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爲什麽大規模死亡?證據指向大洪水!

文釋聊情感 2024-05-07 02:15:41

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滅世大洪水!》一文我們提到:全世界幾乎所有民族都有各自的大洪水記載和傳說,這並非巧合。在《史前大洪水——這些證據無可辯駁!》一文用三大證據,證實大洪水是真實發生過的曆史事件。

本文從已發掘的證據,證明恐龍大量死亡的原因,同樣死于本次滅世大洪水。

目前對恐龍滅絕的說法,有好幾個版本,有“火山爆發說”、“氣候變遷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酸雨說”、“海洋潮退說”、“溫血動物說”。

其中,流行最廣泛的說法是“隕石撞擊說”。

這一觀點認爲:大約在6500萬前“白垩紀”晚期,一顆隕石撞向地球的墨西哥灣,巨大沖擊力引發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一系列災難性事件,火山灰遮蔽陽光引發“核冬天”效應,植物大量死亡導致恐龍食物短缺,先後滅絕。

不過“隕石撞擊說”存在以下疑點:

對光照要求高的物種、和同時代大食量鳄魚等動物也能存活下來。火山爆發即便使溫度下降,也不會導致全球性物種滅絕地層中高濃度的銥不一定由隕石帶來,火山爆發也可以産生高濃度的銥。墨西哥東南部的希克蘇魯伯火山口被認爲是撞擊的殘留證據,但是岩芯研究並不支持這是一個隕石撞擊坑。

除以上難點,恐龍化石中有大量證據顯示:恐龍死亡呈現明顯的大洪水特征。

恐龍是怎樣成爲化石的?“進化論”、“均變論”認爲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如下圖:

事實上,動物死亡會被其它動物先啃噬,然後被微生物和細菌分解,遺骸不久也會逐漸消散,根本不會等待漫長的泥沙掩蓋。

能形成化石必定是大量而迅速的泥沙掩埋,很多恐龍的體型非常龐大:

有些恐龍身高超過10米↑

恐龍骨骼比人都大很多↓

恐龍化石就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面,沉積岩是指成層堆積的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由水下沉積而成,也稱“水成岩”。

如此龐大的恐龍,什麽情況下會發生快速將它掩埋的情況?除了一場全球性的滅世大洪水,裹挾巨量泥沙,其它形式的災難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滅世大洪水發生時的情形,如下圖↓

這麽大規模的洪水,鋪天蓋地的由海洋撲上陸地,其破壞性是全球性的。

光美國,有幾百個恐龍集體墳墓,下圖綠色標示↓

這些恐龍集體墳墓,少則幾十頭恐龍,多則幾千頭恐龍,這麽多的恐龍集體被埋葬,表明是一場特大的突發災難所致。

我國發現的恐龍遺迹,幾乎遍布每一個省份↓。

動物自然死亡不會形成化石,化石分布之廣泛,表明災難的規模是全球性的,而且必須爲突發,才能形成迅速掩埋之勢。

我國最著名的恐龍遺址,當屬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面積8.7平方公裏,富含恐龍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化石。

目前已經鑒定出10,000多個骨架化石,其中有恐龍、海鼈、鳄魚、翼龍、魚類、兩棲動物和其它的爬行動物。

↓下兩圖爲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

↓下圖爲四川自貢青龍山恐龍化石群:

↓山東諸城恐龍化石群,分布1500平方公裏,有10個發掘點,圖爲500米長的化石長廊:

↓下圖爲重慶雲陽2015年新近發現的恐龍化石牆,牆長150米,高8米,厚2米。牆體面積達1155平方米,據探測,牆下仍有大量恐龍化石,埋藏深度至少20米。

↓國外的大型恐龍化石群:

“隕石撞擊說”模式的幹旱和火災,更可能驅散動物,而不是聚集在一起, “先後死亡”,更不符合恐龍集體墓葬的特征。

用大洪水模型,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恐龍爲了逃離洶湧而來的洪水,被追趕到了一處(或較高處),並最終被掩埋。

美國的有些恐龍墓葬,只有成年恐龍,沒有幼年恐龍,這是怎麽回事?

形成對應的是,我國內蒙古位于戈壁沙漠一座小山腳下的恐龍遺址,卻全部由幼年恐龍組成,沒有任何成年恐龍或剛孵化的恐龍。

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隕石撞擊說”便束手無策!

引入大洪水模型就很容易:大洪水來了,成年恐龍跑得快,把幼年恐龍落在後面,掩埋就不會在相同的地點。

↓內蒙古的這處恐龍化石,大多數恐龍都以栩栩如生的蹲伏姿勢埋葬。

更令人驚訝的是,恐龍的四肢陷入了深達 40 厘米的泥土中(圖E、F),它們的後腿仍然彎曲,表明它們正在掙紮著逃跑,它們面向相同的方向,這樣的姿勢能被完好保存下來,可見泥沙量之大和掩埋速度之快。

雲南祿豐發現的恐龍化石已達120多具,遼西熱河化石群更有中國“侏羅紀公園”之稱。

如果發掘的是完整的恐龍化石,還有個常見的姿勢:嘴巴張大、脖子揚起、身體向後反折、四肢痙攣,如下圖↓

專業人士一看就知道,這是水下淹死窒息的姿勢,也稱爲“角弓反張”。 完整的化石有大量這種姿勢的化石↓

劍龍脖子雖短,也是如此↓

農村常見的家雞在水裏淹死窒息,也是這種姿勢,這些姿勢表明恐龍是溺水而死,而且成爲化石是先掩埋後死亡,而非先死亡後掩埋。

用“進化論”、“均變論”解釋恐龍蛋化石的成因也是個大難題:蛋殼易破,恐龍蛋必須是在腐爛前被快速埋葬,但這一過程又必須輕柔、緩和,這樣蛋才不會碰碎。

有的恐龍蛋偶爾有胚胎,但胚胎嬌嫩,必須在胚胎的骨和皮腐爛之前石化,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截止至1996年,發現的恐龍蛋遺址有199個之多,全球各大洲都有↓

目前已發現恐龍蛋化石已經超過100萬枚,如此巨量現象,肯定源于同一特征災難所致。

引入大洪水BEDS模型(短暫暴露的大洪水沉積層),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地殼上下運動,致使洪水水位在不同時期區間波動,疲憊的帶孕恐龍把蛋倉促地生在沉積表面,後續水面升高,泥沙把蛋埋藏起來,石化過程開始,過程如下圖↓

洪水裹挾泥沙掩埋恐龍蛋,符合“緩和”的要求,不會使恐龍蛋破碎,很好地解釋了易碎恐龍蛋化石的成因。

有個罕見的現象,留意圖3↑,在不同的岩層,相同的位置都有恐龍蛋,由于“進化論”和“均變論”認爲不同岩層相隔有千百萬年之久,所以上一層的恐龍是千百萬年後又有恐龍在同一個位置下蛋,這種解釋既牽強又不合常理。

美國德州咖啡谷恐龍足迹遺址,有一處石灰岩采石場, 發現一件離奇的事情:有60多個保存完好的恐龍腳印,來自三只雷龍,方向一致且平行,幾乎筆直,如下圖↓

我們知道,動物日常形態悠閑放松,向四面八方遊蕩,足迹散亂且無規律,只有受驚嚇、恐懼時,才會朝一個方向快速逃跑。(悠閑時的雷龍↓)

離奇的地方在于:這60多個恐龍腳印,全部都是三條雷龍的前腳掌形成,而且腳印很淺,只有幾厘米深!如下圖↓

首先,如何確定這些腳印來自雷龍?其實不同恐龍的腳掌在結構上差異明顯,留下的腳印容易辨認,如下圖↓

那麽,又是怎麽知道這些腳印是前腳掌所留下的?其實也不難,雷龍的前後腳掌形態和結構差別明顯,如下圖↓

也就是說,三只雷龍當時都只用前腳在泥中走路,後腳卻不著地,這是什麽狀況?難道它們會武俠小說裏的倒立行走奇功?如下圖↓

從腳印判斷,當時這三只雷龍身長可達25米,甚至可能更長,體重可達78噸,(留意圖中腳印旁有人作參照物),如此龐然大物,僅靠前腳支撐不可能,而且只留下幾厘米深腳印,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雷龍比大象還要大好幾倍↓)

本案的離奇,套用“均變論”、“進化論”框架來解釋的結果是:無解!

引入“災變論”的大洪水模型,此案可破!

原來,這些恐龍當時是在到肩的水中涉水而行,它們用前腳“劃水”前進,當前腳接觸到水底的泥土時,留下了淺淺的印痕,後腳則在水的浮力作用下被擡起。如下圖↓

我們還原案發現場:當時快速上漲的洪水帶著大量的泥沙沖刷著大地,有些雷龍被浸沒在齊肩的水中,頭部伸出水面,努力朝著旱地方向逃去。

期間雷龍的前肢拼命劃水,不斷前行,並在剛形成的松軟泥土上留下淺淺的腳印,最終給後世留下這樣的疑案。

我們套用滅世大洪水,所有的恐龍死亡現象都能解釋,地質地貌等疑難雜症也迎刃而解,大衆傳媒爲什麽不認爲恐龍死于大洪水?

因爲“均變論”世界觀解釋地質是漫長而緩慢地演化,“進化論”世界觀解釋生物是漫長而緩慢地進化。預設了“漫長”,測年法的參數也是爲“漫長”服務,埋在不同岩層的化石,也隨岩石的漫長而漫長。

一旦接受“災變論”的短暫,他們整個系統都會崩塌,大衆已經接受了先入爲主的觀念。

“災變論”的大洪水是滅世的,包括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恐龍,那麽,這套世界觀意味著人類和恐龍有交集?

是的!一套理論體系能夠自洽,必須環環相扣,本文闡述的是恐龍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但並非滅絕,恐龍的絕迹另有原因。

有什麽證據證明人類和恐龍曾經同處一個時代?

有!

下一篇:《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恐龍或與人類同一時代!》,我們列舉全球衆多證據,證明恐龍滅絕的原因並不單一,其中我國貢獻的人文證據居功至偉!

歡迎關注文釋非世界觀,繼續探索繼續發現。

相關閱讀:

0 阅读:78

文釋聊情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