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強盛,蒙古野馬卻命途坎坷,汗血寶馬的時速會是多少?

幽幽龍仔 2021-11-16 20:36:40

“馬到成功”、“一馬當先”、“龍馬精神”這些含有褒義的成語都帶有“馬”字,足見馬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每每提及這個話題,大家腦海中肯定會出現金戈鐵馬的古代沙場上,兩軍對壘,將士們騎著胯下良駒,手舞長矛、大刀沖向敵陣,千軍萬馬的沖殺場面十分攝人心魄。其中,戰馬的良莠往往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蒙古帝國,無疑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馬背上打下的這偌大的江山。13世紀的蒙古帝國橫跨歐亞非大陸,面積約3500萬平方公裏,與之類比,鼎盛時期的蘇聯國土面積僅兩千多萬平方公裏。但是,盛名之下,蒙古野馬種群的命運卻是坎坷的,曾一度“滅絕”。

蒙古野馬亦稱普氏野馬,原本生活在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等地。頭部較大,脖頸短粗,口鼻部尖削。它們背部平坦,體長約210厘米,肩高約110厘米,體重約350千克。體型健碩,生性機警,善于奔跑,腿內側毛色發灰,常有二至五條明顯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普氏野馬主要棲息于緩坡上的山地草原、開闊的戈壁荒漠。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爲首領結成5至20只的馬群,遊移生活,以夜晚活動居多。

自古以來,馬類就以其聰明、忠誠,吃苦耐勞的本性成爲人類的得力助手。在人類的馴化、繁育下,家馬的種族逐漸壯大,可是野馬的數量卻在因爲人類逐年大幅度縮小。直到1876年,最後一只歐洲野馬被確認殒命于烏克蘭草原。人們不得不遺憾地宣布:“野馬種群從此滅絕!”誰曾想三年後,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在新疆天山東北部的准噶爾附近發現了普氏野馬。普氏野馬便成爲了大自然中唯一幸存的野馬種群,其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

之後,俄國、法國、英國等國的生物學家就進入准噶爾地區尋找、捕獲普氏野馬。成年普氏野馬生性機警且奔跑能力強,生物學家無可奈何,于是他們蹲守到了剛出生的小馬駒。至1903年,共有總計約50匹小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爲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此後,因爲兩次世界大戰,飼養得本就不多的野馬種群數量再次減少,能繁育後代的更是僅余十來只。近年來,意識到生態問題嚴峻的人們大力保護繁育普氏野馬種群,圈養數量已達一千五百多匹。但是,近親交配也導致種群中出現嚴重的早衰問題。

普氏野馬(蒙古野馬)或許我們中國人並不太熟悉,但是另一種馬絕對是家喻戶曉——汗血寶馬。漢武帝爲了得到它,不惜兩度與鄰國開戰。相傳,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就是一匹純種的汗血寶馬。在許多古代文學著作中,形容汗血寶馬是“日行千裏,夜行八百裏”。在真實情況中,經過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一千米僅需要1分08秒,相當于時速60公裏。汗血寶馬顧名思義,它奔跑時流出的汗液是血紅色的?其實不然,因爲馬的頸肩部汗腺發達,出汗往往是先潮後濕,對于常見的棗紅色的馬來說就會給人以“流血汗”的錯覺。

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原産于土庫曼斯坦,是他們的國寶,其高大、俊朗的形象甚至被繪制在了該國的紙幣和國徽上。阿哈爾捷金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通常體高1.5米左右,它們體型飽滿線條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堪稱神駿。而且他們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

汗血寶馬最早是由漢武帝引進中國的。衆所周知,馬背上的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到了漢武帝時期,終于有國力大破匈奴了。可是,戰馬的質量一直是漢軍的短板,中原內陸並不産良駒。漢武帝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曾走私匈奴的良馬用以雜交,可收效並不是很大。直到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骞帶回了大宛國産汗血寶馬的傳言。漢武帝爲了得此神駿,不惜兩度發兵共十多萬人,遠征4000余公裏外的大宛國,終使大宛屈服,承諾每年向漢朝選送包括汗血寶馬在內的良馬數千匹。此後,飛馳的汗血寶馬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血和汗灑在了中華大地之上。

前文咱們大概聊了聊蒙古野馬和汗血寶馬,當然如今馬的種類絕不止這兩種。但是,馬類的起源地到底在哪?歐洲平原,蒙古高原?其實都不是,它們竟然是起源連輪子都沒發明出來的美洲大地上!那裏體型較大點的牲畜難道不是只有“神獸”羊駝嗎?

我們下次再聊。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系刪除)

1 阅读:296
评论列表
  • 2022-02-07 21:07

    馬的速度趕得上電瓶車

    幽幽龍仔 回覆:
    嗯,的確; 感謝留言

幽幽龍仔

簡介:從古代曆史到現代科技,龍仔帶你曲徑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