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夏固原原州區文物管理所藏戰國時期文物鑒賞

文錦彙 2024-04-21 11:57:12

甯夏固原自古以來是戰略要地,秦昭襄王時期,該地區被納入秦國版圖,並建立了長城與烏氏縣,隸屬于北地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確保政令暢通,實施了“車同軌”政策。隨著秦朝郡縣制的確立,對甘肅、甯夏的控制加強,範圍擴展超過了戰國時期秦國修築的長城範圍。

秦始皇在王朝穩定後巡視各地,于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考察了隴西、北地郡等地。當時的固原仍是北地郡的一部分,郡治所在義渠。固原地區設有烏氏縣和朝那縣,秦朝在烏氏縣境內設立了瓦亭關,在朝那縣境內設立了蕭關,這些關隘成爲長安防禦西北的重要門戶。

動物紋瓦當-戰國時期(前475—前 221)

直徑14厘米,廓寬1.4厘米,厚2.5厘米,泥質灰陶。模制,圓形當面,中部模印虎形圖案。2017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動物紋瓦當-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直徑19厘米,廓寬1.8厘米,厚3厘米,瓦長24厘米,泥質灰陶。模制,圓形當面,中心模印動物形圖案,外飾一圈凸弦紋。2017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灰陶排水管-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圖1)

圓管通長51厘米,管口徑26厘米、28厘米,壁厚0.8厘米,灰陶。輪制而成,整體爲圓筒插口式,分大小口。外壁飾繩紋,內壁飾布紋。2014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征集。

灰陶排水彎管-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圖2)

兩端口徑分別爲16厘米、22厘米,壁厚0.8厘米,灰陶。圓管直角折拐,分大小口。外飾繩紋。2014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夾砂灰陶釜-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圖1)

口徑15厘米,腹徑17.5厘米,高14厘米,夾砂灰陶。侈口,方唇,平沿,短束頸,溜肩,鼓腹,圓底。器表腹部以下附加方格網狀堆紋。2011年從甯夏原市原州區出土。

夾砂灰陶釜-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圖2)

口徑17.5厘米,腹徑17.8厘米,高15厘米,夾砂灰陶。直口,方唇,短頸,溜肩,鼓腹,圓底。器表肩部以下飾籃紋。2011年從甯夏原市原州區出土。

夾砂紅陶銴耳釜-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口徑14厘米,腹徑18厘米,高13.5厘米,錾耳長4.5厘米,夾砂紅陶。侈口,平沿,短束頸,溜肩,鼓腹,圓底有三乳釘足。腹部一側有一中空銴耳,器表腹下飾凹弦紋。1985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青銅短劍-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通長26.5厘米,刃長18厘米,刃寬4.5厘米,青銅質。扁圓鈴狀劍首。柄部飾數道斜線紋,劍格下斜,劍脊凸起,上寬下窄,呈柳葉狀。2015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銅戈-戰國時期(前 475—前221)(圖1)

援長11厘米,胡長9.8厘米,內長8厘米,內寬3.5厘米,青銅質。援斜直,前鋒呈弧形尖削,三面刃。胡上有三穿孔,闌長出胡端。內呈長方形,上有一圓形穿孔。2019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銅戈-戰國時期(前 475—前221)(圖2)

援長11.2厘米,胡長9.8厘米,內長7.8厘米,內寬3厘米,青銅質。援斜直,前鋒呈弧形尖削,三面刃。胡上有三穿孔,闌長出胡端。內呈長方形,上有一長方形穿孔。2019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銮鈴-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高17厘米,寬10厘米,青銅質。上部呈扁球狀,有外廓,球內有一實心青銅圓珠,可晃動。球體镂空面呈“米”字形。下部爲長方體,內中空,可與車衡木連接,前後有對穿孔。2019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刀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通長13.8厘米,寬1.3厘米,厚0.21厘米,銅質。刀形,弧背凸刃,刃柄扁平,面文“明”字。刀柄端爲圓環,刀柄面背有二直紋進入刀身。戰國時燕國主要鑄幣。2000年從甯夏固原縣出土。

瑪瑙、綠松石串珠-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個體長0.5—2厘米,直徑0.5—2厘米,孔徑0.4厘米,寶玉石。呈扁柱體、橢圓體,中間穿孔,手工磨制而成。1989年從甯夏固原縣城區出土。

玉帶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長5厘米,寬3厘米,厚0.5厘米,玉質。面扁平微鼓,一端呈圓形,另一端爲方形帶孔,孔呈半圓,背有一橋形鈕。1984年從甯夏固原縣大灣鄉大灣村出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背景賦予了原州區在甯夏的文物富集地位,區域內遺存了大量具有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的實物和遺迹。這些文物以其多樣性、璀璨光彩和鮮明特色,在甯夏各縣(市、區)中獨樹一幟,不僅見證了原州區悠久而厚重的曆史文化,也承載了其斑斓而厚實的曆史文明。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