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京人與300年前的中法交流

華輿 2024-05-13 14:00:59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各地開展。其中,在故宮舉行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尤爲引人注目。該展以衆多文物重點展示1688年正式開啓的中法宮廷間的政治文化交流。

中法兩國之間的交流其實遠比這要早、還要緊密。在13世紀,中土就有法國人的身影。而1688年的這次中法兩國間的交流,由一位南京人間接促成。

  ▲沈福宗畫像。本文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一個南京人到法國

1684年9月15日,兩位傳教士到達法國凡爾賽宮。由拉雪弗神父的推薦,他們得到拜谒法王路易十四的機會。

這兩位傳教士,三年前從澳門出發,旅經葡萄牙、羅馬,法國是他們歐洲之行的第三站。他們一個是比利時人柏應理,另一個東方長相,名爲沈福宗。

沈福宗是道地的南京人,讀過書,但沒有參加過科舉。柏應理在江南傳教時,兩人結識,沈福宗跟從柏應理學習拉丁文。1681年,柏應理奉召向羅馬教廷陳述康熙帝對“儀禮問題”的立場。離華之前,他與25歲的沈福宗和50歲的吳曆等人同往歐洲。但吳曆可能因病而未能成行。這樣,便只有沈福宗隨他前往歐洲。

凡爾賽宮位于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它原是法王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1664年路易十四完婚後將皇家行宮遷往凡爾賽。沈福宗是曆史上第一位會見法王的中國人。

在史籍中,中法兩國的交流遠早于1684年,甚至可以追溯至13世紀中期,當時法國的方濟會修士隆如莫和盧布魯克就曾到訪中土,作爲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親信的盧布魯克,回國後還寫下《東方紀行》一書。但後來因蒙古人的擴張,連續4個多世紀,很少有法國人再到中國。而當時中國人到法國的文字記錄,也十分罕見。

在此次接受路易十四的會見中,作爲見面禮,沈福宗送上了拉丁文的“四書”,並請求能在當地出版。而路易十四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不時向沈福宗提問,沈福宗則對答如流。

在後續的幾次宴會或其他活動場合中,路易十四還詢問沈福宗如何使用中國的筷子,沈福宗拿起從中國進口的象牙筷,當場示範了一遍。沈福宗還爲法國人表演了漢字書法;展示了孔子、康熙帝等人的畫像。爲了表示對中國客人的敬意,路易十四命令打開新建成的凡爾賽宮花園中的所有噴泉,讓沈福宗盡情欣賞。

沈福宗的到來掀起了一波“中國熱”。此前,一隊暹羅使團爲凡爾賽宮帶來大量精美的中國瓷器、金銀器,在法國宮廷掀起“中國熱”,沈福宗這個“中國人”的到來更爲這股熱潮添了一把火。

這時,主管法國皇家科學院的盧福瓦侯爵,適時地向路易十四呈上法國神父洪若翰的赴華計劃。國王高興之余,欣然允諾,並提供2萬裏弗爾的路費,還給予赴華人員年金。

洪若翰的赴華計劃已籌備3年之久。1681年夏,時任大清欽天監監正、耶稣會士南懷仁便給巴黎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康熙帝對天文學十分熱情,鼓勵各國派遣精通天文學的傳教士前往中國。巴黎天文台總監接信後,便聯絡了洪若翰,籌劃赴華事宜。但法國耶稣會士希望這件事能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沈福宗帶來的“中國熱”恰好給了他們這個機會。

得到法王的允許後,洪若翰召集了五位同仁,包括巴黎神學院的學生白晉、劉應和塔夏爾,還有法國數學家張誠、李明組隊前往中國。在出發之前,路易十四還給他們“王家數學家”的封號,其中洪若翰、白晉、劉應和張誠還被任命爲法國王家科學院的通訊院士。

沈福宗本人對這件事的重大意義似乎毫無所知。一個多月後,他便跟隨柏應理前往羅馬。他在羅馬生活了一年多,隨後于1687年3月受邀到達英國。英國國王派畫家專程爲他畫了一幅全身像,並希望他幫助編撰牛津大學圖書館中文書籍目錄。1688年,沈福宗又去了葡萄牙,1692年,沈福宗搭載荷蘭商船返華,但途中不幸染病,在今莫桑比克附近去世。

  ▲路易十四寫給康熙帝的信

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會面”

洪若翰他們于1688年抵達北京,他們帶來渾天儀等共計30箱的科學儀器,讓康熙帝大爲高興。康熙帝將張誠和白晉留在身邊擔任科學顧問,其他幾位則獲許在中國隨意傳教。

這些傳教士還隨身帶來路易十四寫給康熙帝的信。信中寫到:

“得知陛下您求賢若渴,希望在您身邊和整個帝國內擁有諸多精通歐洲科學的博學之士,因此數年前我們決定派遣我們的臣民,六位博學的耶稣會數學家,爲陛下帶來所有最新奇的科學知識……”

他們還給康熙帶來了路易十四的戎裝騎馬像。在李明寫給路易十四的信中,他這樣描述:

我榮幸地向他談起的那位君主(指康熙)看到您的畫像時,顯然感到了一種極不尋常的帝王氣,並看到了從您的容貌中顯露出的權威、明智和勇猛等品質。他當即斷言,現在歐洲也有了自己的主人了,就像亞洲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一樣。

同時,這些傳教士還畫了一幅康熙帝的戎裝騎馬像,送到法國國王面前,畫名就是“中國的路易大帝”。他們也算是通過這種奇特的方式會過面了。

白晉後來寫了一部《康熙皇帝傳》,在白晉的描述中,康熙帝是一位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英雄。在給路易十四的信中,他也是這麽表述的。

這讓路易十四更加爲中國深深著迷,甚至開始了“角色扮演”。1700年元旦,凡爾賽宮舉行以“中國之王”命名的盛大舞會,國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頂中國式的轎子裏來到會場,博得全場一片喝彩。

對路易十四口中的那幾位“博學”的傳教士,康熙帝無疑是滿意的。他們教他數學知識,還治好了他的瘧疾;他也爲他們建造化學實驗室,並親自參觀。

但康熙帝想要得更多,他希望法國能派更多的科學家來華。爲此,1693年白晉專程回國,5年後,有多批法國傳教士不遠萬裏來到中國。

  ▲1742年法國出版的《中國官話》

思想上的交流

兩國人員的互動,也帶來思想文化的交流。一大批中國古籍經典傳入法國,在法國思想界産生深遠影響。而黃嘉略與孟德斯鸠的交往就是其中顯著的一例。

黃嘉略出身于福建莆田,本名黃日升,7歲時被一位傳教會收爲義子,後隨巴黎傳教士梁弘仁之雲遊,之後被帶到法國,成爲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譯,並娶法國女子爲妻,1716年在巴黎病逝。在法國期間,他編寫了法國漢學史上第一部漢語語法書和漢語詞典,可以說是法國正規漢學的鼻祖。

1713年9月,24歲的孟德斯鸠找到黃嘉略。在3個月的時間裏,孟德斯鸠拜訪他至少7次,就有關中國的問題,他們展開深入交流。黃嘉略的很多思想,後來滲入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學者認爲,孟德斯鸠的成名作《波斯人信劄》中的那兩位波斯青年,其實就是黃嘉略,而不是什麽波斯人。

在當時法國思想家、經濟學家撰寫的文章中,中國名字頻繁出現。伏爾泰、狄德羅都曾高度贊揚中國文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前院長李軍認爲,中國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國的啓蒙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影響中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一消息並沒有在國內引起過多關注。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人才注意到法國大革命。《辛醜條約》的簽訂,讓有識之士目睹清王朝的無能,決心從改良轉向革命。在此背景下,出現了“法國大革命熱”。1911年的辛亥革命,論其思想來源,史學家章開沅就認爲,其中也有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完)

參考資料:

中國法國文化交流史高毅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1582-1793韓琦張晨光河北人民出版社

336年前,“龍與百合花相遇”劉清源環球時報

來源:揚子晚報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