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跟著某些情緒討論《歌手》?果然,教授一批判,大衆就發笑

姬鵬 2024-05-13 22:38:34

衆所周知,《歌手》又火了。而且吊詭的是,“情緒熱度”遠遠高于“音樂熱度”。

以至于新聞學院的教授都坐不住了,公開發文批判:“《歌手》只是一檔綜藝節目,本質是娛樂大衆,請來歐美歌手、促進中外交流或交手,本身是挺好的事。排名是次要的,觀衆沒必要跟著某些“情緒”走,少數“自媒體”的評論有點在把事情的導向帶偏,這種迎合某些非理性情緒、推動娛樂政治化、頗有狹隘民族主義味道的娛評,實質上既無益于公衆理性看待娛樂節目,也是爲博取流量賺資本的套路。讓一檔綜藝節目回歸綜藝本身,讓關于音樂節目的討論停留于音樂層面,而且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類型保持各美其美、各有所好、不以排名簡單定高低的心態,更有利于《歌手》節目正常錄制、更有利于中外音樂交流。”

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學院的教授批判的好像很對,起碼“很正確”。可問題是,“情緒熱度”裏有多少是“非理性情緒”,有多少是“娛樂加特效”,其實還是需要仔細咂摸的。因爲批判要是不慎重,帽子扣偏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災難。

就《歌手》而言,它只是一檔綜藝節目。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除了教授知道,估計大多數網友也清楚。也就是說,請來歐美歌手,就是爲了娛樂更加“多元化”,講得直白一些,就是更好看些。至于說中外交流或交手,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這個或許真還沒有多少人往心裏去。

正如有人就說:“本來就是玩的 ,教授別認真, 活潑點。”似乎也很大程度上挑明了一個真相:“批判起高了”。或許也正是因爲“批判起高了”,導致“教授一批判,大衆就發笑”。說到底,真要是“非理性情緒”摸到了“政治屁股”,不用教授站出來挑明輕重,話題本身就難上熱搜。

所以教授的批判,更像是“玩不起”和“玩得起”的對沖。更准確地講,教授和大衆都清楚各自在說什麽,只不過是依著紅線的邊界在玩一種隔岸的叫罵。因爲真要是讓雙方就此站在一起掰扯是非,估計都友善得很。

要知道,在社會生活高度原子化的時代,個人與個人之間普遍疏離。別看人們可以一起成就熱搜。可事實上,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詞語和信念所包圍,就像置身于重重的鏡牆之中,任何外部聲音都無法穿透進來。

因爲大衆很清楚自己在“玩笑”《歌手》,而教授很清楚自己在“嚴肅”批判。只不過各自都好像“很認真”,如此便形成了“過火”和“批判”的局面。結構上來講很對仗,道理上而言很登對,于是情緒“越熱烈”,批判“越正確”。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一切表面的都是道具,因爲從存在感層面上說,《歌手》和歌手們更像是烘托這場“玩笑”和“批判”的道具,而大衆的肆意狂歡和教授的義正詞嚴才是社會運轉的本來面目,流量運作(資本流通)的“硬通貨”。

不信,我們可以往下瞧。只要《歌手》還能繼續運轉,想必此輪“玩笑”和“批判”交鋒後,《歌手》將更加有熱度,歌手們無論是排名第一的,還是排名最後早早回歸巡演的,都將迎來更多曝光度,也就是說,在名利的疆域裏,一切都是必勝的遊戲,只有認真的教授,才會讓大衆無奈發笑。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越是強調比賽,越有人說重在參與;反而越是重在參與的事情,往往越被比賽化、戲劇化,以至于早已編排好的結局,也會被恰當好處的情緒襯托得比真的還真。于是有人情緒化了,自然有人被清醒了。

可問題是,那麽多熱搜,到頭來也只是“輸贏論”的副産品。它可能是歌手們論高下,也可能是中外歌手論高下,更可能是教授和大衆論高下,唯獨沒有音樂論高下。因爲這就是一場綜藝的遊戲,一場討論的遊戲。誰要是非得在其中尋找藝術,尋找多元,尋找交流,就等于在雞蛋裏挑骨頭,除了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真是沒有更多可能性。

0 阅读:138
评论列表
  • 2024-05-13 23:41

    說了一大堆,歸根結底還是“娛樂至死,要臉幹啥”。

姬鵬

簡介:書生之見,看事件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