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的下降,何嘗不是年輕人自我意識的一次覺醒

草二皿 2024-04-17 14:25:45

從2023年開始,中國的生育率跟A股的指數一樣,一路向下,怎麽救也救不回來。各路專家又開始喋喋不休的說教,從對不起祖國到對不起祖宗,把年輕人批判的一無是處。看完這些言論,不由得讓人肝火直冒:生不生孩子關你鳥事!年輕人已經覺醒了,不是你們隨便可以忽悠的乖寶寶了。

筆者曾經在《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我應該何去何從》一文中,詳細的論述了人生的意義。大概可以概括爲:生命體對于死亡的本能恐懼,導致了對于繁衍的本能需求,進而需要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保證自身基因延續,同時衍伸出一套與此配套的主流的價值評價體系,而且不得不按照這個主流價值評價體系的標准去參與社會競爭,具體表現就是,每個人都希望升官發財。

如果把這種基因延續視作一種原始驅動,那麽所有順應這種原始驅動的人,都不過是一個沒有自我意識工具人。人類的存在,就像是有一個高維生物養的蠱蟲,一個族群就像一個實驗室,裏面的生命體就被像豢養的蠱蟲一樣,在內卷中不斷突破,讓更能適應這個價值評價體系的人做王,再來制定更適應這個價值評價體系的細分規則,以此來不斷完善、鞏固和優化這個基因傳遞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口越多的族群,就是順應原始驅動越好的族群,也最沒有自我意識的工具人族群,典型的就是儒家文化圈,在“升官、發財、繁衍”這幾方面可謂遙遙領先。

但是,現在蠱蟲之間競爭的殘酷性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人可以承受的範圍,蠱蟲在相互撕咬的過程中已經遍體鱗傷,奄奄一息了,年輕人被逼到牆角了,現在開始慢慢覺醒:這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啊!所有生活的壓力和痛苦,都是那個原始驅動帶給我的,並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快樂,是自我意識,是走完這一生並不覺得後悔的過程。

覺醒之後,再仔細想想,人類對于繁衍的需求無非三種原因:一是源于“死亡對抗”的原始驅動,體現在人類旺盛的性需求;二是源于不安全感,體現在養兒防老的生活理念;三是天生就喜歡小孩子。第一點不足爲慮,聰明的人類已經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避孕措施,可以讓人們在享受性愛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不用承擔懷孕帶來的後果。第二點,養兒有沒有防老的作用?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還是有的,但是在專業化分工如此發達的今天,防老的方式有很多種,養兒只是其中的一種選擇罷了。而且如果僅僅從防老的作用來看,一個人一生有一個孩子足以,如果爲了保險起見,最多兩個,已經足以滿足我們的養老需求。第三點另當別論,如果有人天生就喜歡小孩子,那他可以無限的繁衍下去,前提是他能承受這個帶來的後果。

所以,我們爲什麽要生孩子呢?即便要生,有一個也足夠了啊。你看,一旦放下了基因傳遞的本能,我們的世界豁然開朗,我們不用參與那麽殘酷的蠱蟲競爭,反而有大把的時間享受生命,這才是我們人生該有的樣子啊!

有人說,如果這樣的話,追求自我的這類人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會被淘汰,而順應原始驅動的那群工具人將會永遠卷下去。我想說,他們願意卷你讓他卷去呗,至于最後會不會被淘汰,又很重要麽?到時候你都死了八百年了,你管求他那麽多!那種多子多福、一定要生兒子這種陳詞濫調就讓他見鬼去吧,這都是那個高維生物的孝子賢孫編造出來騙人的鬼話!老子快樂最重要!老子該怎麽生活,跟你有半毛錢關系麽?

0 阅读:1

草二皿

簡介: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