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人民幣彙率“當穩”——爲實體經濟提供金融屏障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3-29 17:40:31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彙率波動較大,這引起了國內一些人士的警惕,他們擔心國際金融市場有人在刻意做空人民幣。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

從美國方面看,它需要全球資本流向美國,以支持其財政困局和所謂“再工業化”的努力。所以,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破壞了歐洲穩定,使本該流入歐洲的實業資本轉向美國,而且不斷在亞洲挑事,試圖讓本該流向日本、東亞、東南亞、尤其是中國的資本轉向美國。爲了達成目標,美國甚至不惜通過“暴力加息”以增強美國國債的吸引力。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股市上有輿論說,要把人民幣彙率走勢和股票市場走勢粘合在一起,強調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人民幣升值,股市就該上漲;人民幣貶值,股市就該跌。這一觀點對嗎?市場邏輯表明,如果人民幣彙率與股市的“正相關關系”確立,則意味著A股市場走勢被外資流動控制,而這和外資在A股所占的比例根本不符。所以,我們必須防微杜漸,一方面高度重視人民幣彙率的穩定性,一方面積極破解一些似是而非的市場輿論。

針對人民幣彙率問題,沒有理由指望“固定彙率制度”重現,同時也不能指望人民幣彙率完全依托市場自由起伏。曆史告訴我們:彙率是國家戰略工具,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當局可以完全放任本幣彙率自由波動。

爲什麽?因爲彙率是兩國貨幣的比價關系,彙率的變化取決于兩國間經濟指標、物價狀況、利率差異、政治穩定性等許多因素的對比,而市場供求變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當今世界,兩國貨幣在外彙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往往取決于兩國貨幣地位、經濟地位、貿易地位差異。

曾經,美國作爲進口大國,常年保持貿易逆差,而中國作爲出口大國,常年保持貿易順差。正是這樣的差異,導致中國外彙市場失衡,人民幣連續數年“單邊升值”,這會不會導致人民幣高估?

曆史經驗表明:在特權貨幣、霸權貨幣實際存在的前提下,弱勢貨幣國家的外彙市場難以達成所謂“彙率均衡”,而弱勢貨幣國家幣值高估勢必會被國際金融大鳄盯上,並實施金融狙擊。實際上,這恰恰是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發生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的關鍵原因之一。典型案例很多,比如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當年甚至當下的南美貨幣危機。

曆史一再證明,彙率的形成絕非一般性商品交易價格形成的過程。在霸權貨幣實際存在,各國貨幣地位實際差異懸殊的現實世界裏,彙率往往是霸權國家、強勢貨幣國家時而隱性、時而顯性收割其他國家財富的工具。

國際金融博弈有時是非常殘酷的。我們不能被“金融自由化”的喧囂迷惑,要防止人民幣彙率大起大落傷害實體産業。如果我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爲根本宗旨,金融管理者就有必要通過保持人民幣彙率相對穩定,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貨幣環境。

金融人很多認爲,進出口企業都應當學會面對不斷波動的外彙市場,學會使用外彙衍生工具去管理彙率波動的風險。但從實踐看,讓企業自己使用衍生工具去管理彙率波動難度很大。

第一,企業需要專門人才,這類人才的成本很高。

第二,中國外彙市場是機構市場,機構對漲跌趨勢的認知高度趨同,從而加大了企業反向套保的成本。比如,一個出口企業手持現彙需要做空套保,但機構認爲人民幣處于升值趨勢當中,所以就不願接受空單。怎麽辦?爲了彌補自身可能存在的損失,機構會大幅提高空頭套保成本,從而阻止了實業企業的套保欲望。

第三,國內套保成本過高,導致出口企業不願將外彙彙回國內,而是將外彙留存在境外銀行賬戶上,尤其是在中外利差較大的背景下,貿易順差變成了國際套利資金。同時,這還會導致另一個嚴重問題:人民幣出現貶值壓力。

按照一般金融理論,無論彙率升值或貶值都是“雙刃劍”,有利有弊,而最佳的彙率機制選擇應當是相對穩定。但是,要保持彙率相對穩定談何容易,因爲在外彙市場上,重量級拳王一直都在等待徹底打殘輕量級拳手的機會。正因如此,中國必須始終保持警惕,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

爲此我們建議:(1)實施“企業彙率舒適度動態調查”,並依據調查結果制定“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的彙率政策,爲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貨幣彙率環境,降低企業彙率管理成本。(2)實施“彈性結售彙制度”:即出口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按照一定的“可變比例”進行結彙,國家依此平衡外彙市場供求。

這是不是有悖于市場化改革方向?不,這是根據中國基本國情和國際貨幣霸權實際存在的外彙市場特征,尋找符合中國經濟利益的政策選擇;這是爲進出口企業建立彙率屏障的一種措施,相信貿易企業都會積極配合,因爲這會大大降低他們外彙管理的風險和成本。

責編:姚坤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