當「賣課」和「賣菜」用上同一套邏輯

如果還不是很清楚社區體育培訓到底是個什麽概念,其實可以簡單類比成美團買菜、河馬生鮮等超市的團購模式。

無需專屬門店,在小區指定一個超市、小賣部或者快遞站就能把團購點開起來。先在網絡平台下單,集體打包送到社區,再簡單進行分裝。人們下班順路就能把團購的水果蔬菜帶回家,這樣的模式省力又省心。

若對社區「賣菜」模式加以剖析,我們或許能剝離出其中的核心運作思維:「拼著買,更便宜」。

而把這套思維搬到體育培訓行業,適配度竟出奇地高——社區內親友、鄰居之間聯系密切,對團購模式有著天然的優勢;拼團後大幅降低的價格,對單個家庭而言也能最大程度降低報課前的決策成本。

體育專業出身的任教練曾幫助籃球、橄榄球專業隊進行體能訓練,進入體育培訓行業已有6年,豐富的培訓經驗讓他的課程頗受歡迎,目前名下有大約240名學員,年齡集中在5-13歲,課程設置涵蓋基礎體能、籃球、遊泳、跳繩等,收費在150-400元不等。

在看到行業逐漸顯現的社群化教學趨勢後,任教練也迅速推出了團購課程,「多位學員一起團的話,單節課酬可以降到70左右。」

對此,資深業內人士辛穎向氪體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個跟拼多多或者拼團是一樣,如果拼得越多,單價就能打得越低,這些都是它的優勢。」

任教練在社區進行籃球培訓

很多教練把這股風看作自己創業嘗試的機會。體育教育專業出身的宋教練就和朋友們組了一個小團隊,在北京豐台區提供社區體育培訓服務。

他專門設置了團購課程,在其朋友圈內有著「拼團更優惠」的宣傳文案,據了解前去咨詢並痛快下單的家長不在少數。

宋教練的朋友圈截圖

事實上,體培團購生意不只是零星幾位教練在做。朋友圈、小紅書、抖音……搜索「社區體育培訓」,教練們打出的廣告已經琳琅滿目。

那麽,相比單節動辄幾百塊的機構課程,爲何社區體育培訓課的團購價格能「一砍再砍」?其實還是成本夠低。

與機構相比,社區體育多在戶外公共場所開展,沒有場地、水電和人工等其他費用,設備器材等配置也比較簡單,教練們收費自然更便宜。

幾十元一節課看起來賺不到什麽錢,但其實教練們心裏很清楚:團購模式下課程單價低,但能吸引家長們主動聯系親友鄰居結隊給孩子報名。如此一來,錢和吆喝都能賺到,這筆賬,怎麽算都不會虧。

當然,體培市場發展這麽多年,社區培訓要想占據一席之地,只靠團購還遠遠不夠。

社區體育培訓的「天時、地利、人和」

「社區」作爲一個舶來詞,其概念在中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服務人們的生活。《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城市居民平均約75%的時間在社區中度過,而到2035年,我國將有約70%人口生活在社區。

社區是城市居民開展活動最重要的場景,其中自然也包括體育活動。並且,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或與社區體育培訓模式的成長空間大小成正比,簡單理解,在經濟越發達、地價越高的城市,社區體育培訓模式可能會更受歡迎。

氪體注意到,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招生的社區體育培訓團隊多位于北京、重慶等大型城市,這些帖子幾乎沒有提及縣鄉一級的地區。

辛穎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背後的原因:「在大城市,比如寸土寸金的北京,較難找到免費並且大塊的體育活動場地,相反小區裏還能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間。」

社區概念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以及一二線城市的公共空間利用,成爲了社區體育培訓能夠乘上市場東風的「天時」和「地利」。

而至于「人和」,則更多表現爲教練們的主觀能動性——抱有創業心態的教練們開始主動向社交媒體「借力」,不少教練都在運營著自己的小紅書賬號,還有的利用朋友圈進行宣傳。

宋教練、任教練的朋友圈幾乎保持著「日更」頻率,文案中也經常使用上門服務、隨時預約這類字眼抓住家長們的眼球,加上時不時推出的各種優惠活動,前來咨詢的家長絡繹不絕。

通過小紅書等社媒聯系到任教練的家長

廣告和優惠固然能引來生源,但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才是留住學生、長遠發展的關鍵。

換了賽道後,任教練的收入與過去在機構時差不多,但沒了業績壓力的他有了更多時間規劃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更靈活後,宋教練和團隊成員也時常聚在一起進行教研活動,閱讀體育運動方面的書籍和文獻,交流帶課經驗。

這不僅是教練們的主動精進,也是市場的要求——脫離了機構高成本打造的專業培訓場地,轉至社區公共空間,教練只能用簡單的器材和創新的教學內容來幫助孩子達到與機構同樣、甚至更好的訓練效果,這就要求教練們要不斷學習進步,自身掌握更多先進的教學理念。

從幾位已經嘗試過給孩子報名社區體育培訓課程的家長反饋來看,教練們通常都會拿出一點讓人眼前一亮的訓練內容,孩子們一節課下來表現也比較積極。

但對于一個創新業態來說,結束摸索過程平穩起步後,前半程往往相對容易,越到後面趨于常規,還能否繼續擴大規模和影響力,仍有待觀察。

但至少就目前而言,社區體育于整個體培行業,已經引發「漣漪效應」。

宋教練和團隊成員研學體育教育知識

從「大課包」到「小體量」,體育培訓換打法了?

傳統的體育培訓機構有配套的場地、教練,運營模式多爲預付費,機構把幾十節課程打包,家長一次性需要交付動辄幾千至幾萬的費用。

依靠「大課包」和預付費的打法,國內多家體培機構一時間賺得盆滿缽滿。但也有不少機構在火熱市場中迷失,由于自身經營、擴張等失誤出現「暴雷」現象。

加之疫情後體育行業的元氣還沒完全恢複,面對種種困境,體培人想要換種打法的思路應運而生。

辛穎告訴氪體:「疫情之後,行業也沒有想象中恢複得那麽好,甚至很多根本就沒有恢複,說實話比以前還更難了,導致有些機構可能做不下去了。」

機構難以爲繼,被迫離開的教練們短期內可能無法找到新的工作,他們中的一部分流入了社區。「這就變成了從供給側的一種推動,這部分教練就把這種方式(社區體育培訓)當作謀生的手段。」辛穎補充道。

延伸閱讀:多家頭部機構暴雷,體育培訓「掙快錢」的時代結束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教練是主動選擇進入社區。

「覺得這是一條更好的出路。」問到選擇從事社區體育培訓工作的原因,宋教練就是這麽回答的。

的確,兩三位教練,幾樣簡單的器具,學員只需要支付幾節課的費用,就可以直接在家門口接受體育培訓,甚至有些碰巧路過的家長還可以選擇購買單節課——經濟下行、消費不振的市場背景下,家長面對體育培訓將錢包「捂」得更緊了,社區體育培訓幾節課一結、甚至一課一結的「小體量」模式,相較過去的「大課包」少了很多風險。

而對于教練,則可以不被培訓機構的銷售壓力所束縛,踏踏實實鑽研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提升課程質量,也能夠帶動整個行業的向好發展。

至此,社區體育培訓爲何能在體培行業內逐漸升溫,想必也不難理解了。

宋教練和同事研究教學內容

誠然,看似占據良機的社區體育培訓也存在諸多限制和問題。

場地免費是沒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場地專業度也較低,這導致教練們只能開展一些簡單的活動。

另外,占用社區場地前如何與物業、其他業主進行協調?培訓是否會擠占社區活動空間從而引發矛盾等,這些問題還沒有明確解決方案。

網絡上仍有人對社區體育培訓模式持觀望態度:客單價如此便宜的團購課程效果如何?體育教育是個重過程的事情,社區體育教練不穩定的狀態能否實現好的結果?培訓的安全問題如何保證?等等。

以上問題不能回避,如今的社區體育培訓還無法向家長、社會交出一套滿分答卷,其規範化、規模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未來社區體育培訓可能擠占掉行業的大部分市場,也可能與其他體培模式互爲補充。對于這些教練們而言,他們已經走在了靠前的位置,需要行業追上腳步,才能找到同行的路徑。

※ 除標注外,文章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0 阅读:14

體育産業生態圈

簡介:體育産業生態圈,打造體育商業新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