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麥克阿瑟10:抛開朝鮮戰爭,他的人生堪稱完美嗎?

巴巴維維 2024-05-04 22:31:46
【人物篇】麥克阿瑟10:抛開朝鮮戰爭,他的人生堪稱完美嗎?

早在1944年7月,羅斯福與尼米茲、麥克阿瑟在珍珠港舉行會晤時,就提出過自己的擔憂——如果要攻占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是否要付出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傷亡。如果是那樣的話,美國是承受不起的。

麥克阿瑟不假思索地否定了這種可能性。他強調正面攻擊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武器有更強的火力,只有平庸的將領才會繼續正面進攻,英明的將領絕不會再幹這種傻事了。

麥克阿瑟此番表態是當著尼米茲的面說的,海軍及所屬的陸戰隊在太平洋上英勇拼殺,大大加快了太平洋戰場的進程,可這些在麥克阿瑟的眼裏一錢不值,只不過是“平庸”和“愚蠢”。

1944年10月,美軍在萊特島登陸,開啓菲律賓戰役的序幕。

1945年1月9日,美軍第6集團軍在呂宋島西北部林加延灣登陸。隨後美軍將進攻重點指向馬尼拉和巴丹半島。3月,上述目標均被美軍攻占。

在此期間,呂宋島日軍沒有傾盡全力硬拼,島上最高指揮官山下奉文將主力12萬人收縮在呂宋島東北部,另有5萬人則分布在該島中部和南部。

7月,日軍大規模抵抗趨于結束,殘部5萬多人退入密林中,麥克阿瑟憑此宣布菲律賓戰役已經結束。此役,美軍傷亡4.7萬人,日軍在菲律賓近40萬守軍或亡或被俘。

在此期間,斯普魯恩斯指揮第5艦隊于1945年2月至3月間攻占硫磺島,爲陸軍戰略航空兵部隊打下了一座中轉基地。又于3月至7月攻占沖繩島,逼近日本本土。

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美軍合計傷亡近11萬人,日軍傷亡14萬人,其中被俘1萬人。

從傷亡數字來看,麥克阿瑟指揮的菲律賓戰役完勝。但從戰役對戰爭進程的影響看,太平洋戰區部隊實施的戰役直接將戰火燒到了日本的家門口,而菲律賓戰役的失利則對日本人來說不痛不癢。

孰對孰錯就讓後人自己品味吧。

1945年的太平洋戰場還有一些戰事往往被忽略。

當菲律賓諸島上激戰正酣時,麥克阿瑟有意抽出第8集團軍向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進軍。這裏是東南亞最重要的産油區,1942年日軍占領這裏後,當地開采出來的石油有一半被運回日本本土。但隨著日軍海上運輸能力下降,能夠運回日本本土的原油迅速下降,1945年整個上半年的運量幾乎爲零。

麥克阿瑟的決定激起了澳大利亞人的不滿。澳軍第1集團軍司令布蘭西抱怨說,自己的部隊一直留在後方的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和布幹維爾島收拾殘局,而美軍則在前方收割勝利果實。

論戰鬥力,澳軍一點都不比美軍差。早在美國參戰前,澳軍就已經在北非建立功勳,其中澳大利亞第6師、第7師和第9師是英國北非戰區戰鬥力最強的步兵師。1940年的昔蘭尼加戰役、1941年的托布魯克保衛戰都有他們的身影。尤其是在托布魯克,澳軍第7和第9師駐守期間,隆美爾始終無法突入這座北非最重要的要塞。而到了1942年的夏天,接替他們的部隊(主要是南非部隊,還有印度籍和英國籍部隊)僅僅在幾天之內就繳械投降了。

爲了平息澳大利亞人的憤怒,麥克阿瑟決定用澳軍實施婆羅洲戰役。

1945年5月1日,澳軍第1軍共1.8萬人在婆羅洲(加裏曼丹島舊稱)東部的打拉根登陸,隨即開始實施“雙簧管行動”。

6月10日,麥克阿瑟在空軍司令肯尼的陪同下來到加裏曼丹島的文萊。兩天前澳軍剛剛在這裏實施登陸,婆羅洲戰役進入了關鍵時刻。

麥克阿瑟和澳軍官兵這時還不知道,一場規模雖然比“巴丹死亡行軍”小,但死亡率遠超前者的行軍正在進行著。

1942年至1943年,在新加坡被俘的澳大利亞籍和英國籍戰俘有相當一部分被押送到加裏曼丹島,負責爲日軍修建機場。由于他們的生活條件太差,至1945年5月時,活下來的戰俘幾乎每個人都身體極度虛弱並患有各種疾病。

當澳軍實施登陸後,日軍守島指揮官、第37軍司令馬場正郎中將下令轉移戰俘。其中在山打根的2300多名戰俘經曆了一次可怕的死亡行軍,僅在途中就有超過一半的人死亡。而到戰爭結束時,因屠殺、病亡、餓斃,僅有6人最終活了下來。這起曆史事件被稱作“山打根死亡行軍”。

由于宣傳的力度不夠,這起悲劇鮮爲人知,但它不應該被忘記。

臨近戰爭末期,美軍陸海軍之間的紛爭也進入高潮。1945年4月3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頒布命令:太平洋地區所有地面部隊統歸麥克阿瑟指揮,所有海上力量歸尼米茲指揮。

這種白癡一樣的命令不知道爲何會出自美軍的最高智囊團,但這就是事實。此時海軍的最大靠山羅斯福已經病入膏肓(羅斯福雖然不曾參軍,但他在一戰時擔任海軍部次長,與海軍有著不解之緣,他也時常被陸軍诟病爲“海軍的人”),並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

副總統杜魯門品嘗到了最美味的、從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而論和軍隊的淵源,他曾在一戰時擔任過炮兵連長,勉強算是陸軍的人。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海軍在和陸軍的博弈中處處落于下風,直到1945年底,已經擔任海軍作戰部長的尼米茲終于實現逆襲,他憑借跟杜魯門之間迅速建立的密切的私人關系,爲海軍重新贏得了尊重。

不過那是幾個月以後的事了,眼下麥克阿瑟則在太平洋上占據上風。1945年4月13日,西南太平洋戰區參謀長薩瑟蘭飛赴關島(太平洋戰區前線指揮部所在地),向尼米茲索要地面部隊兵權,後者不僅拒絕了這個小醜,還毫不客氣地將其掃地出門。

5月15日,爲了推動戰爭進程,尼米茲屈尊來到馬尼拉,與麥克阿瑟舉行會晤。雙方達成了一些共識,至少兩個人都認爲不存在“任何陸軍將領不得歸海軍將領指揮”的荒謬意見。爲了緩解日益加深的矛盾,他們還商定,在下一次軍事行動中,參考1942年火炬行動的指揮方式——在登陸部隊在陸地建立指揮部前,行動由海軍將領指揮,而此後將指揮權移交給陸軍將領。

尼米茲和麥克阿瑟所說的“下一次軍事行動”指的是在日本九州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這場被評估爲可能造成盟軍45萬人傷亡代價的戰役(盟軍認爲如果進攻日本本土遭遇拼死抵抗,盟軍總傷亡數字可能高達120萬人)最終沒有實施。

1945年8月15日,田黃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同一天杜魯門致電麥克阿瑟:“根據美國、中華民國、聯合王國、蘇聯政府之間的協定,你被指派爲同盟國的最高聯合司令。你的任務是要求並接受日本田黃、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帝國統帥部的正式官方代表們簽署的投降文件。”

麥克阿瑟能夠獲此殊榮其實對海軍來說是不公平的。細數太平洋上發生的戰鬥,除了錦上添花的菲律賓戰役,還有哪場關鍵戰役是他指揮的?

所以這個決定公布後,尼米茲首先表達了不滿,他並非貪慕個人虛榮,而是爲整個海軍鳴不平。還未卸任的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直接找到杜魯門,在無法更改既定事實的情況下,他要求既然麥克阿瑟代表整個盟國參加投降儀式,那就應該讓尼米茲代表美國在投降儀式上簽字。杜魯門和馬歇爾自知理虧,當即表示同意。

受降工作隨即展開。麥克阿瑟定了一個基調——

日本本土局勢不穩定,和平還未最後實現,盟軍要保持高度警惕;

不得恐嚇和刺激日本人,也不要有意貶低田黃,以免激怒瘋狂的日本軍人;

爲了讓散布在各地的數百萬日軍有序交出武器,各國軍隊(英法荷)在正式接受投降前,不得向自己的殖民地進軍。

在這幾點的基礎上,他要求日本政府迅速派出一個高級軍方代表團來馬尼拉,商討投降內容和盟軍進占日本事宜。

此時日本最後一任戰時首相鈴木貫太郎已經宣布辭職,田黃命令他的叔叔東久迩宮組建看守內閣,並向馬尼拉派出接頭人。

8月19日,兩架塗成白色的飛機飛赴馬尼拉,機上是日方聯絡小組的負責人、陸軍副總長河邊虎四郎以及15名代表。兩架飛機事前拿到了無線電識別信號——“巴丹”。

在機場迎接日方代表的是麥克阿瑟的情報處長威洛比,隨後他引領日本人前往盟軍司令部。沿途馬尼拉市民“親切”地沖著他們喊著“八格牙路”。僅在幾個月前,日軍就是在這裏實施了一場大屠殺,超過10萬馬尼拉市民被日軍用各種方式虐殺。

麥克阿瑟沒有出面接待河邊虎四郎一行人,他只是派出了自己的參謀長薩瑟蘭。後者也沒有跟對方握手,見面後直接宣讀了遠東盟軍總司令部第1號命令。這份命令有幾個要點,其一是指明各地日軍應向誰投降;其二是告知日方,盟軍將于9月初在東京灣的一艘軍艦上舉行受降儀式。第一批美軍將于8月23日在橫濱(位于東京以南30公裏)厚木機場著陸,屆時日方必須撤走機場附近所有部隊,並提供美軍前往橫濱市區的交通工具及食宿。

河邊虎四郎認爲23日時間太倉促,遂提出將日期改爲26日(後來又改爲28日)。美方表示同意。

8月28日,美軍第11空降師先遣部隊乘坐45架運輸機在厚木機場著陸,日軍大本營派出情報部長有末精三中將迎接。同一天,哈爾西率領第3艦隊駛入東京灣,他的旗艦“密蘇裏”號幸運地成爲受降儀式舉辦地。

8月30日,第11空降師其余部隊已經陸續降落在厚木機場。第8集團軍司令艾奇爾伯格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指揮部。麥克阿瑟也于這一天從沖繩動身,于當天下午2時與艾奇爾伯格會合。

在前往橫濱市區時,隨行人員習慣性地帶著手槍,麥克阿瑟要求他們都收起來,什麽武器都不帶。

從機場到市區有13公裏的路程,沿途是配備武器的日軍負責警衛。日方給麥克阿瑟准備了一輛破舊的林肯牌汽車,前面負責開道的是一輛消防車。車行駛得很慢,路上看不到人,商店的門也都緊閉著。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花了兩個小時才抵達下榻的新大飯店,那裏是橫濱少數未遭到破壞的建築物之一。

艾奇爾伯格後來回憶說,自己一路上連大氣都沒敢喘。隨行的參謀在吃晚飯時,總是控制著自己不要沖上去搶走麥克阿瑟的食物——他擔心裏面有毒。麥克阿瑟也有些緊張,他對部下們說:“今天是一場軍事冒險,我們站在敵人的國土上,只憑借一點兵力要看管19個全副武裝的師,還有7000萬瘋子。”

9月2日,東京灣上空烏雲密布。在受降儀式開始前出現了幾個小插曲。海軍派出一艘嶄新的登陸艇去接麥克阿瑟,但他嫌登陸艇太小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麥克阿瑟還要求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升起自己的將旗,但海軍沒有這個傳統,事情一直報到尼米茲那裏,最後還是哈爾西提出在自己的將旗旁邊一同升起麥克阿瑟的將旗。

整個儀式僅進行了十分鍾。日方代表在簽字時磨磨蹭蹭,哈爾西沖著他吼道:“快簽!他嗎的!快簽!”

當美、中、英、蘇、澳、加、法、荷、新各國代表依次簽字後,2000架飛機剛好飛臨東京灣上空。

對于絕大多數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人來說,隨著戰爭的結束,他們也悄悄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有人兵敗自殺,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功成身退,也有人在延續著輝煌。

美軍將領的結局因爲有麥克阿瑟就要著重提一下。

戰時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是最幹淨利落的一個。他在當年挂靴養老,把職務交給了尼米茲。1956年,他在一所海軍醫院安詳離世,享年78歲。

尼米茲于1945年12月繼任海軍作戰部長,他只幹了一屆,于1947年卸任。其間他和杜魯門建立了親密的私人關系,並憑借這一點挽救了海軍的地位,使其不至于完全落在陸軍和戰後才獨立出來的空軍之後。1966年,81歲的他在舊金山去世。

馬歇爾戰後也辭去了陸軍總長之職,他的繼任者是艾森豪威爾。馬歇爾不服老,他後來出任杜魯門政府的國務卿。1947年,他提出“複興歐洲”的一攬子計劃,使美國得以全面介入歐洲事務。1959年,79歲的馬歇爾病逝于華盛頓的一家陸軍醫院。

至于麥克阿瑟的戰後經曆已經衆所周知。他先是在東京當了幾年的太上皇,然後以70歲高齡投身于另一場大戰,並最終吞下了自己一生釀下的苦果。

也許沒有那場戰爭,麥克阿瑟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他似乎已經用盡了自己的運氣,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一個錯誤的對手,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1951年4月,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返回國內。次年,不甘隱退的他參加美國總統大選,但在共和黨內選舉中,敗給了自己昔日的副官艾森豪威爾,後者則如願入主白宮。

1964年3月5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病逝于華盛頓,終年84歲。

1 阅读:70

巴巴維維

簡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