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連接九龍,爲何放棄了跨海大橋方案

世界縱橫 2024-05-18 19:06:51

香港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以東,北部和深圳相鄰,西部和澳門隔海相望,面積約1113.76平方公裏。香港的區域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以及周邊262個島嶼。香港總人口約750萬,19%分布在香港島,30%分布在九龍,而香港島和九龍的面積都比較小。

香港島面積約78平方公裏,九龍面積約47平方公裏,兩地相加約占香港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但卻集中了香港大約一半人口。這主要是因爲香港島和九龍屬于整個香港經濟最繁榮,人口最集中的地帶。

香港島是香港最早開埠的地區,1842年,英國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香港島地形多山,平地少,當時未經開發,經濟落後,英國侵占香港島之後,將其稱爲貧瘠的小島。

英國人最早開發的地區是中環一帶,建成了第一條大道,取名爲好萊塢道。此後中環地區成爲了香港的行政和經濟中心。由于香港島山地多,平地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狹長沿海地區,因此香港島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北部。

隨著香港島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英國不再滿足只占有香港島。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迫使清朝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部以及鄰近的昂船洲。1898年,英國強迫清朝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及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

九龍和香港島只有一海之隔,英國控制九龍之後,香港島的商業、人口開始向九龍遷徙。到了20世紀中期,九龍已經成爲僅次于香港島的繁榮地區,以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最具吸引力。

九龍地區南部是經濟中心,北部是住宅區,西部和東部是工業區,聚集了大量人口。作爲一海之隔的兩大人口聚集地,需要建設便捷的交通相連。香港島連接九龍主要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建設海底隧道,一個是建設跨海大橋。經過勘查論證,香港三次放棄了跨海大橋方案,選擇了海底隧道方案,那麽這是怎麽回事呢?

第一。1894年,香港建設電車系統時就考慮建設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島和九龍。香港計劃將大橋建成香港的標志性建築,橋梁上還包括電車系統。但由于當時建設跨海大橋成本高昂,以及影響維多利亞港的航運,跨海大橋方案被放棄。

維多利亞港位于香港島和九龍之間,屬于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之所以強占香港島這座貧瘠的小島,主要就是看中了港口優勢。維多利亞港面積約41.88平方公裏,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爲7米。在殖民時代,維多利亞港是英國發展遠東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因此不會允許建設橋梁影響航運。

第二,二戰後,香港經濟快速發展,香港島和九龍的交通越來越繁忙,當時的交通主要依賴船舶。但船舶的負荷太大,香港再度研究跨海大橋方案,這一次因擔心影響景觀,再次放棄大橋方案。維多利亞港不僅是重要港口,還是香港的中心,白天港區繁忙,各種船舶進出海港。夜晚燈火璀璨,景觀優美。由于擔心橋梁影響景觀,香港放棄橋梁方案,建設了紅磡海底隧道,連接香港島和九龍。

第三,隨著經濟發展,一條跨海隧道已經遠遠不夠。1976年,紅磡海底隧道出現了擁堵問題,香港計劃在鯉魚門一帶建設跨海大橋,這一次因擔心影響啓德機場的飛機起降而放棄。啓德機場是香港民用機場,當時位于九龍城區,曾經是世界上最繁忙國際機場之一。

但啓德機場建設年代早,于1925年建成,到了上世紀70年代,啓德機場一帶已經成爲九龍城區,周圍都是高密度樓房,空間非常狹小。直到1998年香港國際機場落成,啓德機場才正式關閉。由于擔心影響飛機起降,當時香港再次放棄了大橋方案。此後香港建設了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基本滿足了交通需求。由此可見,香港曆史上多次考慮跨海大橋方案,都因各種原因而放棄。

0 阅读: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