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曆史:秦、晉、楚三國愛恨情仇。秦國用一個貌美女子就差點讓楚國滅亡

公羊春秋 2024-04-28 20:31:51

公元前600年前後是春秋諸國稱霸的頂峰階段,東方齊國以管仲爲相,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齊國國力強盛,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晉國在重耳的有序治理下實力大增,晉文公成爲第二個稱霸的諸侯。而春秋時的第三個霸主,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秦國剛從周王室那裏拿地的時候,其封地不僅靠近西戎,而且幾乎一片荒蕪,窮的叮當響。但是秦國的先祖能吃苦,用了一兩百年的時間硬是克服種種困難,擴張了領土,穩定了局勢。但是在春秋爭霸時期,相比于同時期的楚國、晉國和齊國,秦國頂多算是一個二流國家。西邊的西戎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南邊是“蜀道難”的巴蜀和實力強大的楚國,東邊是霸主晉國,秦國想要擴大勢力稱霸春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秦國與晉國

秦國與晉國一開始挺和睦的,“秦晉之好”說的就是那個時候兩國的關系。晉國打下虞國,俘虜了虞國的一大批王室成員,這批俘虜裏面有一個叫百裏奚的,正巧那時候晉國的晉獻公要把女兒嫁給秦穆公,就把百裏奚當作陪嫁的一部分送到秦國。(百裏奚後來從秦國逃到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來了,後來百裏奚幫助秦國稱霸)。

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系轉折是在晉獻公死後,晉國王室內部發生動亂,晉國的兩位公子奚齊和卓子相繼被裏克殺死,晉國內部在繼承人問題上爭論不止,流血事件不斷發生。晉獻公的兒子夷吾也想繼承王位,但是晉國大臣比較偏向于他的哥哥公子重耳,夷吾爲了搶得先機,就找到秦國,說如果秦國能幫助他回到晉國繼位,就把晉國河西的土地送給秦國,秦國答應了。夷吾又派人寫信給裏克,說如果能幫助他繼位,就把汾陽封給他,裏克也答應了,就這樣,夷吾在秦國軍隊護送和晉國卿大夫的裏外幫助下順利繼位,夷吾就是晉惠公。

秦穆公

但是夷吾繼位後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不把河西之地送給秦國,也不把汾陽封給裏克。就這樣,晉惠公在國內國外的名聲變得很臭。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了饑荒,餓死了很多人。晉國就厚著臉皮向秦國買糧食,秦穆公沒有因爲上次被放鴿子而懷恨在心,命令手下短時間內迅速准備了大批糧食,用多支大船浩浩蕩蕩的向晉國運去。晉國饑荒得以解除。沒想到第二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也餓死了很多人。秦國就去找晉國買糧食,結果晉惠公不僅不賣糧食,還趁秦國災荒之際派兵攻打秦國。秦穆公忍無可忍,對晉國宣戰,兩國友好關系就此破裂,開始惡化。

秦、晉兩國軍隊在韓原展開大戰,晉軍不敵,晉惠公本人也被秦軍俘虜。但是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老婆,秦穆公也就是晉惠公的姐夫。所以秦穆公沒有爲難晉惠公,就放他回去了。

晉惠公臥病不起 ,太子圉繼位,就是晉懷公。秦國知道,晉懷公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反複無常的人,其在位對秦國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秦國就想到了一直在外流往的公子重耳,就把重耳接到了秦國,秦穆公還把自己本家的幾個女子送給重耳當老婆。然後秦國出兵幫助重耳返回晉國奪回王權,就是晉文公。隨後晉文公勵精圖治,晉國蒸蒸日上,一舉稱霸。晉文公因秦國之前的幫助,秦、晉兩國得以多年修好。

兩國的關系再一次發生轉折是因爲一個叫燭之武的人,晉文公與秦穆公一同出兵討伐鄭國。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如果被滅了。只會增大晉國的實力,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吧啦吧啦。秦穆公聽著有道理,連招呼都不打就撤兵了。秦國撤兵讓晉國很生氣,但是念在兩國的關系,晉文公也不追究,也不伐鄭了,伐鄭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兩國的關系卻因爲這件事開始不像以前了。

其實秦穆公的真實想法是獨吞鄭國,只是晉國也想吃掉鄭國,自己是沒有實力與晉國搶肉吃的。但是晉文公剛死,秦穆公就迫不及待的想靠自己的本事拿下鄭國,擴大自己的實力,于是出兵伐鄭,而且是沒打招呼,從晉國借道!晉國知道後氣不打一處來,于是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穿著喪服帶著兵在崤山和秦國打了一仗,秦國大敗。

從此之後,秦、晉兩國成爲世仇。

楚國與晉國

楚國的領土在南方,在春秋時期的南方大地,真可謂是“滿目荒蕪”“瘴氣彌漫”,大多數地方都是沒被開發的原始之地。楚國人也和秦國一樣勤勞能幹,不僅拓荒種田,還沒事打打小國,實力也越來越大。但是楚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就是“蠻夷”,認爲其不是周王室的正統諸侯國。但是楚國不在乎,別人說什麽就什麽吧。既然你說我是蠻夷,那我就以蠻夷的方式做事吧。依靠楚國曆代君王的建設,楚國也成了春秋時期的一個二流強國。

楚國與晉國在之前也沒有什麽多大的瓜葛,兩國你過你的我過我的,雖然都在擴張領土,但是彼此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晉文公在早年流亡時,曾受到楚成王的熱情接待,重耳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對楚成王說,如果將來自己繼位,若是兩國交戰,他會讓自己的軍隊退避三舍。兩國那時候的關系雖然說不上很好,但是也不差。

兩國關系的轉折在于伐宋這件事。楚國因爲把周邊小國都打的差不多了,就把矛頭對准了宋國。按理說楚國攻宋和晉國沒有多大關系,但是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時,也受到宋國國君的熱情接待,宋公對重耳是有恩的。于是宋國就開始向晉國求助。晉文公也犯了難,楚成王和宋公對自己都有恩,現在兩個恩人打起來,到底該幫誰?于是晉國就想了一個辦法:去攻打曹國和衛國。曹國和衛國是楚國的“朋友”(實際上是被楚國利用幫助其攻打北方的棋子小國)。大概意思就是我們晉、楚雙方都去打對方的好朋友,大家都是爲了救自己的朋友。晉國想用這招勸退楚國,避免與楚國的正面交鋒。楚成王也看出晉國的意思,所以就告訴部下不要和晉國發生正面沖突。但是手下不聽,非要和晉國硬剛,晉國見楚軍咄咄逼人,兌現當年“退避三舍”的諾言,楚軍見此不僅不領情,愈發囂張。雙方在城濮展開大戰,楚國大敗。晉、楚兩國的梁子也就結下了。

此戰之後,晉國墊定了霸主的地位,楚國也並沒有因此傷了元氣,楚國擴張的腳步也未停止。一直到那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繼位。楚莊王上位三年基本沒啥作爲,三年後開始改革,楚國實力大增。楚莊王開始“問鼎中原”。晉、楚兩國實力開始發生轉折是在楚國圍攻鄭國的時候,鄭國國君請求晉國出兵幫忙。晉國果然出兵,兩國爆發邲之戰,晉國大敗,敗的一塌糊塗。楚國成爲稱霸春秋的另一個霸主。伺候晉、楚兩國不斷發生戰爭,各有勝負。

秦國與楚國

秦國與楚國在以往的時間裏也沒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恨,轉折在于一件事:秦國在和晉國還是友好關系的時候,聯合晉國南下攻打偌國,偌國很小,是楚國的附庸國,每年都給楚國“上貢”的,小弟被欺負,楚國作爲大哥當然不願意,所以就替小弟解圍。這次戰役並未發生多大的流血,秦國完全是智取,楚國將領鬥克和屈禦寇被俘虜。這件事雖然是個沖突,但是並沒有給兩國埋下深仇大恨,也沒有人員傷亡。

秦國與晉國關系破裂後,又經曆崤之戰的慘敗,讓秦國意識到,必須要結交一個盟友,對抗晉國的擴張。秦國就想到了楚國,楚國在南方,往北擴張的道路一直都被晉國阻擋,如果能聯合楚國,就能形成對晉國的兩面包圍。于是秦國就釋放了楚國的鬥克。屈禦寇,並與楚國結成盟友,共同抵抗晉國。此舉確實有效,晉國在秦國與晉國的合圍下,擴張受到了阻礙。

此後的時間裏,晉國與秦國也打過幾次仗,但是影響都不大;楚國與晉國也打過幾次仗,影響也不大。就這樣過了幾十年,楚國與晉國舉行了“餌兵之會”,兩國被尊爲“共同霸主”。秦國“聯楚抗晉”策略,宣告破産。

楚國與吳國

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楚國的命運,這個人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的哥哥楚靈王在位時,完全繼承其先祖遺志,擴張之舉從未停止,連年征戰嚴重耗損了國家人力和財力,搞得國內怨聲載道,于是楚國貴族聯合起來反對楚靈王,把楚靈王趕出楚國,立其弟弟居爲王,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這個人沒有多大的本事,爲什麽會被推上王位?因爲他不好戰,與他的哥哥楚靈王是相反的,他在位的前幾年,停止了對外的戰爭,休養生息。楚國也因此開始恢複實力,一片大好景象。但是楚平王這個人非常好色,不管白天晚上需求都非常旺盛。

秦國那時候雖然“聯楚抗晉”失敗,但是與楚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楚平王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秦國得知後,就想與楚國“親上加親”,對楚國說秦國王室有一個姑娘不錯,想許配給太子建。楚平王覺得這不挺好的嗎?就派大臣費無忌去秦國提親。這個費無忌是個什麽人呢,是個小人。他與太傅伍奢不和,而伍奢又是太子建的老師,而伍奢又經常在太子建跟前說費無忌是個小人,費無忌擔心,日後太子建繼位,伍奢肯定會被重用,自己命運堪憂,于是一心想要除掉伍奢和太子建。

這次去秦國提親,本來也沒啥,但是看到秦國的女子長得貌美無比,絕代佳人。費無忌知道楚平王好色,就告訴了楚平王,楚平王聽後大喜,一看,真的是美!于是就把女子娶了當小妾。太子建知道後非常生氣。費無忌因爲獻女有功,就被楚平王留在身邊做事。這就給了費無忌每天在楚平王跟前進獻讒言的機會,誣陷伍奢與太子建謀反,楚平王二話不說就把伍奢抓起來,太子建因爲提前得到消息逃跑了。楚平王告訴伍奢,想活命可以,要把兩個兒子伍尙和伍子胥叫來救你。伍尙明知是計,但是父親既然說了,便不能違背孝道,即使不可爲也要爲之,不久便和其父伍奢一同被殺。伍子胥覺得,去了必死,不如逃跑,找機會報仇,就逃出楚國了。

吳國地處東南,與春秋時夷狄混居,公元前12世紀始建國,期間大約700年左右的時間,吳國基本和中原各國沒有多大的交集。一直到壽夢這一代,吳國才開始在華夏大地嶄露鋒芒。前文說過,秦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制晉國(弭兵之會尚未發生),晉國爲了對抗楚國就拉攏吳國,吳國與晉國開始結盟。吳國與楚國的鬥爭開始了。但是吳國一直占不到便宜。壽夢有四個兒子,一個叫諸樊,一個叫余祭,一個叫余昧,一個叫季禮。這四個兒子非常團結,也相互謙讓。其中以小兒子季禮最爲賢能,壽夢有意傳位于他,但是季禮對繼承王位沒什麽興趣,壽夢就讓大兒子諸樊繼位。諸樊繼位後,一度想把王位還給季禮,但是季禮就是不願意。諸樊做了十三年的王位後就死了,他交代道,其死後把王位傳給二弟余祭,余祭死後再把王位傳給余昧,余昧死後再傳給季禮,到時候季禮就沒理由不接受王位了。但是余昧死後季禮依然不願意繼位,還逃離了吳國,然後吳國人就讓余昧的兒子僚爲吳王。

吳王僚繼位,讓諸樊的兒子公子光非常不開心。公子光認爲,按照其父親諸樊的意思,王位由其兄弟間依次繼承,但是四叔季禮跑了,應該拐回來由諸樊的兒子來繼承,也就是他自己。不應該由余昧的兒子僚來繼承。公子光雖然不滿,但是無奈。吳王僚繼位後,開始對楚國用兵,但是依舊占不到便宜。伍子胥逃到吳國和楚國的邊界,正好碰到帶兵攻楚的公子光,于是就通過公子光的引薦,留在吳王僚身邊做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野心,于是二人聯合收買刺客專諸,用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繼位,就是吳王阖闾。

伍子胥報仇心切,又遇到一心想要稱霸的吳王阖闾,真可謂是幹柴烈火。伍子胥極力向吳王阖闾推薦孫武,他對吳王阖闾說,想要稱霸打敗楚國,孫武是不二人選。孫武是誰呢,孫武就是“兵聖”,一部《孫子兵法》影響世界兩千年的人物。伍子胥的足智多謀、孫武的軍事大才、吳王阖闾的雄才大略,這三人配合起來,可謂是勢不可當。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吳國對楚國的戰爭開始處于有利地位,能占到很大便宜了。吳國打敗南面的越國,西面一直打到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趕緊跑路。楚國是春秋曆史上第一個被打到都城的諸侯大國。伍子胥派人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屍300下。伍子胥不解恨,對吳國士兵說,可以在楚國的郢都城內做任何事。于是士兵就像脫了缰的野馬,搶錢的搶錢,搶女人的搶女人。楚國都城無數珍寶被搶奪一空,楚國王室的妃子、女子都被吳人搶去做老婆。一時間郢都城內大亂,楚國人無不對吳國咬牙切齒。

楚國有個叫申包胥的人,早年和伍子胥是朋友。楚國將亡,申包胥救國心切,就跑到秦國求救,祈求秦王看在兩國之前的交情上,發兵救楚,秦王猶豫,生怕晉國威脅,又怕得罪吳國。申包胥就趴在秦王殿上路,一直哭了七天七夜,秦王最終被感動,決定出兵救楚。正好這時候吳王阖闾的弟弟有篡位之心,趁著吳王阖闾在楚國的時間,就帶兵偷偷的跑回吳國自立爲王,吳王阖闾趕忙回去平叛。楚國趁這個機會,聯合秦國的救兵對吳國發起反擊,吳軍不敵,楚國收回郢都,而此時,楚國只剩一個郢都!吳國霸主地位已定,楚國害怕吳國再次打來,就把都城往西遷到鄀邑,然後又把鄀邑改名爲郢都。

作者感歎:

楚國從楚莊王稱霸中原、與晉國對立直到“弭兵之會”,盛極一時,無可匹敵。一直到被吳國打進都城幾乎亡國!令人驚歎。而這一切,都因爲楚平王看上了自己的“准兒媳”,給了費無忌陷害伍奢父子的機會,要不然就不會有伍子胥聯合公子光殺吳王僚,也不會有吳王阖闾,伍子胥也不會在吳爲相,也不會有機會向吳王阖闾推薦“兵聖”孫武,就更不會有吳國打進楚國郢都的事了。

如果秦國不助重耳繼位,就不會有晉文公的稱霸,晉國就不會威脅秦國,秦國就不會與楚國聯合抗晉,就不會有秦楚的友好關系,就不會有出兵救楚的機會。

如果沒有秦楚聯合抗秦,就不會有晉國拉攏吳國爲盟友,晉國就不會幫助吳國強軍,吳國就不會有實力對抗楚國。

曆史沒有如果,就是這麽有趣。

0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