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拿破侖前車之鑒,爲何希特勒要進攻蘇聯?

時光回聲 2024-04-01 16:52:30

1812 年 6 月 24 日,和他的大軍渡過涅曼河,開始了對俄羅斯的一場史詩級性入侵,這一次,拿破侖信心滿滿,心裏盤算著征服整個歐洲之後的版圖規劃,然而,拿破侖失算了,在遠征俄羅斯失敗之後一蹶不振。  129 年後,德國第三帝國開始了開動裝甲車朝著一個紅色巨頭開去,那裏不遠處是他們曾經的故鄉...

 

與拿破侖帝國一樣,德國發現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幾乎總是布滿凍傷、饑餓和頭骨,而這一次,這個從1939年開始便戰無不勝的國家,即將面臨自開戰以來最大的失誤。  這場征服歐陸最後一塊版圖的戰爭,據資料記載,雙方的戰鬥都充滿了“惡魔般的憤怒”,導致超過兩百萬德國士兵和兩千四百萬蘇聯士兵和平民死亡。

蘇聯腹地之戰讓德國陷入了困境,而這是主打閃電戰的德國迫切希望避免的。因此,這場戰爭誕生了一個問題,在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當年的希特勒爲什麽要急著入侵蘇聯?

 

意識形態偏見

1933 年上台後,希特勒將傳統民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猶太仇恨主義以及他對所謂“低等的斯拉夫人”的憎恨結合起來,這成爲了希特勒納粹意識形態的的根本。

曆史學家艾倫·卡塞爾認爲,納粹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動力實際上可以在希特勒對布爾什維主義和猶太人、以及他的反布爾什維克、反猶主義中找到的。它集中表現爲,要求犧牲衰弱的俄羅斯爲代價來拓展民族的生存空間。

 

1941 年之前,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德國意識形態和戰略計算之間存在嚴格的區別。而一旦“巴巴羅薩”開始,希特勒就將自己從1933年以來的潛意識中的意識形態目標全面實現了。此時的德國與蘇聯各自抱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法xi斯主義和社會主義,進行著殊死的戰鬥,數以百萬計的公民和士兵因希特勒的這場賭博而喪生。

永遠亦敵亦友

要理解兩國之間的意識形態沖突,我們必須回顧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蘇德關系,從剛開始的相互敵對到《蘇蘇互不侵犯條約》的暫時和平,再到最後的全面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末端,蘇俄以布爾什維主義名義在資本主義世界立起腳跟之後,弗拉基米爾·列甯將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與資本主義敵對,調整爲暫時與資本主義世界共存。到了1930 年代前半段,斯大林也意識到需要國外和平才能維持國內穩定。可以說當時的蘇聯對外面的世界都秉持著相對溫和的態度。有曆史學者評價,當時的斯大林從未打算“對歐洲發起革命性的攻擊,而是追求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在這種環境下,蘇聯才能安穩發展好他們的工業計劃。

 

主要威脅

然而,1933 年希特勒上台對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構成了直接威脅。因爲法xi斯納粹教條有著明確針對東歐的生存空間政策,加上希特勒對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煽動言論,導致兩國在 1930年代陷入互相仇視的局面。從德國國內來看,希特勒在上台前後,都是出于一種追著德國國內布爾什維克黨捶的狀態。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標志著兩國之間結束一切公開敵對行動,然而簽署協議的雙方,也就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認爲這只是短暫的平靜,雙方幾乎都認爲法xi斯主義和共産主義之間必有一戰。

 

實際上,早在1940年4月,蘇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就將德國視爲蘇聯最有可能的主要對手。盡管如此,蘇聯的工業弱點仍然制止住了斯大林。對于蘇聯而言,國家需要的是時間,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備戰,而這樣做唯一的辦法就是,暫時與德國修好,並進行各方面,尤其是資源上的合作,以延緩雙方爆發戰爭的時間。可以說,互不侵犯條約並沒有背離意識形態目標,相反,這是一種出于國家利益的策略,對于兩國來說,這僅僅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戰爭重回桌面

到 1940 年夏天,法國的陷落似乎消除了兩線戰爭的可能性。迅速拿下“歐陸第一強國”之後,希特勒堅信,英國很快就會步法國的後塵,向納粹德國求和。因此,當時間來到1941年,希特勒的首要目標是征服蘇聯,盡管德國的海軍司令雷德爾上將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他認爲對英戰爭應該優先,然而,希特勒有著自己的打算。

希特勒擔心蘇聯正在積極擴展戰爭潛力,而德國軍隊及其資源卻因與西方世界的戰爭而耗盡。因此,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理由是基于現實而做出的最符合他意識形態目標的決定。

 

實際上,這一直是希特勒的根本目的,這種野心更多地源于希特勒狂熱的意識形態偏見,而並非戰略現實。換句話說,蘇聯在1939年和1940年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保護了德國東部的後方,避免邊境緊張導致雙方提前爆發戰爭。而到了 1941 年,希特勒便已經迫不及待地發動進攻了,他一方面急于實現自己1930年代定下的目標,另一方面又擔心蘇聯威脅,觊觎蘇聯資源,而且還因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拉胯表現而輕視蘇聯。

 

最終,希特勒在蘇聯一臉懵逼的情況下撕毀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可以說納粹德國的意識形態和希特勒的盲目偏見導致了德國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嚴重、最血腥的誤判。 ——過早地將德國的攻擊點轉向蘇聯,在沒能穩定住國內經濟、西方世界以及那兩個坑人的盟友的情況下。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