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加起來票房不足5000萬?這些好電影,得讓多少網友“臉紅”

令狐伯光 2024-04-29 00:02:27

文|令狐伯光

馬上五一就要來了,這些電影也就更沒有機會了,今天就寫寫所謂的“好電影”吧。

我相信,我們經常會在網上看到一種言論,比如春節檔《熱辣滾燙》《第二十條》《飛馳人生2》票房大賣,口碑有爭議,是不是立刻就有人說好電影不引進啦,中國電影爛透了,反正突出一個中國電影完蛋了,自己品味最高,但是環境和市場迫害的感覺。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每當有影迷口中質量好,口碑高的電影上映的時候。它們的票房不如上面那些電影票房零頭,不是加起來零頭而是單部電影票房零頭都沒有。別不信,4月就出現了4部這樣的電影。

分別是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年少日記》,內地電影《乘船而去》,同時還有去年獲得戛納金棕榈,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墜落的審判》,這四部電影都是影迷眼中定義的好電影,它們在國內豆瓣評分分別是。

《白日之下》8.0,《年少日記》8.5,《乘船而去》8.3,《墜落的審判》8.7分。

這麽高的評分是不是好電影,看過的觀衆是不是誇獎拍得好。反應現實不懸浮,沒有流量明星是實力派,沒有鋪天蓋地營銷正兒八經宣傳。網友罵的一個沒有,網友要求的全部都有,但是票房呢,加起來別說過億了,連幾千萬沒有。

國産電影爛,好片子不引進?得了吧,你們只配看爽片

什麽叫國産電影爛,什麽叫外國佳片多?全世界沒有觀衆喜歡看什麽文藝片的,歐洲就沒有商業片,全是文藝片。

別說今年了,去年中國優秀的文藝片就不少,胡歌《不虛此行》票房幾千萬,《宇宙探索編輯部》口碑那麽好,郭帆賣力宣傳也只有幾千萬,唯一爆款是中國電影新星朱一龍主演,話題十足,質量過硬的《河邊的錯誤》票房在3億左右。

最後剩下一堆質量過硬,你聽都沒聽過的文藝片比比皆是。

比如去年上映的《河邊的錯誤》導演前作《永安鎮故事集》,因爲沒有朱一龍,沒有余華原作,沒有可供解讀的故事,票房不過千萬。前幾年同樣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街娃兒》等等,反正多了去了。

曹保平的《頻過的憤怒的海》那就不是文藝片了,導演自己都說是他最商業的電影。這電影口碑是沒有曹保平前幾部作品好的,但是它的票房是多少呢?它突破了5億,比起導演前作《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狗十三》票房好得多。

爲什麽所謂的外國好電影沒人看,道理就非常的簡單了,你連有中國明星,中國題材,中國故事,中國人更關心的痛點和淚點的中國文藝片都不看,你憑什麽覺得你會去看什麽外國文藝片?

實際上呢,票房排行榜上的是《哥斯拉大戰金剛》,宮崎駿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這就是商業電影啊,這也是很多觀衆口中所謂的好片了,尤其是周處。

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片?你真的懂電影嗎?

《哥斯拉》就是單純商業爽片,宮崎駿新片口碑爭議並不小,是不是好片網友吵半天。很多人只是吵吵,壓根不懂什麽好電影,觀衆口中的好電影,影迷口中的好電影,和行業內口中的好電影區別是很大的。

很多人特別是網友看了幾部所謂知名電影,然後就以爲自己的品味高完了,懂完了,沒有誰比你懂電影。看到個相似的設定,片段,或者什麽,立刻跳出來說抄襲,現在的電影真爛啊,可把你牛的。

如果硬要分析什麽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片扯不清楚,大衆和多數影迷口中的好電影是具有作者性的商業片,就是有自己的風格(包括影像和類型),又有些自己的思考(別一眼無腦爽),最後就是在電影表現形式(什麽類型、劇情、表達、演員),反正能讓多數人都能爽到並且有思考。

什麽笑了,哭了,燃到了,能分析和解讀了,那就是所謂的好電影。

文藝片,藝術片以及商業片在分類型之前,只要上院線就是院線電影,觀衆喜歡看不叫討好觀衆望周知!另外電影的票房跟藝術性,就像演員的演技跟流量,並非絕對沖突不可兼容,你越區分這兩樣指標,其實就越不懂電影。

其實藝術片和商業片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好比去年朱一龍《河邊的錯誤》是帶有一定藝術探索的類型片(明顯的警匪懸疑片),不過和純粹的藝術片來說還是差很多的,標榜先鋒有點過了,這個電影無論是探討的主題還是鏡頭的運用都不算新鮮了。

雖然它沒有《周處》那麽爽,但主演,原作背景和拍法讓它可供解讀,所以票房不錯。

電影其實就那樣,有網友說什麽中國市場都引進的都是垃圾好萊塢大片,然後是故事讓中國觀衆如何如何,一天不陰謀論像會死一樣。

外國電影引進中國是有流程的,同時符合中國電影市場審查規則就行。而引進有很多形式,或者是分成、或者是批片,這個時候你們怎麽不講什麽“市場經濟”了?中國引進外國電影,其實還是相當開放的,主要是看市場認不認,賺不賺錢。

這個國家電影之前在中國市場沒有經驗,如果引進市場的並不賺錢,不管是分成還是批片的公司?虧錢算誰的?人家錢就多得慌了?

還是那句話,中國觀衆都不喜歡看自己的文藝片,導致投資少,引什麽外國片。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引進票房破了10億大賺特賺,是不是後面幾年引進《小蘿莉猴神大叔》《神秘巨星》等等,結果印度電影票房從10億,到5億,再到1億,再到疫情前越來越低壓根沒什麽人看了,這幾年是不是不怎麽引進印度電影了?

同樣的,當年口碑好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覺得賺錢引進,當初西班牙全球大爆的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引進了,查了一下中國票房是5557.3萬,然後同個團隊的第二部懸疑片《海市蜃樓》直接撲街,你看還引不引進同類懸疑片?

真當中國片方公司錢燒得慌了?哪有那麽多陰謀論?多數網友壓根也不關心電影。

引進的都是爛片?好電影都不引進?那你看嗎

這裏再延伸寫一點,影視都需要投資,尤其普通觀衆愛看的商業片投資往往高。而現代商業化社會,一個産業往往就和工業化挂鈎,全世界電影産業有工業化的國家不少,但限于種種原因,能拍出讓讓全世界(好萊塢,日本動漫),亞洲(早期香港電影,韓國電影)。

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能算半個,因爲在亞洲和世界還是能上映的,票房高不高另提。

還是那句話,其它國家地區電影産業不是沒有工業化,但因爲種種原因電影出國都困難。像東南亞電影,歐洲電影,南美電影,中東電影和非洲電影你也不關心。它們確實偶爾有佳片出圈,但一年,甚至幾年有一部就不錯了。

比如西班牙懸疑片,當年《看不見的客人》封神,然後是《海市蜃樓》,那這幾年西班牙是不是拍不出什麽優秀懸疑片了?

這也就講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很多國家本來就分散,上世紀還好歐洲是電影界中心,法國電影還能守住本土市場一角,但是2000年後全世界都淪陷在好萊塢數字特效時代過後,法國,德國還算好的(有較強的本土電影産業),英國是被虹吸到美國電影産業裏的。

其它歐洲國家電影産業很弱,平時就拍點文藝片或者符合本土市場的喜劇片,類型片(任何電影産業弱國都這樣),這個時候它就有一個問題了,你都走不出本土,又拿什麽到全世界其它國家去競爭呢?

但是由于專而精,所以你老是偶爾會看到某些電影弱國會在某個類型上爆發一波,一群影迷文青就說人家電影好厲害啦,你中國電影又輸光了。問題在于,電影産業是商業,需要持續的工業化輸出,這些國家是做不到的。

西班牙能每年生出多少部厲害懸疑片?現在意大利什麽電影最出名?

法國,德國這些歐洲電影強國又有什麽電影能拿出來競爭的?

說到底,大衆本來就是庸俗的,也是娛樂的,更是喜歡看樂子的,吹所謂的好電影,和所謂藝術都是搞笑的。

大衆眼中的好電影已經說了,現在的電影到底是什麽,營銷造勢、口碑發酵、 二創宣傳、數據反饋,別看網友罵得歡,指不定觀衆還覺得《熱辣滾燙》《滿江紅》不錯呢,一個:啊,去年賈玲減肥了,一個看笑了。

國産商業片的運營確實越來越成熟,這是一種積極的商業運作模式,質量嘛見仁見智。現在國內比較缺少的還是對于非商業片,也就是對所謂突出導演性藝術性的電影的保護,比如建立專門的小衆電影院,或者設立非商業電影的保護月,有雅有俗,各類型都有,推動中國電影良性發展。

實際上,這幾年國內已經算不錯了,畢竟好幾部電影上千萬票房。

有些電影在外國拿獎,在外國和自己國家還沒那麽高票房呢,中國票房是最高的,真當幾百萬,幾千萬不是錢是吧。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4-04-29 08:17

    電影市場的低迷讓人擔憂,新片周票房不足1000萬,觀衆對電影的需求似乎有所下降

  • 2024-04-29 11:47

    清明檔電影貢獻了上周總票房的40%,但整體周票房再創新低,電影市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令狐伯光

簡介:遊戲模型師| 動畫愛好 | 影視産業分析 | 網絡小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