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理解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整體設計!

文物保護專家 2024-02-28 17:31:31

文物預防性保護是在文物長期保存中,合理監測和有效調控環境因素,保證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影響文物保存的因素衆多,比如監測終端的准確和靈敏度、溫濕度調控設備的響應速度、數據傳輸的時效性、文物儲藏環境的合理性、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等等。文物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環境監測、環境調控、災害應對、修複技術、運行管理諸多環節,包括:

1.環境監測規劃設計(監測終端布局和平面擺放、合理規劃監測因素如溫濕度、光照、紫外和CO2等);

2.文物保存環境的搭建 (展櫃使用環保、節能型材料;隔離外界熱度濕度;盡量減少開口的面積;設置密封設施;提高展櫃的氣密性;盡量使用新型環保節能儲藏櫃;合理控制溫濕度);

3.數據及軟件的服務措施(高效的監測數據保存、曆史數據統計分析、設備狀態管理、文物環境查詢、日志查詢、監測調控中心);

4.環境調控技術措施(降低系統的設計負荷、節能、減少調控系統的能耗、設備的節能措施、利用半導體制冷技術、液化技術、采用濕度控制裝置、充分利用自然溫度);

5.管理人員技術措施(提高運行管理人員的技術素質、合理的流程制度、監測系統的調節、定時定量的進行文物環境檢修、合理設定設備的啓動和停止的時間)。

由以上可以看出,對博物館的文物儲藏環境及相關設備進行實時的監測與管理,是一種重要且有效的文物保護措施,這正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系統可實現的核心功能,實現實時監測、數據分析與環境調控。

通過文物智能化預防性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環境監測平台、開展數據統計分析、文物保存效果評估、風險審計,掌握文物環境數據,摸透文物保存環境的變化規律,從而指導開展文物的科學保存,加強調控設備的運行管理,規劃真實有效的保存方案設計依據。

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系統以國家相關法律《文物保護法》爲依據,其中明確規定了文物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整體以在大型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文物監測數據平台爲基礎,結合在大量商業應用中被廣泛使用的成熟産品與技術構建而成,如物聯網模塊、大數據分析技術、自組網技術、低功耗技術、物理環境調控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等。

1)系統首先采用成熟可靠的軟件技術、數據采集監測技術構成了基礎的“文物環境監測系統”;同時使用半導體相關技術,進行環境參數調節;

2)在此基礎上,基于采集和存儲的海量溫濕度光照紫外等環境數據,通過分析計算轉化爲有效的統計分析結果,結合可視化呈現技術,構成一套“文物監測環境平台”;監測平台具有通用性和開放性,可同時接入多類型設備和博物館的數據,並根據自身需要自由地應用平台中的數據;同時可以遠程設置設備參數,實現動態調節;

3)在文物監測平台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各種計算和呈現功能,輔以呈現技術和交互技術,形成功能更加貼近文物監測調控業務的“文物環境監測調控平台”。

沒有環境監測,就沒有文物環境調控管理;因此要建立文物監測制度,一定要先有良好的環境監測制度,進而進行有效的文物調控及保存環境管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