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或將被各國搬空,女王去世後各國討債,中國文物何時歸

南玖卿 2024-03-13 10:43:36

衆所周知,我國總共有160萬件文物遺失海外,其中英國就占了三分之二。

僅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我國各類藏品就多達23000多件,這些文物都是在我國清朝末年被掠奪的瑰寶,令人意難平的是,在我國文物展出時,大英博物館竟說這些都是英國人以外交官、教育家等身份從中國帶回來的紀念品。甚至在鴉片戰爭之後,還宣稱中英之間存在著深厚的友誼。

除了我國,大英博物館還藏有羅馬、埃及、印度、希臘、伊拉克等多國的珍貴曆史文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過世後,世界各國向英國掀起了一場討債風波,紛紛要求歸還國寶,然而大英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卻認爲:文物存放于展館才是最好的保存方式,讓更多的人展覽到整個人類文明的藝術成就遠遠比這些文物究竟歸屬于誰更有意義。

然而,事實真如此嗎?

藝術在流亡,文明在哭泣

在全球近代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格蘭。

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藏著多國不同年代共800多萬件珍貴藏品,其中10件鎮館之寶中,我國文物就占了三件。

第一個是我國甘肅的敦煌壁畫,敦煌壁畫總共涉及550多個石窟,壁畫面積高達5萬平方米,這些壁畫並不只是某一個朝代的宗教繪畫,而是多個朝代的宗教技巧的結合,內容豐富,繪畫鮮豔傳神。

從鴉片戰爭開始,各國偷盜者以各種方式偷盜中國文物不計其數,大英博物館中的13幅敦煌壁畫仔細看就能發現觸目驚心的拼接痕迹,爲了盜走那些完整且面積龐大的壁畫,列強們一塊塊的將他們從石壁上鑿了下來,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帶回英國,在找人細心拼接到一起,如此看來,這“紀念品”帶的屬實不容易。

第二個是我國東晉時期畫家顧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圖》,這是我國現存于世的最早的絹畫,顧恺之也是我國曆史上留下作品的最早的畫家,其意義可想而知。

第三個是我國大維德花瓶,隸屬我國元朝時期,是我國現有的瓷器中最精致的青花瓷。最上等的青花瓷在古代燒制過程何其艱難。

除了這三樣鎮館之寶外,還有很多我國其他文物,嘉慶帝的龍袍都被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無數珍貴絹畫被盜走後,英國人又不懂如何保養,致使這些絹畫被破壞的極爲嚴重,早已失去原本的風采,被隨意的放置在某個角落。

我國曆代珍貴的瓷器在大英博物館內就像地攤貨一般被緊湊的堆積在一塊。

有些文物甚至連玻璃櫃都沒有,就這樣暴露在外面,在靜谧的博物館裏,這些文物上流露出來的不僅有昔日的風姿,還有無聲的呐喊,仿佛在質問:“我爲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想回家。”

當時的列強看上了我國珍貴文物的曆史價值,強取豪奪之後,並沒有能力好好保養,這是人類藝術史上的浩劫,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恥辱。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當時與英國一起洗劫他國的德國、荷蘭、比利時相比英國,態度就好多了,聲明如果本國博物館確實有他國之物,定當奉還,至于願意歸還的實際原因,我們就不多加贅述了。

但英國對掠奪而來的文物一直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大英博物館曾向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出借希臘文物,大家想想這是個什麽概念,希臘的文物躺在英國的博物館裏,希臘人想讓人展覽一下,還得向英國借。

2021年,希臘建國200年時,提出希望英國歸還本國文物的願望,當時英國首相約翰遜就表示他非常理解希臘人民的心情,可是這些文物都是英國人合法獲得的東西,怎麽能叫歸還呢?頂多借你幾天,我們可是“文明”社會,“文明”國家,借東西一定要還回來哦!

爲什麽要在這裏提希臘呢?就是我們從英國對希臘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美化自己昔日的侵略行徑,如何一本正經的將掠奪的東西合法化的。

爲堵住悠悠衆口,英國竟然將我國價值連城的曆史文物說成是紀念品,用中英友誼深厚這樣的話來爲掠奪的行爲披上文明的外衣。

整個大英博物館中,縱向上,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雙耳陶罐到清朝的金銀玉器,橫向上這些文物跨越了青銅器、畫作、金銀玉器以及書法古籍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大英博物館內的我國曆史文物足以見證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

我們有豐富的曆史古迹,無數珍貴的曆史文物,悠遠的文明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可是,當你在異國看到本國的諸多文物,而且深知它們是如何流亡海外時,內心怎能不傷痛,怎能不憤怒,相信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巧言令色,拒不歸還文物

2000時,佳士得拍賣行曾公開拍賣我國圓明園三尊生肖頭像,爲避免我國文物再次流失海外,保利集團高價拍下,幾年之後,蘇富比拍賣行再次高價拍賣馬首,賭王何鴻燊以6910萬港幣拍下。

其實,這些生肖頭像只是圓明園中最普通不過的噴泉裝飾,且當時是由外國人設計的,算不得根正苗紅的中國曆史文物,但圓明園是被怎樣毀滅的,小學語文課本上都有,這些生肖頭像承載著圓明園的苦難記憶,早就已經不是個普通的裝飾物了。

可恨的是,我們文物我們還要被人惡意加價,高價才能讓其回家。當大英博物館負責人一本正經的說道:“誰能看到這些展品比誰擁有這些展品更有意義。”這樣的話時,可曾想到,因爲他們專業知識的匮乏,導致我國很多絹畫已經破損掉色。

事實上,由于我國文物數量龐大,真正展出來的藏品不過十之一二,還有很多至寶,終年不見天日。

曆史是慘重的,輝煌的文明時常氤氲在殺戮的血光之下,萬幸,今日的中國,再也不會有國寶被當作“紀念品”流亡海外了。

但願曾經遺失海外的160多萬件文物終有一日能找到回家的路。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