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高等生物,爲什麽人類生理結構卻有很多不合理?漲知識了

安恒遠養護說 2024-05-18 09:44:38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人類起源可追溯到約750萬年前,從人類的祖先猿猴進化而來,經過了漫長的狩儲采集時代,從居住在森林裏,逐漸走向平原。

爲了適應地面的生活,距今約200萬年前,人類逐漸從四肢爬行進化爲直立行走。經曆了衆多變革和進步,制造工具、掌握語言,發展成爲現代地球上的高等生物。

人類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能夠進行複雜思考並解決問題,對事物有不同的感知和情感反應,而就是這樣配有高度發達大腦的人類,卻被發現身體生理結構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結構,甚至很多都落後于很多哺乳動物,這是爲何?

高等生物爲何配備“低等硬件”?

1、智齒一直被認爲是人類進化遺留産物。

智齒是人類的第三磨牙,位于牙槽的盡頭,智齒在現代社會幾乎成爲了牙痛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智齒在遠古時代是人類消化食物的一大助力。

人類祖先的食物大多由粗糧、樹皮等高纖維食物構成,因此更需要寬大的下颌,鋒利的磨牙,來幫助咀嚼堅硬的根莖、果實等。

同時,晚萌發的智齒還填補了因長期粗糙飲食習慣而導致牙齒磨光的人類祖先的咀嚼工具的空缺。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中智齒問題並非環境引起的變異,而是飲食結構改變帶來的問題。

人類進化過程中,食物的發展也越來越趨近于精細化,精細加工的食品減少了咀嚼活動,缺少持續咀嚼刺激,造成下颌骨和肌肉逐漸萎縮,颌骨的發育也在逐漸退化,給智齒的生存空間也在逐漸減少。

現代食物的結構改變使得人類下颌縮小近40%,很多到十幾歲甚至成年以後才長出的智齒因爲生存空間少,缺少磨合,存在的意義只能是擠壓旁邊的牙齒造成疼痛。

隨著曆史的演化推移,智齒最終會失去生存土壤,作爲一種進化的殘留。現代臨床統計,約35%的人天生沒有智齒,且按照當前智齒消退的趨勢,千年以後人類可能就會告別智齒。

而現在我們遇上智齒,如果不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留著也無妨,如果因此導致牙齒疼痛、發炎等,還是優先選擇拔掉處理。

2、退化的動耳肌

你會動耳朵嗎?很多小動物的耳朵都會動,馬、狗等動物都有這種能力,這種功能對于高級哺乳動物來說是很重要的。

能夠控制耳朵運動的肌肉叫動耳肌,利用動耳肌可以調整耳朵角度,自由轉動的耳廓能夠廣泛收集聲波,像個雷達,提高聽覺能力,使正在進食、哺乳的動物時刻掌握身邊的聲波變化,從而及時躲避捕食者的襲擊。

但這項技能對現如今的人類來說沒有太大用處了。

人類軀體的組織、器官更加完善,直立的身體,加上靈活轉動的頸項部肌肉,極大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不必再依賴耳廓的活動來提高聽覺範圍,所以很多人的動耳肌都退化了。

現在,與人類外耳緊密相連的動耳肌肉分別是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後肌,僅發揮類似韌帶的作用以固定耳廓。只有極少數人擁有尚未完全退化的動耳肌,從而表現出動耳的能力。

總的來說,目前的人類群體也還處在進化的進程中,並不是完整體,因此還遺留著很多遠古人類所擁有的身體結構、技能等。

有的可能會影響生活,例如智齒,而有的存在感極低,可以忽略,而還有一部分看似退化的生理結構,實際上是人類生活方式改變所要付出的代價。

部分改變其實是直立行走的代價

直立行走是人類獨有的特征,也是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雖然直立行走使人類生活更加便捷,但直立行走的快速發展,使得部分身體結構卻顯得跟不上發展。

首先,直立行走導致骨盆逐漸窄小!

人類的骨盆爲了確保人體直立行走的穩定型,能夠支撐起上半身體的重量,使得骨盆的發育向著更穩定、更狹窄的類似“三角形”的方向發展,因爲骨盆太寬可能會導致走路時左搖右擺,肢體不夠極不協調,無法完成長時間站立、奔跑等複雜動作。

但是骨盆的狹窄對于女性而言會讓她們在分娩時更加痛苦。跟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對比,可以明顯發現黑猩猩的骨盆更寬,後代分娩時空間更大,更適合生育後代。

人類的大腦在數以萬年的發展中逐漸變得膨大,而産道卻因爲骨盆的狹窄而縮小,盡管新生兒爲了適應狹窄的産道其腦容量娩出時保持初級階段,而在出生後一年才發育和完善腦容量,並且女性在分娩時骨盆會擴張,但人類難産的機率還是因此在不斷增加。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醫療水平進步,現在因爲難産死亡的人數已經很少了,因難産死亡的概率大概爲:萬分之一。

其次,直立行走使得脊柱老化加速!

很多人會有疑問爲什麽越來越多的人容易患有頸椎、腰椎等的疾病,這其實和直立行走的狀態有著很大的關系。

脊柱原本的設計是爲了方便爬行而作爲拱頂使用,陸生脊椎動物的脊柱大部分都呈現緩和的C型彎曲,甚至人類在胎兒時期也是C型的脊柱彎曲,本來是最穩固的結構。

而當人類站立起來後,脊柱就只能作爲承載重量的存在了。

爲了支撐沉重的腦袋,並使身體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增強上肢力量,脊柱進化成多段S型。但由于脊柱本身是彎曲的,因此脊柱骨長成前寬後窄的楔形,直立行走會使背部的負荷加重,長期的直立行走更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或過度壓縮而引發疼痛。

直立行走雖然極大改變了生活方式,但也使得我們的身體看起來有點“跟不上進化進度”,而人類還在不斷完善和進化的過程中,或許在未來,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除了真的存在問題的生理結構,人體還有部分器官,看似“毫無用處”,實則是人體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有用的存在。

看似不合理,實則是進化的保留

1、尾骨

尾骨是人體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脊柱末端,是人類進化後“尾巴”殘留的部分。很多人覺得尾骨沒有什麽作用,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

尾骨最重要的作用是起到支撐和平衡的作用。

尾骨位于身體底部,當人體直立時,尾骨承受著來自上半身的重力,使人體能夠保持平衡。當坐下時,尾骨和骨盆之間形成三腳架結構,同樣可以支撐身體,保持平衡。

尾骨通過與盆骨、周圍肌肉相互連接,來增強腰骶部核心肌群的力量,以托舉內髒、保護膀胱、直腸等器官。臨床研究發現,尾骨被切除後約有50%的人會發生脊椎問題,甚至內髒下垂。

此外,尾骨在婦女生育過程中尾骨還能夠分散並承受部分壓力,從而減輕分娩的痛苦。尾骨前還分布著直腸、膀胱的相關神經血管,尾骨的斷裂很可能會影響到正常代謝功能。

因此,尾骨對人體來說非常有用,日常生活中應重視保護,如有不適,及時就醫,更不能隨意切除。

2、闌尾

闌尾經常和智齒、扁桃體一起,被稱爲人體最有“發炎權”的存在。很多人覺得闌尾不僅無用,還可能增加患闌尾癌的風險,很多人甚至選擇一出生就割掉闌尾。

但事實上,闌尾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

闌尾屬于淋巴器官,其中的淋巴組織豐富,其主要功能與扁桃體類似,能夠殺死部分細菌微生物,還能傳遞淋巴細胞的遺傳信息,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此外,闌尾中能夠儲存大量腸道益生菌,幫助維持腸道內環境的平衡,殺滅有害微生物,預防各種腸道炎症。

因此,如果闌尾沒有發炎,沒到非切不可的地步,建議還是留著吧。

總之,人類經過複雜且漫長的發展過程,才發展到今天相對完整的人體,雖然還是有一些不夠完美,但通過日常的維護和鍛煉,可以實現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1]卓越.你身上的人類退化器官什麽樣[J].知識就是力量,2005,(11):36-37.

[2]石城客.人體真有“退化無用”的器官嗎?[J].自然與人,2006,(02):52-55.

[3]唐軍.退化器官不多余[J].中國保健營養

[4]李悅華.闌尾並非無用的退化器官[J].生物學教學

1 阅读:387

安恒遠養護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