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四個榮譽極爲稀缺,哪怕功勞再大,皇帝都不會輕易授予

左都禦史有料 2024-05-14 05:21:12

清代的典章制度中,有很多關于獎賞方面的內容,所涵蓋的面也很廣。生前有封爵加官加銜、承蔭封贈、冠服獎賞、賜號、繪功臣圖像等;死後有祭葬立碑、贈銜易名、史館立傳等等。

不誇張地說,只要是做到了尚書、侍郎這一級別,隨之而來的就會有很多榮譽加身。不過對于異姓貴族大臣而言,所有獎賞中,只有四個榮譽最爲稀缺,且有清一代能獲此四項殊榮的也極少。

一是異姓封王

從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來看,凡是異姓封王者大多結局不佳。不過在王朝開國初期,統治者加封異姓王也是一種較爲常見的做法。

清入關之前,人口單薄經濟落後,僅僅憑借軍事力量是無法與大明王朝相抗衡的。皇太極作爲一個富有謀略的帝王,清楚地意識到只有拉攏漢人尤其是威望很高的明朝將領,才能充實自己的實力。

天聰年間,遼東地區著名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來歸,和此前的洪承疇、祖大壽兩人不同,他們三人歸降時帶來了他們帶來了數萬兵丁,戰船,以及後金最缺乏的火器技術,使得八旗戰力得到迅速提升。

這份嫁妝讓皇太極有能力與明朝面對面展開一場對等的炮戰,使得後金政權具備了先進的火器制造能力。

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國號大清,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因功晉封爲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即史料中所稱的“三順王”。順治六年,孔有德改封定南王,耿仲明改封靖南王,尚可喜改封平南王。

入關之後,漢人貴族中吳三桂、孫可望兩人在平定中原的過程中,爲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十四年封孫可望爲義王;康熙元年封吳三桂爲平西王。至此,清初時期,一共湧現出了五個實封異姓王。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後,鑒于異姓王難以駕馭,決定此後不再實封異姓爲王。有清一代,除了以上五個實封異姓王外,尚有武勳王揚古利,加多羅郡王銜黃芳度,贈郡王銜傅恒,追封嘉勇郡王福康安。

也就是說整個清代,實封、追封、贈王爵者加起來總共才9個人(這裏指的是王爵,如果算上他們的後代則有15人)。可以說異姓封王在所有榮譽中含金量最高。

二是配享太廟

太廟是供奉祖宗的地方,按例只有列聖、列後才有資格進入太廟的殿堂。但是曆朝統治者爲了褒獎有功大臣,也會讓個別的異姓大臣配享太廟。

封建社會最重禮制,每年大祭皇帝都會親率宗室王公、文武大臣祭拜太廟。凡是能進入太廟的異姓大臣,皇帝照例也會上一炷香。在君權至上的專制時代,皇帝祭拜大臣可是天大的榮譽。

清代配享太廟的異姓大臣只有十三人,按照清代十二帝計算,就是每一朝大概只有一個人能享受配享太廟的榮譽。且他們的家族都與皇室都有聯姻。所以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就顯得有點孤單。

三是晉封太師

太師在古代官階制度中,始終處于金字塔頂端,與太傅、太保並稱“三公”。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曆史上獲得太師稱號的加在一起也不超過50個人,這份榮譽一般人極難獲得。

明代時太師一般授予勳臣,從明代11個太師獲得者來看,僅有張居正一人不是勳貴。清代對太師的賜予更爲吝啬,關外時期因官制不成熟,並無三公稱號。

入關之後從順治朝一直到宣統朝的兩百多年時間中,榮獲太師稱號的僅有鳌拜、遏必隆、顧八代、杜受田4人,可以說太師的頭銜是極爲稀缺。

不過四個太師中,鳌拜、遏必隆兩人屬于生前獲封,但是康熙親政以後,他們的太師頭銜被奪。並且康熙皇帝有明诏,規定此後太師不授予在世之大臣,只能以死後追封的形式賜予。

不僅僅是太師,就連太傅、太保皇帝也不輕易賜給臣下,整個清代,獲得太傅、太保頭銜的也才24個人。故而爲人臣者不管功勞有多大,對皇帝有多忠心,他們都不敢奢望自己死後能獲得太師的榮譽。

四是賜谥文正

清代官場上素有“生晉太傅,死谥文忠”之語,意思就是說作爲人臣,生前能夠獲得太傅,死後能賜谥文忠,基本上就是天花板了,至于文正則不敢奢求。

按照清代的谥法制度,大臣死後由內閣、禮部題清賜谥,基本原則是按照本人生前的功績和人品官聲,給出一個適當的谥號。

本來以文開頭的谥號就有很高的門檻,規定必須是翰林出身或者是非翰林出身但生前曾擔任過大學士。而文正谥號門檻更高,必須是皇帝特旨賜予,內閣和禮部無權擬定。

盡管說清代的八個文正公中,個別人其實是名不副實的,但是他們與皇帝的關系十分親近,諸如曹振镛、杜受田之流,本人對國家並無太多的貢獻。

但是官場中對文正十分看重,也是證明自己被皇帝信任的一個重要依據。抛開其他不問,僅就數量而言,賜谥文正實屬難得之殊遇。

除了以上四個榮譽之外,還有賞戴三眼花翎、賜四團龍補服也較爲稀缺,但是這些多爲冠服獎賞,錦上添花的意義更多,不會給政治地位帶來多大的提升。

9 阅读:2224
评论列表
  • 2024-05-20 13:39

    上一個配享太廟和現在配享太廟的漢人都姓張[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