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盜汗遺精,別擔心,一個中成藥,腎陰補回來

神希園 2024-05-17 15:40:32

人們常說,“一到中年萬事休”,其實這不僅僅體現了人到中年要面臨雞毛蒜皮的揪心,更要面臨衰老的焦慮。《黃帝內經》曾告誡後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所以,這也是爲什麽很多人對“年輕不覺養生好,錯把揮霍當成寶”感慨不已,然而,生活總得向前,衰老雖然是自然規律,但是也是有辦法延緩衰老的速度的。

在中醫的世界裏,一直強調“腎氣”在人體生長發育中的重要性,自《黃帝內經》以來,都對腎氣的盈虧一直高度重視。自醫聖張仲景創立腎氣丸以來,中醫調理腎氣的良方就拉開了序幕,宋代錢乙更是創造性的提煉出六味地黃丸,就這樣,“一陰一陽之謂道”,爲中醫補腎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傑出的醫藥學家,他叫張景嶽,他又將腎氣丸和地黃丸進行了改良,創造了左歸丸和右歸丸。由于近年來的陽氣理論盛行,所以人們對于用來補腎壯陽的右歸丸頗爲熟悉,卻對滋補腎陰的左歸丸知之甚少。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六味地黃丸的名聲太大,所以,左歸丸不被人們熟知也是情有可原的。左歸丸也是由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所創,全方由“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枸杞四兩、山茱萸肉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四兩、鹿膠(敲碎,炒珠)四兩、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等8味中藥組成,先將熟地黃蒸爛之後放在石臼裏杵成膏,再將其他中藥研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時,用滾湯或淡鹽湯送服,飯前服用。

從左歸丸的組成來看,它與同爲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有三味中藥相同,也就是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也就是保留了六味地黃丸的三補,去掉了六味地黃丸的三瀉,從而加平補屬性的枸杞、菟絲子,還有龜鹿二仙峻補精髓,陰陽並補,再加牛膝引藥下行,且有益肝腎、強腰腳、健筋骨的作用。這樣組成的左歸丸,單純從滋陰的角度來看,藥力更勝六味地黃丸。那麽,左歸丸究竟是用來治療什麽疾病的呢?據《景嶽全書》記載,左歸丸主要用于治療腎陰虧虛、真水不足所致的病症,臨床上主要以身體衰弱,虛熱往來,自汗盜汗,神不守舍,遺尿遺精,眼花耳聾,口燥舌幹,腰酸腿軟等症狀爲主。實際上,左歸丸的方證核心在于精髓內虧、津液枯涸,從某種程度來說,左歸丸更適合比六味地黃丸方證更爲虧虛的人群。

世人皆知,陽氣爲人體生命之本,所以曆代醫家對于滋補腎陽往往大行其道,對于滋補腎陰,卻又保持沉默。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景嶽指出,“余及中年,方悟補陰之理”,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除了需要多關心陽氣衰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留意真陰不足的問題,畢竟“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理”,而左歸丸卻能恰到好處的幫助我們將陰液耗散的情況給補回來。當人到中年以後,出現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問題的時候,就要引起重視,如果與腎陰虧虛有關,就要及時調理,腎陰虛損的比較輕,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但是如果腎陰虧損的比較重,那就非左歸丸莫屬了。不過需要記住的是,左歸丸是純補無瀉,對于腎陰虧虛兼有內熱的,不宜久服。另外,過敏體質、孕婦、兒童以及腎陽虛、脾虛泄瀉的人群不宜使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

1 阅读:172

神希園

簡介: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