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這7句話,教你打破命運枷鎖,重塑人生!

知一大人 2024-04-09 21:17:47

2006年,導演張前正在爲自己的下一部作品發愁。

他拍攝出的《亮劍》好評如潮。

珠玉在前,這讓張前更加焦慮。

有一天,張前在路邊的書攤上看到一本舊書。

他被深深吸引,蹲在路邊看完了這本小說。

隨後,張前打電話給助理:幫我聯系一個作者,我想找她。

張前要找的作者,叫豆豆,她寫的那本小說,就是《遙遠的救世主》。

後來,根據這本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就是《天道》。

很多人都曾看過這部劇,甚至有人稱看完後,可以逆天改命。

其實,在《天道》中的這7句話,堪稱封神,點醒無數人。

01

“認識這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夠了。其中還有很多,比如機會、幫助,我不確定。這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這個人很重要。”

如果問:《天道》中最大的贏家是誰?

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肖亞文。

是的。

她曾是丁元英的助手,在丁元英退出操盤後,是她把丁元英安排到了古城。

這一段話就是肖亞文對芮小丹介紹丁元英的話。

從這裏就能看出,肖亞文雖然也會有不確定,但她堅信丁元英很重要。

《華嚴經》裏說:信爲道源功德母。

很多事情,只有你相信,才會發生。

02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越是頭腦簡單的人越需要點綴和填充,而頭腦複雜的人則對簡潔有著特殊的心理需求。”

肖亞文把丁元英托付給自己的好姐妹芮小丹。

芮小丹第一次到丁元英家中,被他屋裏那種簡潔到極致的陳設打動。

看到如此簡潔,芮小丹心生感慨:這人心事太多,腦子太複雜。

但這同樣也說明,丁元英是一個精神世界很豐富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爲頭腦太過複雜的讓人生畏,只有單純的人容易相處。

其實,真正的高人,都是內心很複雜,但又複歸于淳樸的人。

沒有經曆過複雜的單純,其實是幼稚。

所以韓楚風對丁元英的評價才那麽一針見血: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爲他想孤獨,而是因爲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03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鬥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芮小丹在丁元英那裏受了挫敗,于是糾結一幫文人,假借請丁元英吃飯,企圖扳回一城。

你不是清高嗎?就讓一幫文人來羞辱一下你。

結果,在飯桌上,丁元英吟出了這樣一阙詞。

桌上的文人面色一變,紛紛離場。

這阙詞就像是一把銳利的小刀,直刺文人的痛處。

自以爲滿腹經綸,當淪落到囊中羞澀,就開始抱怨生不逢時。

這幾句話,罵遍了上下幾千年以來的文人騷客。

04

“人要學會藏兩樣東西,一是心事,二是本事,心事要藏在自己心裏,一旦說出來,就成了別人嘴裏的故事,如果心不設防,受傷是早晚的事。本事也要藏三分,本事如鋒芒,是一種刺,很容易紮傷別人,人都有嫉妒心理,甯可接受陌生人成功,卻很難容忍身邊人拔尖,如果你不懂斂藏,肯定會招來數不盡的明槍暗箭。”

丁元英這一席話,說透了人性:心事和本事都要學會隱藏。

心事說給不對的人聽,就會成了傷害。

孔子在《論語》裏說: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所以,深夜裏的那些心底的嘶吼,大可不必說出口。

另一方面,本事太大,也往往會像一根刺,刺傷別人,也會傷到自己。

人性如此。

大抵很少有人能真心贊歎身邊人的成功。

所以,還是要守拙藏巧。

05

“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如果咱們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咱們就比別人多了一些生存機會。市場的競爭非常殘酷,勝負往往就在毫厘之間,兩敗俱傷你比他多一口氣,你就是贏家。”

這是丁元英到了王廟村,說給村民們聽的話。

其實很多時候,大家比拼的,就是最後一口氣。

真實的競爭與商戰,並沒有那麽花哨,就是很樸素的道理——

誰多一口氣,誰就能勝出。

在這裏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會側重于丁元英神乎其神的商業布局。

其實更重要的,是執行中的細節。

相信大家還記得,就在丁元英給鄉親們開會的同時,他找了當地的一個代課老師,

把回憶所有內容記錄下來,而且讓所有人簽名。

決定成敗的,除了堅韌,就是這種細節。

人性從來不可靠,可靠的是對人性的把握。

06

“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這是丁元英對芮小丹說的話。

其中包含的所有內容,歸結起來,其實就是4個字:

實事求是。

這4個字,豆豆在另一部小說《天幕紅塵》中換成了另一個表達:見路不走。

沒有人可以兩次踏入同一條道路。

因爲時間、狀態都發生了變化。

所以你所認爲熟練的東西,恰恰會成爲你的桎梏。

《金剛經》裏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囿于表象,能看到外相之下的真相,這就是“天道”。

07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世注定?袈裟本無親近,紅塵不染性空,幽靜古刹千年中,都是癡人說夢。

這是丁元英和好朋友韓楚風上五台山“問道”時寫下的一阙詞。

其中說破了世界的真相。

“修行勿取真經”,因爲修行的目的是爲了開悟。

“真經”只是工具,並非智慧本身。

很多所謂的修行人,往往沉溺于這種工具,認爲誦經就是目的。

這就陷入了迷途。

所以丁元英說“勿取真經”,因爲沒有真經。

當你執迷于“真經”之時,恰恰錯失了真正的方向。

後來,智玄大師修改成了: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注定。

在這裏,智玄大師說的不是修道本身,而是爲了給丁元英一個安慰。

“務取真經”的境界,早已落入了下乘。

2 阅读:263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