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年前,一場差點幹翻清朝的科舉大逃殺

咩咩愛曆史 2024-03-19 17:28:08

01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九月二十一日,三年一度的順天鄉試終于到了放榜的時候。

順天貢院大門前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這一次的順天鄉試考生數量達到了五千七百多人,而錄取的舉人名額卻只有二百零六名,大家都想看看到底是哪些幸運兒能夠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折桂而還。

誰也沒想到的是,看著中舉的名單,人群中的情緒逐漸有了異常。

一開始是有人竊竊私語,似乎對名單上的某些人很是不屑,慢慢就開始有人情緒變得激動,言語激烈地指責這次鄉試有“黑幕”,再接著開始有人痛哭流涕,連哭帶罵,控訴這次鄉試的黑暗和世道的不公。

最後,人們的情緒激化到了極點,突然有人大喊:“鄉試如此不公,我等讀書人還有什麽前途?!不如都去至聖先師(孔子)那裏哭訴吧!”

人群中頓時一呼百應,一大群秀才從城東南的貢院一路浩浩蕩蕩向城東北的文廟行進而去,一路上邊走邊哭,沿途的老百姓紛紛夾道圍觀這百年難遇的奇景。

02

這次秀才們集體“哭廟”的事件,震動了整個北京城。

很快,一封奏折就遞上了順治皇帝的案頭。

這封奏折是刑科給事中任克溥寫的。

前兩天的“哭廟”事件發生後,他經過一番調查,認定這次鄉試確實存在著很多舞弊行爲,必須要向皇上直陳。

此時的順治帝還只是一個十九周歲的小年輕。

早在任克溥上折子之前,順治就已經接到了山西、河南、山東三省的鄉試舞弊情況的報告,雖然分別對當事人做出了處理,但已讓順治感到心煩意亂。

現在老任的折子一上,更是在他煩躁的情緒上又加了一把柴火。

不過順治還是看了老任的折子。

老任在折子裏指出,根據他的調查,此次順天鄉試早在考官人選確定之後,京城內就已經開始“明碼標價”了。

想中舉,價碼是三千兩銀子,一手交錢,一手交“條子”,考官會根據“條子”來選定中舉名單。

據說各考官“賣”出去的中舉名額已經高達四五百人,而中舉名額只有二百零六個,大部分交了錢的人都沒能上榜,因而鬧得滿城風雨。

順治一聽,這還了得?!

順天鄉試乃是天子腳下舉行的鄉試,是全天下的第一鄉試,也是朕最重視的鄉試!朕爲了這次鄉試,耗了多少心血,費了多少腦筋,結果居然變成一群蛀蟲謀取私利的途徑!朝廷的功名就這樣被他們當成東西一樣賣,眼裏還有王法嗎?!

于是,順治馬上下旨,對本次順天鄉試的考官和中舉者捉拿歸案,一一審理。

03

消息一傳出去,那些交了錢而沒中舉的“冤大頭”紛紛爭先恐後到都察院和刑部衙門“檢舉揭發”,負責辦案的官員都不用跑,各種人證物證就自己送上門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案情很快就查清楚了——

原來,本次鄉試正如任克溥所上奏的那樣,早在考官名單確定之後,京城內的權貴富豪們就已經開始了“走門路”、“通關節”,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給考官們遞條子、送銀票。

收銀子收得最瘋狂的當屬考官李振邺和張我樸,這倆老哥原先是在詹事府任職,平常官職不高,俸祿不多,現在撈到這麽一個發財的機會,豈能放過?

所以這二人是來者不拒,只要送錢就敢收條子,李振邺前後收了二十五張“條子”,張我樸則收了二十張“條子”,按一張“條子”三千兩算,倆人這一把就撈了六七萬兩的銀子!

可收錢一時爽,真到了閱卷環節,兩人才發現事情沒那麽簡單。

原來,收錢的不止他們倆,其他考官也都收了不少“條子”,總共加起來遠遠超出了二百零六名的中舉名額。

這可如何是好?于是大家只好坐下來一起講數,約定好哪些人中,哪些人不中。

最後定下來的原則是“爵高者必錄,爵高而黨羽少者擯之;財豐者必錄,財豐而名非夙著者又擯之。”

意思就是:家裏官職高的考生必須錄取,光家裏級別高但人脈不行的考生就不錄取;給錢多的錄取,光給錢多但名聲不響的就不錄取。

您看看,連這些非富即貴的考生都要被分“三六九等”,那些普通人家的寒門子弟哪裏還有一絲一毫的機會?!

04

“原則”確定好了,下面就要確定錄取的名單。

老李老張手上都有二十幾張“條子”,要從幾千份試卷裏把這些人都找出來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按照規定,考官閱卷只能評閱“朱卷”,也就是由專人用朱筆謄抄的卷子,不能直接翻閱原卷。

但由于時間太緊,老張老李也顧不得什麽閱卷紀律了,直接把一張張原卷翻出來找,甚至讓自己的仆人也幫著一起找,簡直到了完全不把王法放在眼裏的地步!

到了放榜之後,因爲大部分交了錢的人都沒能上榜,于是鬧出了“哭廟”的醜聞,老李老張爲了給自己甩鍋,只好到處給人解釋:“你這次沒錄取不是因爲我不給你錄取哈,是因爲其他考官使壞,故意在主考官面前說你的壞話。”

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其他考官因爲也面臨這樣的難題,因此也把“鍋”甩給了他倆。

結果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反而讓沒中榜的考生更加憤怒,紛紛提交檢舉材料舉報受賄的考官。

05

十月十一日,案情彙報遞上了順治的案頭。

年輕的皇帝看過彙報後怒不可遏,火冒三丈!

由于滿洲人長期重武輕文,嚴重缺乏文官人才,因此入關之後基本上全盤接受了明朝的文官隊伍,形成了“用兵靠滿洲、文治靠漢官”的局面。

像科舉考試這種重要的事務,因爲滿洲人缺乏相應的文化水平,所以完全交給了漢官來操作。

而漢官隊伍又繼承了明末極度腐敗的風氣,各種貪汙受賄、徇私枉法。

從多爾衮時期開始,清廷就不斷用重典懲治腐敗、澄清吏治,但貪官汙吏是殺了一批又來一批,永遠都不缺。

這次順天鄉試涉及人員之多、貪官們的膽子之大,又一次刷新了順治對于漢官隊伍貪腐風氣的認知。如此腐敗,不用重典行嗎?!

順治當即下旨:將李振邺、張我樸以及行賄的官員蔡元禧、陸贻吉、項紹芬、行賄中舉的考生田耜、邬作霖共七人押到菜市口開刀問斬,家産全部抄沒入官,父母妻兒全部流放遼東。

主考官曹本榮、副考官宋之繩雖然沒有受賄,但對舞弊行爲嚴重失察,負有領導責任,官職均降五級,以作爲懲罰。

其余受賄考官和行賄官員“俱從寬免死,杖四十,流放遼東”。

至于本次中舉的考生,經過複試之後,只有八人被革除了功名,其余人只是取消考試成績,允許下一科再參加鄉試。

可是,我們知道,這次行賄“遞條子”的人足有四五百人,收受賄賂的考官也有十好幾個,爲什麽只斬了七個人呢?

因爲順治也有他的顧慮——順天乃京師所在,權貴集中、名士如雲,這些行賄“通關節”的人物背後,誰知道牽扯著多少朝中大佬、文壇領袖?難道真要把這些人都揪出來開刀問斬或者充軍流放?那朝廷豈不要發生大地震?

更何況,大清入關之初,順天乃首降之區,因而順天的文官和士人就構成了清廷的主要人才隊伍。

同桀骜不馴的江南士林比起來,順天的士林顯然要好駕馭得多,真的興起大獄來,順天士林必遭重創,到時候科考本來就厲害的江南士林必然要大量入朝爲官,從而改變朝堂上的架構,這豈不是更可擔憂嗎?

正因爲如此,年輕的順治氣歸氣,終究還是選擇了對絕大部分涉案人員輕輕放過,只選擇了幾個影響最惡劣的“典型”殺給世人看。

06

可是順治沒想到的是,順天鄉試的案子剛處理完一個月,江南鄉試的案子又爆出來了!

十一月二十五日,工科給事中陰應節又向順治上折子,指出今年江南鄉試問題很大,弊端叢生。

放榜以後,也發生了考生集體跑去文廟“哭廟”的鬧劇,還有膽大的考生趁夜間跑到貢院大門口,往門上的“貢院”牌匾上貼字條,“貢”字中間加了個“四”字,變成了“賣”(繁體字“賣”),又用紙條貼掉“院”字左邊的“阝”,這樣“江南貢院”就變成了“江南賣完”。

更有甚者,少數情緒非常激動的考生,甚至對某些考官動了拳腳……

順治大怒,馬上下旨讓兩江總督郎廷佐徹查江南鄉試案。

郎廷佐得旨後,立刻下令把涉案的考官和舉人們全部捉拿歸案,一個個過堂審訊。

首先審問主考官——翰林院侍講方猶。

郎廷佐問方猶:“有人舉報你濫用職權,私自錄取了一名和你同宗的考生方章钺,是否屬實?”

方猶回答說:“我是浙江人,方章钺是安徽人,而且我家定居浙江起碼有三四百年了,有家譜爲證。就因爲都姓方,就說方章钺是我的同宗,豈不是笑話?”

郎廷佐又問:“那鄉試結束後,有考生在貢院匾額上貼紙條,說‘江南賣完’,又是何原因?”

方猶回答說:“江南地方人才衆多,每次考試錄取名額又有限,總會有落榜考生憤懑不平,認爲考試有黑幕,因而做一些極端的事情出來,這與我無關啊!”

郎廷佐看方猶身上確實沒什麽“突破口”,于是就改“攻”副主考錢開宗。

郎廷佐問錢開宗:“此次鄉試後,有考生在貢院門口貼了副對聯:孔方主試副錢神,題義先分富與貧。這裏的‘副錢神’是不是說你姓錢的?”

錢開宗回答說:“不錯,這是指在下。但在下並沒有收黑錢,沒有做虧心事,這是有些落榜的考生憤懑之下遷怒與我。”

郎廷佐又問:“此次鄉試後,坊間有流傳《萬金記》和《鈞天樂》等書,都是暗指本次江南鄉試受賄舞弊內幕的,你可知道?”

錢開宗回答:“在下看到過這些書。但書中所記之事,大多含沙射影,並無實據。”

郎廷佐又一次吃了癟。

之後又調查其他考官和中舉的考生,但審來審去,始終沒有找到此次江南鄉試行賄受賄的確鑿證據,郎廷佐也是沒有辦法,只好一推六二五,把涉案人員全部押到了北京,交給刑部去審問。

可是刑部審了個把月,也是毫無頭緒。

順治一看這樣下去這案子就沒完沒了了,于是決定先進行複試,看看中舉的考生裏面到底有沒有濫竽充數之輩。

07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順治在紫禁城裏親自對江南鄉試中舉的考生進行了複試。

據記載,這次複試,所有考生都戴著腳鐐手铐,被全副武裝的八旗護軍押到了考場,然後兩個士兵盯著一個考生做卷子,稍有調頭轉睛就會被士兵呵斥。

本來在皇帝面前考試就已經讓人精神極爲緊張了,何況還是這種環境?

結果很多本來水平很高的考生精神處于崩潰狀態,卷子做得一塌糊塗,著名的江南才子吳兆骞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吳兆骞從小就以聰慧聞名,五歲能寫詩,九歲就能作賦,十幾歲已經名聞江南士林。

去年是他第一次參加鄉試,憑借文才得中舉人。

可是還沒等他來得及高興幾天,江南鄉試案就爆發了,他和其他中舉的考生一起被官府捉拿,挨個過堂審問。

後來又千裏迢迢被押送到京城,接受刑部的訊問。

現在來到紫禁城裏複試,還要被士兵看管,猶如死囚一般,這讓年輕而又從小沒受過什麽挫折的吳兆骞心態完全崩了。

複試中,吳兆骞一拿起筆手就會激烈地顫抖,根本寫不成字。

他竭盡全力想讓自己冷靜下來,但手就是不聽使喚。眼看考試時間過去大半,卷子上還是一片空白。最後,吳兆骞長歎一聲,扔下毛筆,當場感慨道:“想我少年時即名聞江南,難道中個舉人還需要行賄嗎?!竟要受這等羞辱,這卷子,不做也罷!”

就這樣,吳兆骞交了白卷!

08

複試結束後,順治對考生們做出了處理意見:複試第一名的允許和會試中榜的貢士們一起參加殿試,其余七十四人朝廷承認其舉人身份,可以參加下一次的會試,另有二十四人朝廷也承認其舉人身份,但罰停考會試二次。

被革除舉人功名的只有十四人。

至于交了白卷的吳兆骞,則被“另案處理”——順治認定他交白卷並當場發出那樣的感慨,明擺著就是“藐視聖上”,著即令刑部將他和涉案考官一起進行審問定罪。

其實,從這次複試的結果就能看出,絕大部分的江南鄉試中舉考生經過複試,都證明了自己的水平夠得上舉人身份,這和順天鄉試中舉考生經過複試之後絕大部分都被革除了舉人功名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也說明,這次江南鄉試即使存在著貪腐舞弊的情況,也只是個別人,不會是主流。

也就注定了刑部審來審去也不會審出什麽確鑿的罪證來。

最關鍵的是從順治十五年春開始,清朝對雲貴大舉用兵,准備一舉消滅永曆政權,順治每天都在關注著三路大軍的戰況,一時間關注點也轉移了,好長時間沒再問起這個案子的進展。

就這樣,案子一直拖到了順治十五年的十一月十九日,順治終于又想起來這茬兒了,于是下發了一道上谕給刑部:“江南鄉試作弊一案,奉上谕嚴審,已經一年。爾等至今並未取有供招、擬罪具奏,明系故爲耽延,希令遇有機緣,以圖展脫。其中豈無情弊?爾等作速明白回奏!”

皇上把話說得如此嚴重了,刑部的官兒們再不敢拖延敷衍了,否則,豈不成了包庇人犯?

于是,已經拖了一年的案子在幾天之內就有了進展——

09

十一月二十八日,刑部上奏判決結果:主考官方猶和副考官錢開宗俱以“受賄舞弊,交通關節”的罪名判處斬立決,其余十八名考官除了一人已經病故之外,其余十七人全部判處絞立決。

以上十九人的家産全部充公,父母妻兒流放遼東。

至于交了白卷的吳兆骞,則被判處革除功名,杖責四十,發配遼東,永遠不得贖免。

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正月,正是萬家歡度新春的日子,吳兆骞卻披枷帶鎖,盯著漫天風雪,和其他江南鄉試案的涉案人員一起,萬般悲涼地踏上了前往遼東的流放之路。

至此,轟動一時的順天鄉試案和江南鄉試案總算都劃上了句號。

年輕的順治自以爲用雷霆手段震懾了腐敗分子、整肅了科場的風氣,可是,明眼人卻看得很清楚:順天鄉試案證據確鑿、涉案人員極多,皇上卻只殺了幾個人,其余人等輕輕放過,江南鄉試案證據不足、罪名十分牽強,皇上卻一口氣殺了那麽多人,還把吳兆骞這樣的才子流放遼東。

厚此薄彼到了這種程度,不就是那點小九九嗎——因爲北方人降清早,更爲清廷信任,所以有事兒也可以法外開恩,江南則因爲反清情緒激烈,因而被清廷敵視,所以沒事兒也要給你小題大做。

既然皇帝如此偏心眼兒,自然也就難以讓人信服了。

經此一獄,江南士林剛剛有所動搖的反清意志又一次高漲起來。

就在吳兆骞踏上流放之路半年後,鄭成功指揮十七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江南。

江南各地士子紛紛箪食壺漿,迎接鄭軍。

鄭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大有光複南都之勢。

雖然最終鄭成功功虧一篑,但足以說明,江南的人心依然還在明朝那邊。

盡管後來清廷又興起“通海案”的大獄,對曾迎接過鄭軍的江南士子大加迫害,但卻並不能真正征服江南士子們的心。

直到二十多年後,順治的兒子康熙皇帝南巡江南,親自祭拜了明孝陵,又與南京父老促膝談心,才算是表達了清廷對江南士林從“威壓”向“懷柔”的轉變。

而當年江南鄉試案被判流放的人員,也在康熙的恩准下陸續獲得赦免,先後返回了故鄉。

此時的吳兆骞,已經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了。

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讓他須發早衰、病體纏身。返回江南故鄉後僅僅三年就去世了。

吳兆骞是不幸的,但他總算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裏看到了時代的轉變——康熙皇帝立志融合滿漢關系、團結士林人心,在他執政期間,雖然又屢屢出現科場大案,江南士子們卻再也沒有遭到大規模的迫害。曾經十分尖銳的民族矛盾在康熙的懷柔政策下逐步緩和,大清王朝終于走過了開國初期的激流險灘,走上了“康乾盛世”的光明大道!

只是,代價是巨大而慘痛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史列傳》、《世載堂雜憶》、《順治丁酉北闱大獄紀略》、《郎潛紀聞》、《吳兆骞年譜》

3 阅读:1828
评论列表
  • 2024-03-25 14:17

    明朝出了個南北榜,清朝又來這一出。無不無聊?

    夠花就行 回覆:
    完全不一樣,明朝南北榜是因爲北方那一屆參加的考生完全比不上南方,並沒有歧視北方,清朝是歧視壓制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