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因子”+綠色“基因”助力傳統産業發生質的“躍遷”

奮鬥創作者 2024-03-22 10:38:47

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完成産量193.9億件。纖維加工總量世界占比、紡織服裝出口額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50%。

從一根纖維到最後的成衣,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紡織産業鏈。但當前面臨著市場需求不足、成本傳導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作爲傳統制造業的紡織行業該如何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誰剪吳江一幅绡,巧裁衣樣縷華袍”,詩句說的是江蘇蘇州盛澤的宋錦。盛澤鎮面積150平方公裏,人口不到50萬,卻擁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一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如今,這個小鎮生産的宋錦當中,除了有江南織匠的“精巧”外,還多了新技術的“加持”。

江南紡織小鎮 産業智能“更上層樓”

在這家宋錦面料的加工廠裏,舊機器還沒來得及搬走,新設備就已經馬力全開。擁有兩萬針的新機器,能在1.4米長的錦緞上織出800多個連續完整的花型,這是以前的設備做不到的。而支撐這樣高難度工作的是機器裏的4萬個軸承,它們也是滿滿的“中國風”。

當地不少企業在忙著建廠房、換機器。根據統計,這裏目前有100多家企業都在升級改造中。一座剛剛建好的新廠房,不僅外觀酷似寫字樓,內部構造也和普通廠房不同。

爲了提高空間利用率,新建廠房大都是立體式的。紡紗機要上樓,産業智能化也要“更上層樓”,“垂直生産”的新廠房裏,從一層到頂層,智能設備覆蓋了所有紡紗環節。

紗線斷頭曾經是紡織廠裏最頭疼的事。人工打結不僅效率低,還會影響布面質量,而現在,擁有智能識別系統的新設備可以精准鑒別斷了的紗線,再通過機械臂自動接合。紡好的紗線通過天花板軌道,“一站式”進入庫房,帶有芯片裝置的運輸機能夠根據顔色智能分類。整個車間的134台智能設備全部接入大數據平台以後,設備的産量、運行的效率,所有數據都能清晰呈現在辦公室的大屏裏。

紡織産業新風向 經緯之間織出環保“底色”

看得見的效果,堅定企業轉型升級的信心。他們表示還將擴大廠房規模,不少企業有“兩室一廳”的“標准配置”,也就是一個展廳加一個設計室再加一個實驗室。這樣的標配有怎樣的作用?

東方絲綢市場是我國重要的紡織品交易中心之一,不少紡織企業通過這個窗口與國際客戶達成合作。

這樣“兩室一廳”的模式已經是不少企業的“標准配置”。現在布料訂單生産出來後,企業不是趕著去發貨,而是第一時間送去實驗室。

負責人介紹,爲客戶提供的“綠色保障”,已經讓他們在2024年前兩個月就接到了1300萬米的面料訂單,這也讓這裏更多的面料都有了綠色的“基因”。

如今,綠色已經是紡織小鎮的普遍共識。在紡織業,傳統印染耗水量大,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在盛澤的一家印染企業,傳統染缸已經被數碼打印替代。圖案和花紋印到紙張上,再經過熱升華跟面料進行結合,用水的環節全部省略。爲了進一步綠色升級,企業還關閉了很多油性油墨打印産線,擴大了水性油墨打印的規模。

幾天前,吳江紡織循環經濟産業園項目開工,涵蓋綠色環保、高端印染等領域的6個項目集中入駐。提高科技含量、減少汙染排放、加快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正成爲紡織産業鏈不斷躍升的新風向標。

織進面料裏的創新“因子”

2023年,盛澤鎮已經有263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和高校全年新增産學研合作33項。科技“濃度”正在越來越高,在盛澤這樣一個小鎮當中,究竟是什麽在推動它向新而行?

早高峰時間,在小鎮的一家燒賣店裏,好幾位用餐客人都挂著實驗室、創新中心字樣的工作牌。

不到30平方米的小吃店,科研人員的“密度”之高讓記者意想不到,這個平均年齡在30歲的年輕團隊就是來自附近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

比零碳更升級,制作一件負碳纖維的成衣,所用二氧化碳的量相當于一棵樹一年的二氧化碳捕獲量。像這種“會呼吸”的纖維,在創新中心裏還能看到很多。前不久,科研團隊就剛剛研發出新型的無針靜電紡絲系統。

在創新中心5公裏外的在一家園區裏,全球産能最大的工業絲智能工廠剛剛建成投産,産量約占全球産量的三分之一。這裏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直接生産8000旦以上超粗工業絲和7旦以下超細工業絲的工廠。

創新的腳步在加快,工廠裏的人員構成也在發生變化。工廠負責人介紹,現在,他們除了紡織專業的技術崗位,還增加了不少信息技術、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新崗位。

現在,盛澤小鎮上,每平方公裏就有超過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3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023年,小鎮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20.43億元,同比增長12.5%,高端産業集群正在加速構建。

萬物可織 數說新“布”局

經濟生産活動、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紡織。我國紡織行業包括化纖、毛紡織、絲綢、長絲織造、印染等行業。全球每5件毛衣有一件出自廣東大朗,每4件泳衣有一件來自遼甯葫蘆島,每3雙襪子就有一雙産自浙江諸暨。

萬物皆可“織”是我們尋找紡織原料的目標。廢舊服裝、邊角料、塑料瓶,回收後都可以變廢爲“絲”。8個廢舊塑料瓶抽出的滌綸絲,就可以織成一件男士T恤衫。

超級工程裏也有紡織的力量。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施工中,需要把大約6000噸的鋼筋混凝土接頭吊裝進海底28米深處,吊裝帶用的就是抗蠕工業絲。樹脂、基碳纖維材料重量輕、剛度強,用在了C919大飛機的機身上。新質生産力的推動下,紡織行業發生著什麽樣的新變化?

創新能力不斷加強。高性能纖維産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紡織機械自主化率超過75%。2023年,有402家紡織企業被認定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綠色可持續不斷發展。2023年,我國循環再利用化纖産量超過500萬噸,初步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産業體系。

智能化應用不斷深入。截至2023年9月,紡織企業生産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達到56.5%和49.3%,高于全國制造業平均水平。

新質生産力爲傳統産業加裝“新引擎”

傳統制造業在不斷轉型升級中煥發出的活力。人工智能技術讓大型船舶擁有更智慧的“超強大腦”,鋼鐵工人坐在辦公室喝著咖啡煉鋼成爲現實,擁有千年曆史的紡織小鎮向新、向綠的“蝶變”。這些發生在傳統制造業裏的點滴變化,最終會在某個時刻推動産業發生質的“躍遷”,釋放出巨大的新力量。

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我國制造業中,傳統産業占比超過80%,它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底座,也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基礎。讓傳統産業和新質生産力之間畫上等號,需要不斷爲傳統産業加裝“新引擎”,提高産品技術含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能力、引入新的生産資料。說到底,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讓傳統産業走上發展的新路徑。當然,這需要時間,更需要定力。

0 阅读:1

奮鬥創作者

簡介:自媒體逆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