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漢中張魯甯做曹操奴,也不投降劉備?只因他早看透了劉備此人

淵澤之觀 2024-04-26 16:53:27

來源:中國知網·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原創稿

“甯爲曹公作奴,不爲劉備上客!”——張魯

意思是“我甯願給曹公做奴仆,也不當劉備的座上賓!”

張魯此言,同時記載于正史《三國志》和《華陽國志》,可信度極高。

我們知道,劉備向來以仁義和賢良而聞名天下。

像法正、龐統、諸葛亮這樣的英才,都願意爲其效勞,可爲何割據漢中的群雄張魯卻這麽看不起他呢?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三國時期的張魯,可不是小人物,而是能在亂世割據一方近30年的群雄。

張魯對于中國曆史的意義,更多是在宗教文化層面。

他是“五鬥米道”(早期道教流派之一)創始人張陵的孫子,于東漢末年的漢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所謂政教合一,多見于西方文明,即指一種政治與宗教深度融合的制度。在這種體制下,宗教領袖通常也擔任政治領導的角色,或者政治領導者同時掌握宗教權力。

後世對于張魯將政治與宗教結合的治理方式,大多爲褒揚態度。

在亂世中,他以這樣一種另類的方式,爲老百姓營造了安甯祥和之境。其領導才能和智慧,被人們認爲勝過黃巾軍的張角。

政教合一的制度形式多樣,以張魯治下的漢中來說,它采取與教衆合作體系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在張魯的轄區內,傳統的縣令、縣長等官職被廢棄,民政全都由“祭酒”來治理。

所謂“祭酒”,可以理解爲教徒內的基層領導,更高一層的是“治頭大祭酒”。至于頂層的張魯,則自稱“師君”。在這個體系中,最底層的是普通信徒,統稱“鬼卒”。

這看起來有些愚昧民衆,但那時候的漢中,可是流淌著一股對百姓的關愛之情。比如,祭酒們在各個地區設立了“義舍”,存放義米和義肉,給過往的旅人免費取用。

而教內的鬼卒若犯法,初犯可獲三次寬恕。到了第四次,則會受到懲處。倘若只是輕微罪行,不用坐牢,只需修建一百步道路便可贖罪。

可見,張魯所倡導的,是一種誠信而簡約的治理方式,這贏得了地方各族民衆的愛戴。

據《三國志.張魯傳》記載,在關西馬超、韓遂舉兵“反曹”期間,數以萬計的關西百姓爲躲避戰亂,紛紛從子午谷逃來漢中。張魯一一接納了他們,使得漢中平原成爲了一個桃花源般的避難所。

與馬超、韓遂相比,張魯對曹操的態度,則友好多了。

我們知道,此時的漢獻帝,已被曹操挾爲傀儡。在獻帝遷都許昌之後,忙于戰事的曹操,還無暇顧及張魯,便將其冊封爲“鎮民中郎將”,兼任“漢甯太守”。(張魯曾將“漢中”郡改名爲“漢甯”郡)

某日,在漢中地區意外發掘出一枚玉印,這件珍貴的發現,讓有些部下提議張魯自封“漢甯王”,以彰顯地位。

張魯的心中泛起了波瀾,然而,在“功曹”(官職)閻圃的建議下,他最終摒棄了稱王的想法,且繼續保持著每年向朝廷進貢的傳統,以顯示對東漢朝廷,或者說對曹操的忠誠與尊重。

正是因爲這樣的明智之舉,將爲張魯和他的後代們贏得一份福報。

該來的,還是會來

盡管張魯暫時避免了與曹操的正面沖突,但該來的,還是會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征張魯,于七月抵達漢中的陽平關。張魯自知力難匹敵,起初打算投降,卻遭到弟弟張衛的強烈反對。

無奈之下,張魯只好派遣張衛、楊昂迎戰曹軍。

雖然一度占據了優勢,但張、楊二人最終還是被曹軍反敗爲勝。陽平關宣告失守,漢中的郡治南鄭徹底失去了防禦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張魯又想叩首請降,閻圃再次提議道:“投降固然可行,可若是在被逼無奈下屈膝,我們必將失去價值和分量。”

閻圃指向南方,接著說:“不如先去投奔夷族部落,然後象征性地做出一番抵抗的姿態,視後續情形而定。倘若到那時,再順帶夷族降曹,功勞必定更大。”

張魯遵循這一策略,率領部分人馬南下,前往巴中。巴中是漢中以南的一塊區域,當地部落首領乃是杜濩和樸胡。

啓程之前,張魯特別囑咐手下不要損壞倉庫內的珍寶,令其封存後留置原地。完成這一安排後,張魯便離開了漢中。

你看著我,我看著你

曹操進駐南鄭後,對張魯的做法非常贊賞,他從中能夠感受到張魯歸順的意圖。曹操于是特意派使者前往巴中,對張魯進行慰問,同時也勸說他正式投降。

與此同時,劉備也獲悉張魯逃往巴中的消息。爲此,他也指派黃權擔任護軍,帶領一衆將領前去迎接張魯。

然而,張魯對于劉備和曹操的態度,卻是天差地別。

據東晉史學家常璩著作的《華陽國志》記載,張魯曾經憤慨地表達:“我甯願做曹公的奴仆,也不去當劉備的座上賓!”

那麽,張魯爲何如此看不起劉備呢?

跟劉備奪取益州這件事大有關系。

當時,“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正計劃向漢中進發,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慌。益州與漢中在地理位置上毗鄰,一旦曹操拿下漢中,那麽益州無疑將是他下一步征服的目標。

在部下張松的建議下,劉璋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爲其討伐張魯,從而搶先占領漢中以抗曹操。

劉備欣然答應,從荊州親率步騎兵進入益州。

劉璋出城相迎,荊州與益州的文官將領們,隨後竟在涪城歡宴了百余日之久。劉璋對劉備可謂無比信任與慷慨:

首先,他將掌控白水關守軍的重權交予了劉備。白水關不僅是益州心髒地帶的北大門,更是通往蜀地的關鍵通道。

其次,劉璋又調撥了幾千兵士給劉備,加上此前法正去荊州迎接劉備時帶去的四千兵,劉璋總共給了劉備約一萬兵。

除兵力之外,在糧食和軍需物資上,劉璋也是頗爲大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此前法正去見劉備時,先後贈送的資財竟多到能“以巨億計”。

而這次劉璋與劉備相見,他又賜予劉備二十萬斛大米,一千輛戰車,以及一千匹戰馬。考慮到益州並不産馬,這批戰馬很可能是劉璋從涼州高價購得。

除了以上這些打仗所需的東西,在個人享受方面,劉璋給劉備的金銀珠寶、绫羅綢緞更是數之不盡。

就這樣,劉備帶著劉璋的信任率軍北上,劉璋則帶著對劉備的期待回到了成都。

然而,劉備並沒有按預期推進,而是到了葭萌這個地方就止步不前了。他在葭萌駐紮了整整一年,這期間他訓練軍隊,宣揚德政,並給予百姓恩惠,贏得了人心,卻從未提起過戰事。

此前一直處于防禦狀態的張魯,還納悶劉備爲何不朝他的漢中推進,後來他終于明白了——原來劉備不是沖著他來的。

張魯于是識相地不再南下,也不多管閑事,就在漢中當一個“吃瓜群衆”。

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整整一年中,兩軍竟沒有發生過哪怕一場小型戰役,雙方就這樣靜靜地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宛如暗中達成了某種默契。

暴露虛僞的嘴臉

到了212年秋天的時候,劉備終于開始跟劉璋回話了。

他派人告訴遠在成都的劉璋:自己的二弟關羽和盟友孫權正在受到曹軍攻擊,他想回去救援他們。

劉備進一步請求劉璋再調配一萬兵力以及充足的糧草軍需。

劉璋聽聞,再想到劉備的停滯不前,他幾乎氣急敗壞。但爲了盡快把劉備送走,劉璋還是壓下了怒氣,同意再增派四千兵力,並提供他們所需物資的一半。

然而,劉備對此卻很不滿意,他向部下說道:“我們爲劉璋出力對抗強敵,費盡心思,可那劉璋不但對我們吝啬,還期盼我們赴湯蹈火,這世上豈有此理?”

平心而論,劉備的這番言論充滿了虛僞:他爲劉璋征討的所謂強敵何在?他又何時真正浴血奮戰過?

就在此時,成都內突然發生了意外。劉璋部下張松寫給法正的一封信,偶然被其兄張肅看到。

信中透露,張松和法正其實早已與劉備秘密勾結——他們表面上遠征漢中的張魯,實則爲了奪取劉璋的益州。

張肅擔心此事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于是向劉璋透露了一切。劉璋聞之大怒,立刻處決了張松。

這一事件徹底斷裂了劉璋與劉備之間的關系,雙方正式開戰。

劉備先是采納龐統之計,直接吞並掉了白水關守將的部隊,隨後掉轉馬頭,直指成都。此時,劉備麾下的軍隊總兵力已增至四萬人。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他們迅速攻克了涪城。

值得一提的是,涪城正是劉備與劉璋之前歡宴百日的地方,而當劉備再次踏足此地,他下令——“接著奏樂接著舞”。

歡慶之際,劉備大開宴席,盡情置酒作樂。然而,軍師龐統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龐統未露任何喜色,直言劉備不該爲他們的勝利大肆慶祝,畢竟他們是通過不光彩、不道德的手段取得的。

醉意之中的劉備,覺得自己打了勝仗,就應該享受享受,他自比當年武王伐纣,還憤怒地責令龐統離開宴席。

好在劉備很快就後悔了,又把龐統叫了進來,化解了尴尬,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一生謹言慎行、努力保持仁義形象的劉備,在這場宴席上,第一次酒後吐了真言,也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後來,在荊州軍的支援以及西涼馬超的鼎力加盟下,劉備于214年5月成功攻占成都,促使劉璋投降。

割據群雄中結局最好的人

這段時間,張魯作爲袖手旁觀的局外人,對于劉備的所作所爲,他看得是一清二楚。

盡管劉備反攻劉璋對自己有利,使自己避免了戰事,但張魯並不是那種只顧眼前利益的人,他必須思考自己的將來。

與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不同,張魯追求的是一種安甯的生活。這一點,從他曾將“漢中”改名爲“漢甯”,便可見得。

因此,等到那些實力強勁的軍事集團進發漢中的那一天,張魯知道自己必須做出抉擇,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歸附。

在漢中,他親眼見證了劉備是如何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地將劉璋從巴蜀“踹走”,這讓張魯徹底看清了劉備的本質——一個滿口仁義,實則虛僞的人。

而且,考慮到劉備向來任人唯親,只偏愛與自己白手起家的荊州人,張魯深知:一旦投靠劉備,不僅自家代代相傳的“五鬥米道”可能被取締,他本人及後代們,恐怕也只能過上普通民衆的生活。

正是基于以上的權衡和考量,張魯最終決定投降曹操。

曹操也確實沒讓張魯失望,他以天子的名義,封張魯爲“鎮南將軍”、賜予其“阆中侯”的爵位,更驚人的是,該爵位以後每年能領取的食邑可達一萬戶,這無疑是極高的待遇。

除此之外,曹操還將張魯的五個兒子全部封爲列侯。後來,曹操還安排自己的兒子曹宇,與張魯的女兒聯姻,雙方結成兒女親家。

相較于袁術、公孫瓒等人的結局,張魯得到了善終;與劉備、孫權這樣的三國領袖相比,雖然張魯沒能封王或稱帝,但他的子孫世代都過著優渥的生活,也算是另一種層面的光耀門庭了。

可以說,在漢末亂世割據的群雄中,張魯的結局是最好的。

至于宗教傳播方面,曹操當年亦允許張魯繼續傳教。張魯的一位兒子,名爲張盛,後來辭去官職,南下龍虎山繼續傳道,其傳道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已經達到了第65代天師。

張魯的家族,不僅成爲了中國曆史上擁有清晰世系記錄,且延續時間最長久的顯赫家族之一,更是成爲了中國宗教和文化曆史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

信息來源:三國曹劉漢中之戰研究——申雷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Xhw-7KfLOFnvpMzFCLaWPTjZVpVjoGkVH_CDd4LcFtdater0-E_QbkqrSk6Wy4eOJxdQCC4_5UHXPjWzWwpCVoztewkvaCH2wbxEnMPRx6bUWArde6E7fRBPs-xIcgi_B7Kgc6TWPKk=&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