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鴉片戰爭反侵略第一炮的將領,7次擊敗英軍,死前仍挂念香港

文史磚家 2024-04-01 17:00:38

文|格瓦拉同志

道光帝在位期間,清朝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尤其是鴉片戰爭帶來的危害尤甚。在抵禦英國侵略軍的戰鬥中,曾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衛國英雄,如林則徐、關天培等人,無不令後世敬仰。在這些民族英雄當中,打響鴉片戰爭反侵略第一炮的將領,正是賴恩爵。

01三代五將

賴恩爵,字簡廷,廣東省新安縣大鵬所城(今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人,祖籍永安縣(今紫金縣),是永安賴姓始祖賴參廷九世孫,先祖于雍正九年(1731年)從永安遷至大鵬所城。大鵬所城,全稱爲“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海防的軍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鵬爲最”之稱,深圳的別稱“鵬城”即源于此。

深圳大鵬所城

賴恩爵出身將門世家,祖父賴世超以武舉人起家,由于功夫好加之屢立戰功,在道光朝初年官至武功將軍;父親賴英揚致力于緝匪抗盜,因戰績彪炳官至浙江定海鎮總兵官,死後被追封爲振威將軍;叔父賴信揚因戰功顯赫,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安鹭將軍。除此之外,賴恩爵之弟賴恩祿官至福建晉江鎮鎮台,同樣擁有將軍官銜。如此一來,賴家三代竟然出了5位高級將軍,因而有“三代五將”之稱。

大鵬所城原爲防禦海盜、倭寇侵擾而設,城中居民以軍人及其家屬爲主,由于職業性質特殊,自然養成一種民風彪悍的特點。賴恩爵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受家庭氛圍的熏陶,自幼便跟隨長輩們練習武藝、研究兵法。由于賴恩爵身份特殊,加之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因而成長速度相當快,從普通士兵做起,逐漸晉升爲把總、千總、守備、都司,到九龍海戰前已經做到參將(正三品)的高位。

賴恩爵故居

從嘉慶朝開始,從英屬印度輸入的鴉片日益泛濫,導致清朝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並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嚴重損害,及至道光帝在位期間,情況變得愈發嚴重。爲了解決問題,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前往廣東銷毀鴉片,“虎門銷煙”事件隨即發生。此後,中英關系加速惡化,英國武裝商船在廣州附近海面頻頻制造事端,由此導致九龍海戰的爆發。

02九龍海戰

1839年7月7日,英國商船“卡納特克”號、“曼加勒”號的水手在廣東九龍尖沙咀村酗酒鬧事,由此引發與當地村民之間的大規模鬥毆,結果村民林維喜重傷不治而死。事件發生後,由于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拒絕交出凶手,林則徐于是下令禁止中英間一切貿易,派兵開進澳門、驅逐英人出境,並停止供應英國人食物,撤回澳門英商雇用的中國職員和工役。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商人被迫撤離澳門,寄居于貨船上。

賴恩爵指揮清軍取得九龍海戰勝利‍

爲了解除禁令、恢複貿易,義律派傳教士郭士立與林則徐進行談判,但遭到後者的拒絕。爲了逼迫林則徐屈服,義律以“求爲買食”的名義,在9月4日率領包括主力艦“路易沙”號等在內的5艘艦船逼近九龍,並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向駐紮在當地的清朝水師船只進行炮擊。正在巡洋的大鵬營守將賴恩爵受到出其不意的攻擊後,隨即指揮水師船和九龍炮台開炮反擊,九龍海戰由此爆發。

雖然英國船堅炮利,並且擁有率先攻擊的優勢,但由于賴恩爵遇事冷靜、善于應變,加之在本土作戰、將士訓練有素,因此在遭受少量傷亡後,很快便在戰場上扭轉局勢。最終,經過多半天的激戰,英國船隊在傍晚時分倉皇逃回尖沙咀駐地,九龍海戰以中國的大勝而告終。經此一戰,英國傷亡慘重,史稱“疊見夷屍隨潮漂淌”、“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見《林則徐卷·會奏穿鼻尖沙嘴疊次轟擊夷船情形折》。

賴恩爵半身像

九龍海戰意義重大,因爲它不僅是鴉片戰爭的起點,並且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戰爭中的第一仗,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作爲打響中英鴉片戰爭第一炮的賴恩爵,因戰功卓著、揚我國威而深得全國軍民的欽佩,並得到道光帝的大力嘉獎,被賞戴花翎的待遇,獲賜“呼爾察圖巴圖魯”的稱號,並升任副將(注:“巴圖魯”在滿語中意爲“勇士”,副將爲從二品官)。

03憂憤而逝

九龍海戰後,賴恩爵奉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之命,帶兵移守大嶼官湧炮台,以防備英國艦隊的再次入侵。果不其然,在穿鼻海戰中告負後(注:穿鼻即穿鼻洋,是位于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深圳之間的海面),義律再次率領艦隊南下,試圖奪取官湧炮台,以此來洗刷連續兩次被擊敗的恥辱。從當年11月4日到13日,在10天時間裏,由義律指揮的英國艦隊連續6次向清軍陣地發起進攻,但最終均以敗局收場。

官湧今貌,賴恩爵曾在這裏6次擊退英軍

憑借著多次擊敗英國侵略軍的輝煌戰績,等到官湧之戰結束後,賴恩爵的聲望達到頂峰,不久便被朝廷晉升爲南澳鎮總兵,負責清剿爲患粵閩兩省交界處的海盜。在任期間,賴恩爵親率士兵捕盜,累立戰功20余次,爲平靖海疆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843年12月,賴恩爵升任廣東水師提督,以接替因防守不力的原水師提督吳建勳,由此達到仕途的頂點。

然而,就在賴恩爵出任廣東水師提督的前1年,鴉片戰爭以清朝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對于鴉片戰爭的結果,賴恩爵憂憤異常,每每以不能再次上陣殺敵、收複失地而深感遺憾。1848年,即鴉片戰爭結束6年後,賴恩爵憂憤而逝,終年53歲。賴恩爵去世的消息傳到北京後,道光帝不勝悲痛,下诏追封他爲振威將軍,並撥付專款予以厚葬。

賴恩爵雕像

賴恩爵臨終前依舊憂心國事,在留給5個孫兒的遺願中語不及私,只以希望有朝一日能收回香港島爲念,令在場人士無不唏噓動容。1997年7月1日,即賴恩爵去世149年後,被英國強占的香港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真可謂普天同慶。香港正式回歸後,由百余位散居在世界各國的賴氏後人,在“還我祖願”四個大字的襯映下,向長眠于地下的賴恩爵進行告祭,他若泉下有知,當深感安慰吧?

參考書目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官修史料:《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史學會編:《鴉片戰爭》,神州國光出版社1954年版。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