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開車進山,能徒步穿越!又發現西安一個郊野探秘的好地方

黃小黃走陝西 2024-02-22 22:42:27

自從上班之後,逛城市和景區比較多,山是許久未進了,尤其是那些“野山”。

大年初七,我和家人自駕去周至秦嶺北麓的秦嶺四寶科學園逛,本來計劃按照“秦嶺四寶園+樓觀台道文化景區+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周至水街煙火巷子”的線路逛一天的,沒想到,都快收假了,西安人還像潮水一般地往周至湧。

堵車堵到沒興致,擠人擠到想發瘋,速速逛完秦嶺四寶園之後,我們麻溜往回撤,返程路上,在接近澇峪高速口的地方,我發現路邊有條小山溝,臨時起意決定拐進去看看,就這樣,到了秦嶺北麓的無名小峪——石鏡峪。

石鏡峪入口在環山路上的“五泉村”

石鏡峪與其說是峪,不如說是山溝,不在“秦嶺七十二峪”的名單裏。

石鏡峪地處鄠邑區,位于澇峪和甘峪之間,山溝發源于五泉嶺,全長約3.5公裏。據《陝西省戶縣地名志》記載,因山坡上有一塊巨石,“光亮如鏡”,而得名“石鏡峪”。

進峪的公路,有點搓板路的感覺

石鏡峪表面上看起來並不特別,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風光,卻也有自己的優點:

第一,山溝裏通了公路,雖然路窄,路況也不太好,但畢竟是硬化路面,一般小車都能開進山;

進峪的公路

第二,從峪口到深處,有一些寺廟;山溝深處,可以爬山;也有徒步穿越線路可通到甘峪,難度系數不大,正適合城市人周末郊野探秘。

我們到這裏時已經是下午,事先對石鏡峪又一無所知,所以只逛了個皮毛。

路線是這樣的:三官廟——聖母山——五泉嶺登山口

// 三官廟  //

從石鏡峪口,經“進山登記口”往裏約三五百米,會遇見一條分岔路口,“三官廟”就在分岔路處,兩條公路一左一右分別從廟邊經過,右邊那條就是上山的路。

“三官”又稱“三元”,指天、地、水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神靈,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

“有情世界  無限風光”

但對于現代人來說,這些神啊靈啊的都很陌生了。也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三官廟雖然坐鎮岔路口,大門敞開,也幾乎無人進去。

三官廟從外表看有些破敗,建築簡陋,但走進門後,卻到了一個很清靜的院落,大殿、廂房、院牆合圍而成一個充滿道家氛圍的空間。

大殿

院落

雖然沒有看到主持三官廟的道人,但門楣上手寫的楹聯等,處處都透露出一個訊息——這裏住著的道人內心世界很豐富多彩。

尤其是大殿旁邊,原本應該是偏殿,現在只搭了棚子的地方,也鄭重地挂了楹聯,上聯“一年兩年十八年”,下聯“金钏銀钏王寶钏”,橫額“翠花仙庵”。

欲說還休,似乎藏了很多故事。有機會了大家可以來廟裏轉轉,也許能偶遇道人,暢聊不一樣的人生。

//  聖母山  //

聖母山在石鏡峪內3.5公裏處,公路直達。我從峪口“進山登記口”登記信息的本子上看到,大部分進山的人“目的地”都是“聖母山”。

公路邊有小路“拜苦路”登山

也可以從公路開車上山

我以爲聖母山會是一座很高大的山,山上可能會有供奉“三霄娘娘”之類的道觀,沒想到,它其實只是一個長滿柏樹的小山頭,上面的確有“聖母殿”,卻不是道教中的“聖母”,而是基督教中的“聖母”。

“中華聖母山”,傳教士戴夏德認爲它形似耶稣受難的加爾瓦略山

聖母山這裏原名叫穆家梁子,後因1930年時任關中教區主教的意大利傳教士戴夏德選址在此修建教堂而得名“聖母山”。

遠眺山上的教堂

秦嶺山裏佛寺、道觀、茅棚很多,而教堂的確很罕見。教堂在山上,依然保持著巍峨高聳的建築樣式,一派聖潔明朗,和佛道建築的低調含蓄很不一樣。

// 五泉嶺登山口 //

石鏡峪內大概3公裏處又有一個公路岔路口,一邊通向聖母山,一邊通向佛疙瘩。這裏山谷相對開闊些,坐落著幾戶農家,經營著可供餐飲、住宿的農家樂。

石鏡峪裏世外桃源般的人家

還有一個廢棄的軍事駐地,牆上挂著牌子顯示,一支編號爲94188的部隊曾駐紮在這裏。

廢棄的軍營

通往佛疙瘩的公路邊又有一條岔路,順著岔路往水流邊走,這裏有一個小小的停車場、一個亭子和一座橋。

有一條小路通往山上,路口還豎著指示牌,這裏就是石鏡峪內的主峰——海拔1575米的五泉嶺的登山口了。

“石鏡峪——五泉嶺——望仙坪——甘峪”是西安戶外圈裏一條很成熟的淺山U形穿越線路(不走回頭路),全程大概15公裏,拔高約600米。也可以不穿越,只爬山,五泉嶺梁頂的風光也很美。

驢友們發布的徒步圖片

五泉嶺登山口的海拔大概是八九百米,山外陽光明媚,這裏卻有積雪,想來山上的雪一定更多,山路可能也很泥濘。

待到四五月份,天氣暖和,山綠起來了,才是來這裏撒歡兒的好時節。

3 阅读:309

黃小黃走陝西

簡介:一起遊曆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