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百出的國産懸疑片,怪不得陳思誠能賺錢

Idlemovie 2024-04-11 00:37:02

《黃雀在後》是一部存貨電影。

之前叫《烈日之寒》,後來叫《被害人》,如今成了《黃雀在後》,片名的更叠與電影內容一樣,變得多不代表一定就好。

片名的變化還不算什麽,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海報直接把本片最大的懸疑給放了出來。

宣發的一句“孩子犯罪,父母死刑”讓導演99分鍾的努力全都白費,這也透露出片方自己也知道該片屬于那種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類型。

片中關秀英一個人串聯起了四起案件。

一是徐剛(張海宇 飾)搶劫殺人案,被害人是關秀英。

二是肖亞珍(陶虹 飾)開車撞死人案,起因是老公鄭衛(黃覺 飾)賭博欠債,三是肖亞珍殺人案,死者是關秀英,四是鄭衛失手傷害案,受害者是徐剛。

徐剛之所以铤而走險,是因爲他吸毒欠了不少高利貸又還不上,討債人以他女兒要挾,他迫不得已接了蔡處長侄兒的單,殺人滅口拿證據。

蔡處長跟關秀英是情人關系,但被其拍了視頻,正因爲這段不正常的相處,讓關秀英看到肖亞珍撞人後有機會通過蔡處長的人脈在車管所得知車主是誰。

關秀英爲了兒子的撫養權必須攢夠一百萬,她拍到肖亞珍撞死人的視頻便以此勒索,最終引發了謊言連篇,但破綻百出,且凶手接連變化的殺人案。

其中的一波三折看起來並沒有那麽的跌宕起伏。

戲劇張力和人物弧度在尋常又老派的文本設計中顯得過于平淡無奇,唯一能誇的就是劇情前後形成了一個閉環。

可這個閉環在處理環環相扣時,邏輯不嚴謹、細節不到位、節奏不緊湊、氛圍又差勁,沒有緊張感、懸疑感,毫無波瀾。

故事一直在層層遞進,但臨了的降智設定讓前邊的所有動機都成了一個法盲的自我感動,畢竟片尾的字幕說未成年人未滿16周歲,不用承擔法律責任。

不過,如果一開始讓肖亞珍、鄭衛夫妻倆懂這點,也就沒有後來四起案件之後最大的反轉了。

這個轉折與當下熱議的未成年人犯罪有關,但整部電影並不是在討論這個話題,只是把其當成一個噱頭。

也許礙于審核難以放大,也許導演、編劇能力有限不知怎麽平衡劇作結構,也許是片方害怕引發重大輿情不敢以此爲主。

所以就找了一個正當理由來讓未成年人犯罪並自首忏悔,換取觀衆的同情,這樣做很穩,看也能看,也夠巧,但不夠精。

若學下《第二十條》,能激發情緒,讓觀衆有參與感,即便質量不太高,票房也不會低,但未成年不同于正當防衛,雷區太多了,這也是無法“精”的一個主因。

雖然有點可惜,題材不能發揮最大效果,但不足之處該說還得說。

片中的麥格芬反轉太套路,正反螺旋設謎、解謎都是依賴情景前置和閃回,敘事手法單一。

盡管拍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意,前半句是犯罪,後半句是親情,每個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者,但懸念全靠角色說話推動,而非情節爲主。

這就導致有了爲了犯罪而犯罪的刻意,最後點題都是爲了愛也有煽情之嫌,趙雷唱的再大聲也不能讓觀衆落淚。

一是毒與賭本就無法叫人共情,給他們每個人鋪墊那麽多悲情,反而讓人質疑他們的家人爲什麽不盡早割離,以及導演的立場。

二是挖掘人性比較淺顯,人物設置太過單薄,當剪輯不高明時,故事就不會吸引人,反轉也就失去了看點,還不如央視的《今日說法》。

這是導演從他的上一部電影《燦爛的她》延續下來的老毛病。

情不真,意太假,只知道無休止的哭哭啼啼,牽強附會,不知道多做點功課好好研習一下法律與相關真實案件。

否則也不至于讓本該是情緒升華的最後一章變成了诟病最多的硬傷,這也反應出國産導演對類型片的把控能力不足與敷衍圈錢的問題。

他們自以爲設置多重反轉,配合催淚元素就能贏得觀衆認可和票房的豐收,殊不知,但凡看過幾部希區柯克跟阿加莎都會對此不屑一顧。

況且,這幾年陳思誠一直在拍類似的推理分析犯罪片,再加些社會議題,票房還都不錯,觀衆早已審美疲勞。

《黃雀在後》還在玩陳思誠剩下的,確實有些不思進取了,《消失的她》變成《消失的凶手》可不是《誤殺3》。

不僅如此,太多國産懸疑片導演都在整自作聰明的羅生門結構,以爲強行反轉就是厲害,這樣的認知,陳思誠不賺錢誰賺錢。

國産類型片,任重而道遠,電影後備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這麽多年了,陳思誠竟然是這個賽道的王道,同行還真給面子。

0 阅读:4

Idlemovie

簡介:電影,應該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