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面孔|于謙:相聲、演戲與“玩兒”的藝術

時代面孔 2024-04-30 17:58:58

在相聲的世界裏,于謙是一位熠熠生輝的藝術家,他憑借幽默诙諧的表演風格和精湛的藝術造詣 ,贏得了無數觀衆的喜愛與尊敬 。

然而 ,舞台背後的他,更是將演戲與“玩兒”的藝術融爲一體。他熱愛藝術,更懂得如何在藝術中找尋樂趣,這種輕松而認真的態度,不僅讓他在相聲界獨領風騷,更在影視領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于謙的藝術世界,探尋他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轉化爲藝術的靈感,如何在舞台上將“玩兒”與藝術完美融合,創造出那些讓人捧腹大笑 、又讓人深思的藝術佳作。

相聲之路:從熱愛到專業

1969 年初,于謙在北京出生。父親是一位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任大港油田 的總地質師,母親也是一位石油方面的專家。不過他卻對于父母職業相關的專業 不太感興趣 ,而是更加喜歡文藝和戲曲。

彼時正值中國相聲的巅峰時期,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等相聲大家,說學逗唱、妙趣橫生。那時的他便開始對相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天天守在收音機旁聽相聲。“我特別喜歡聽相聲,每次聽到笑料都會跟著笑。”相聲對他來說是比釣魚 、 養鳥更有趣的存在。

當得知北京市曲藝曲劇團開始招生時,他毫不猶豫退學參加了報考。曲藝班的學習 ,是充滿挑戰的,要通過嚴格的初試 、複試 、三試 ,再到終試 。這個過程雖然艱難 ,但對于謙來說 ,也是他成長的過程。

這一路走來,父母雖然對他的選擇有所擔憂,但最終還是給予了堅定的支持和信任。雖然現代教育的觀念與傳統藝術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但家人始終相信他能夠在這個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1982 年 10 ⽉  11 日 ,他順利入團 ,開始了相聲學習之旅。

入團後,于謙開始了緊張而充實的學習生活。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化課、專業課 、台詞課 、聲樂課 、形體課和舞蹈課 ,還要進行晨練和各種基本功的訓練。這些基本功也爲他日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相聲的精髓。

3 年後 ,于謙拜石富寬爲師 。對于于謙來說 ,石富寬不僅是他的師父 ,更是他的人生導師,“在相聲界,師父和師傅是不一樣的。相聲中講究的是師徒如父子, 拜師後就等于是師父家裏邊多了一個孩子,師父會真正毫無保留地教學。”于謙認  爲,師父不僅是傳授專業技藝的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師父的言傳身教  讓他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對待藝術。“相聲是需要天賦的,不是一嘴一嘴教出來  的。它需要的是不斷學習和積累,通過跟隨師父的耳濡目染,逐漸建立了屬于自  己的相聲感。”他知道,要想在相聲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

如今,于謙已經在這個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他的相聲表演獨具風格,深受觀衆喜愛。“雖然現代社會不會像傳統學藝一樣,但是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學無止境 ,永遠要跟著師父學習!”他對相聲的熱愛和追求從未改變。

影視之路:從配角到主角

1985 年,從相聲班畢業,剛准備在相聲舞台上大展身手的于謙發現已經沒人願意聽相聲了。彼時,霹雳舞、disco 成爲新的時尚。相聲的沒落,讓于謙開始思考新的出路 ,這時恰巧劇組的一位朋友推薦他去試戲。

回想那些年的影視劇,他是《編輯部的故事》中只出現了一次的警察;他是著名電視劇《小龍人》中的唐朝書生。于謙憑借在相聲表演中積累的經驗和技巧,成功塑造了各種各樣的角色。“相聲的表演形式與其他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它需要跳進跳出,抓住人物特點 。因此 ,我更容易揣摩到人物特點 ,去演繹他們。”這時的于謙發現隨著接的角色越來越大 ,自己的儲備開始不夠了。爲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他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了 3 年。這段時間系統地學習讓他對表演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他也開始接觸更多的劇本和角色。

直到遇到郭德綱 ,于謙決定將重心重新放回相聲 。他認爲相聲是自己的根,也是自己的熱愛。在相聲舞台上,他與郭德綱的合作堪稱經典,爲觀衆帶來了無數歡聲笑語。

除了相聲,如今的于謙在影視行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出演的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魅力 。

2019 年, 由于謙監制並擔任主演的電影《老師·好》上映 ,憑借炸裂口碑獲得觀衆青睐。在當年的澳門國際電影節上,于謙憑借精湛的演技獲得了專業及大衆評委的高度認可,也讓他從吳京等多名演員的包圍中一路殺了出來,獲得了澳門國際電影節的“金蓮花最佳男主角大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演技的肯定,更是對他藝術生涯的褒獎。

《老師·好》這部電影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師生共鳴 ,成爲觀衆心中的佳作。而在這其中,于謙老師的精湛表演更是爲這部作品增添了濃厚的藝術魅力。或許正是因爲于謙老師身處相聲這個師生氛圍濃厚的大環境,他對教師這個職業有著特殊的理解和尊重。這種尊重不僅體現在他的表演中,更貫穿了他的藝術生涯。在于謙心中,表演不僅僅是展現角色的外在形象,更是將人的內心情感澤潤觀衆的過程。他用敬業和認真,將角色的靈魂注入每一個細節之中,讓觀衆能夠感受到角色的真實與深刻。

談及自己的藝術生涯,于謙曾表示最感謝三位導師對他的影響。一位是小學班主任 ,在拍攝《老師·好》這部電影時于謙就是從她的身上去尋找苗宛秋這一形象的原型支點;第二位則是相聲界的前輩王世臣先生,在相聲的道路曾給予他許多指導和鼓勵;還有一位就是師父石富寬先生,“從拜師以後,師父在生活的全方位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所謂師徒如父子 ,他也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師。

而今,于謙老師再次帶著新作《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即將與我們見面。這部電影與《老師·好》的題材不同,但是作爲主演的于謙在電影中的表演同樣值得期待。“電影中的角色絕大多數都是用麻將牌命名的,情節設計也非常到位,作爲一部喜劇懸疑的電影類型也非常吸引人。”

對于電影中的變臉表演,于謙分享道,雖然在相聲表演中接觸過一些戲曲元素,但要在鏡頭前展現川劇變臉這樣的專業技巧 ,還是需要替身來完成。“替身是一個行當 ,演員要負責的是表演本身 ,而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兩部電影雖然風格迥異,但都展現了于謙老師對于藝術的熱愛和追求。無論是《老師·好》中的語文老師 ,還是《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中的九餅,他都能夠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衆爲之動容。對于這部電影的首映,于謙非常期待。“我希望大家給予關注,更希望大家看完以後能喜歡這部戲。” 于謙說。

真實自我:拒絕人設枷鎖

在每一部影視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演繹都有不同的人設,而生活中的于謙並不想去營造人設。“我不是很理解造人設,生活中一個樣,工作中打造成另外一個人,我覺得有點累,我也不太理解,”于謙坦言,在大熒幕上,他展示給大家的一直都是最真實的自己 ,他認爲只有這樣 ,才能活得更加輕松。

在《幸福三重奏》第三季中,于謙向觀衆展示了生活中更真實的自己。他並不刻意塑造某種形象,而是展現出了真實的喜怒哀樂,與妻子一同找到了最合適的相處之道。有人說,生活中的于謙不主動承擔家務勞動,但是他表示:“我們這個行當在家裏邊待的時間相對較少,平常都是媳婦兒照顧家,我想幹事兒,有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東西擱在哪兒。”

生活中的于謙展示著真實自我 ,在與朋友交往中他也是如此。

他曾經深受老輩的教育影響 ,認爲對朋友付出沒問題 ,但不能讓朋友付出。直到一次與好友的暢聊,朋友的一席話讓他有了新的認識。朋友告訴他:“你這樣所有人都不願意欠你人情。要是想交真朋友還是要看事情的處理。”這句話讓于謙開始思考朋友的真正含義,他開始敢于向朋友提出自己的需求。他意識到朋友應該是相互的 ,這是他成長的一個重要節點。

如今 ,于謙的朋友對他評價很高,“ 于謙這人沒有刺兒” 。他認爲這可能與家庭教育的熏陶有關。他說不出帶刺兒的話語,如果聽到不好的言論,他也是把自己裹得很嚴實就走了,也不反駁。他認爲這個朋友大不了可以不交 。因此,現在他和身邊的朋友相處得非常融洽。

當今社會,人設成爲一種普遍現象,人們通過塑造某種形象來吸引關注和認可。然而,于謙卻堅持展示最真實的自我,拒絕人設的枷鎖。他認爲這樣活得更加輕松 ,也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友情和幸福。

“玩兒”的藝術:心態與興趣

于謙特別崇尚一個理念——“玩兒” 。工作中的于謙一直抱著“玩兒”的心態, 生活中的于謙亦是如此。

他認爲“玩兒”與財富的多寡並無直接聯系 ,關鍵是個人的心態 。面對“只有富人才能玩 ,窮人只能辛勞奔波。”這樣的質疑 ,于謙回應:“‘玩兒’是一種心態,比我有錢的未必比我快樂,我經濟拮據之時也能玩兒得自在。”這種態度伴隨他從小到大。

剛步入工作崗位時,于謙的月薪僅有 170 元。相聲行業不景氣時期,他外出拍戲,每月只需上班四天,缺勤一次便扣除 50%的工資。然而外地拍戲的薪酬並不豐厚,最終工資條上只剩下 1.2 元。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于謙仍未喪失“玩 ⼉”的心態 ,在困苦中尋找樂趣 。無論是說相聲 、演戲 、唱歌還是飼養動物,他 從心底裏享受工作 ,將其視爲一種樂趣。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 因爲愛好就是我的工作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我這麽幸運。”據他回憶,有一次在外地拍戲,他從雨後的地面抓起一把泥,用撿到的石頭砌成小山,再種上一些小草,制作出一盆微縮盆景。在劇組的時間有多長, 他就照顧這盆盆景多久 。由此可見 ,工作和生活中其實充滿情趣。

于謙對“玩兒”還有一個更深的感觸。他認爲 ,只有真正熱愛一項工作,才能發掘其中的興趣,進而更好地研究它。勉強爲之的事情是不會有成就感的。科學家之所以能成爲科學家,也是因爲他們對某個領域有濃厚興趣。所以,愛一行幹一行,反過來說就是要幹一行愛一行,也是在幹一行當中培養興趣,最終還是以 “玩兒”爲主 ,快樂地工作。

于謙的“玩兒”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他能從細碎生活中找到樂趣,讓自己盡興的同時 ,也讓周圍都熱鬧起來。

在他多年的藝術生涯中 ,于謙逐漸領悟到一個道理 ,那就是“ 只要努力就能 成功”的說法是最具欺騙性的 。尤其在文藝領域 ,是需要天賦的 。他解釋說:“爲 什麽有的人一輩子不努力他都好,爲什麽有的人努力一輩子都不行?關鍵就在這 裏 。當然 ,如果你有天賦 ,再加上努力 ,那就更好了 。但是 ,如果你沒有天賦, 即使再努力也可能無法成功。”

他強調 ,興趣和天賦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 。如果覺得對某個領域有興趣, 可以將其作爲興趣來追求;如果覺得有天賦,那麽可以考慮將其作爲專業來發展。“如果對這行有興趣 ,那可以當興趣幹 。如果覺得自己對這行有天賦 ,那可以當專業幹。”對于相聲愛好者,于謙提出這樣的建議。他認爲,把相聲當作愛好可能更好。如果選擇了職業道路,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這需要理性分析。

公益之心 文藝之魂

提起公益活動,于謙老師並不自認爲自己是個慈善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源自一顆真誠的心。基于自身的能量,他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對他而言,參與公益既是對內心的某種補償 ,也是自我慰藉 ,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身爲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于謙認爲 ,各行各業的人都應該做好本職工作,這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他著重指出,唯有踏實做人、踏實做事,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成就 ,並爲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無論是在相聲界還是影視行業 ,于謙都展現出幽默 、坦誠和敬業的一面,他的努力以及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贏得了觀衆的喜愛和認可。“我希望能夠挑戰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嘗試更多新的表演方式。同時,我也會繼續深入研究相聲藝術 ,傳承和發揚這門珍貴的傳統文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