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新說唱》看華語流行文化?後現代,解構和樂子人的狂歡

令狐伯光 2024-05-12 21:16:18

文|令狐伯光

我相信很多網友應該都看到過前段時間“成都迪士尼”的新聞,它大概是這樣的。國內有個音樂綜藝叫做《中國新說唱2024》,其中一名選手叫諾米去參加了,結果連海選都沒有過被淘汰,而淘汰他的導師就是中國說唱音樂老炮謝帝。

諾米不大服氣,加上他們rapper就是這樣的,于是寫了一首歌曲叫做《謝天謝地》。裏面有一句歌詞叫做:謝帝,我要diss你,謝帝,我要diss你。

由于這句歌詞和mv加起來比較邪性,不知如何就火了,然後他拍mv那個小區也被網友戲稱爲“成都迪士尼”,結果一堆網友跑去他拍mv的小區去打卡,擾民,玩梗,網絡狂歡等等,反正和多數網絡熱門事件一樣都這樣。

伯光君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分析過這件事,但主要是從中國嘻哈樂角度分析的。但是沒有想到這個事件還有後續,那就是萬萬沒有想到諾米爆紅,某平台粉絲超過300萬,新發表的歌曲爆紅,成爲當前中國最火的嘻哈歌手之一。

明明這綜藝節目都還沒有播出,網友就說冠軍已經被淘汰了。

我看到這件事情也去聽了他發表的歌曲,也就是網友稱贊的《枯木逢春》《阿普的思念》,這兩首歌曲確實還行,但是也不至于爆紅到這程度,但是結合之前的事件,結合現在的新聞學,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

諾米的爆紅簡直是這個時代最諷刺,最搞笑,最魔幻,也最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後現代解構,還有現在網絡樂子人的天下,簡稱:小亮,給他整個活兒。

諾米爆紅,這是中國嘻哈的至暗時刻?搞笑了

其實從我們新聞傳播學的角度說,短視頻的流行以及算法推送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愛好的信息繭房當中。王心淩的《愛你》翻紅時很多評論說,“當時大街小巷都在放”

所謂大街小巷都在放,恰恰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媒介是大衆媒介,很多時候是我們被動接收信息,自然也包括歌曲。she的ringringring等一種廣告歌有很高的知名度,恰恰是因爲電視上我們反複聽到。

這種迫使受衆接收的媒介,有利于構建集體記憶,也就是所謂的爺青回。

然而今天,什麽時候能構建集體記憶呢?我想除了電影和受衆廣泛的電視節目(例如春晚)恐怕只有各個視頻平台的熱榜了,考慮到近幾年電影市場情況不佳(例如疫情前《西虹市首富》的卡路裏的走紅),春晚質量不佳。

後者似乎成爲了集體記憶出現的唯一途徑,而考慮到算法,顯然只有最樸實無華的,直接刺激感官的神曲有走紅的可能。

不僅僅是《謝天謝地》,我們看到所謂《乘風破浪的姐姐》《披荊斬棘的哥哥》都在找各種老歌手重出江湖,實際上就是利用了我們的集體記憶,但是一次又一次王心淩式翻紅後,我們還能剩下什麽呢?

或許可以給這些歌手一些關注,讓他們做出新專輯時更容易破圈。但時代永遠屬于年輕人,哪怕是甜心教主的王心淩也已經40歲了,當頂流蔡徐坤只剩下玩梗的時候,華語樂壇或許才真的一去不複返了吧。

說回到諾米的爆紅,這就是典型的一次現代新聞學,或者說短視頻學爆紅的過程。

一開始諾米的歌曲《謝天謝地》那首歌曲那句歌詞,還有配合畫面確實有點魔性。現在算法推薦和網絡時代是任何一個人,一件事,一個事件,一次情緒都有可能爆紅,諾米那首歌曲爆紅一下是非常正常的。

畢竟現在網友都是樂子人,大家玩一陣梗,熱鬧一陣也就過去了,網絡上不能說每天,每個月,反正隔三差五確實有什麽網紅和熱點爆紅一陣,然後很快就過氣了,像之前張元英扭胯難道不是嗎?

從“成都迪士尼”看中國嘻哈樂?火了正常,爲啥會爆

如果事情只是到這一步,歌手諾米和那首《謝天謝地》只會是中國互聯網萬千網友玩梗,又馬上過氣的網絡梗之一。但問題來了,歌手諾米爲何會粉絲暴漲,在網絡火上那麽久,同時成爲中國嘻哈歌手的香饽饽。

其實很大原因在于諾米這個嘻哈歌手,除了整活兒音樂還是有兩把刷子,同時他的人設非常符合當前中國發展那種脫離鄉村,雖然非常努力,但是海不出頭,結果有點發癫整爛活那種人設。

說到底,以作品爲切口,以出身爲根基,以爛活爲引導,讓一幫人共鳴了。

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聽聽他的歌曲《枯木逢春》《阿普的思念》,歌詞寫得還行,曲子一般般,還算可以但也沒有粉絲吹的優秀。但主要勝在真誠,非常符合表面樂子人發癫,背後是辛酸涼山老百姓的引導。

音樂要打動人嘛,可以做得像大衛鮑伊那樣富有戲劇化張力/華美/也有搖擺樂趣,口感雜陳如複合型美酒,我個人也是大衛鮑伊的歌迷,大衛鮑伊一首好歌可以頂好幾首不錯的流行歌,也可以做得像周傑倫那樣帶氣泡的可樂味。

相對搖滾大佬來講,周傑倫分的多元化主要靠專輯體現,偶爾才是靠單首體現,相對于流行來講,周傑倫有些歌也算得上“複合型流行”,實音樂理念創新和可聽性一點也不輸歐美做流行的大佬。

同時也可以就是歌手真誠走好,結合洗腦的旋律和打動人心的歌詞,那就夠了。

每個時代的代表性的流行歌曲並沒有太多變化,只有和流行曲風“唱反調”的,才有可能成爲開拓者,領起新的潮。創作簡易化、大衆化,進入全民創作時代,2021年華語歌曲達114.5萬。不是優質歌曲少了,只是粗制的歌太多了。

短視頻興起,音樂成爲視頻的附屬,一首歌只要副歌部分能聽甚至只有副歌部分,就有爆火的機會。相比影視、遊戲,音樂太簡單了,如同繪畫百年再無新畫風,音樂也快到了窮盡的地步,沒有新曲風,沒有太多進步空間。

音樂創作的巅峰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時代被人們浪漫化,說明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剩下的也許就是音樂去藝術化,也就是所謂的樂子化,成爲常伴大衆身邊的娛樂産品。

從“諾米爆紅”看流行文化?後現代,解構和樂子人的狂歡

說白了,審美是時代性的産物,同時審美是一種視覺經驗,這二者都是可塑的。大家接受不了的東西有可能是它做的不好,也有可能是審美進程未到,到底是哪個只能交給未來的大衆去評價。

就像我們現在評價諾米爆紅一樣,很多人覺得很垃圾,結果一幫人玩樂子反而很喜歡,這之中能分個高下嗎?審美沒有“我的審美在你之上”這種說法,它是一種演變,因爲1800年的人生活在1800的時代看到的是1800的東西,他的視覺經驗和審美,就和生活在2023年的我們不一樣。

所以現在的人喜歡的,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而是“當下正合適的”。

藝術工作者爲什麽要提審美先進呢?因爲他們的責任是提前探索新的美學邊界,以確保百年後的人民群衆有他們喜愛的東西可看,所以這些人要保持一種脫離大衆審美的更新的審美水平,從這方面說,你可以講他們的審美對現在而言很“高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們的審美是不是真的會成爲未來的方向?

難說,十個裏可能會有九個都失敗了,但人們總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啊,失敗的探索也是未來成功的一部分。

最後再從這件事上面延伸到華語音樂,理論上講,消費者的選擇可以反哺市場,從而影響創作者們去卷起來。而事實上一方面音樂這玩意一直以來9成以上的門外漢,另一方面流行樂就是有些好聽的套路,這就導致了一直以來普遍對于音樂有一個好聽就行好聽就是好的評價。

反觀大多數人對黃金年代的記憶,他們記憶中的作品相當良莠不齊。

周傑倫好但並不知道好在哪,知道他天才他寫歌用心卻沒法說明是哪裏神來之筆哪裏獨家創意。這樣長此以往就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完美模型,大家不知道好在哪,好聽就是好,那可太容易了。

科班出身的創作者被告知:你只需要用你入門時學的東西就能糊弄他們了,甚至只有這樣才能吃得起飯。而火不火並不是因爲技術力高,有沒有趣,精致與否都不重要了,火是個玄學,是算法,是那兩句詞夠不夠打動人心,是編舞夠不夠抓眼,是有沒有樂子和玩梗。

那這些年所謂的網紅歌手和網紅歌曲太多了啊,加之技術發展加持那生産力是嗖嗖往上漲。但這樣說來,想要對市場反向作用的前提居然是普及音樂教育?提升鑒賞能力?哪有這個成本和現實基礎啊。

所以網友和聽衆也是沒有錯的,不用互撕不用有鄙視鏈。他們要覺得好聽就是好,我不覺得這有什麽問題。當然這也沒有背離你的觀點,到這一步我都支持你。本身音樂的好聽就是一種直觀感受,非要是你學什麽什麽之前感覺的就不對,你覺得好的東西實際上不好,你學了什麽什麽以後你覺得好的東西才算好,這我覺得很不合理。

況且,人要欣賞的也不止是音樂,還有美術,還有文學,戲劇,電影,遊戲,各種各樣的東西,難道都需要專門學完才有資格欣賞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諾米爆紅過後,真的能夠影響中國嘻哈樂,能夠影響華語音樂?

那華語音樂也早就應該死了,因爲那時早就不是一個諾米了,全世界都是樂子人!

1 阅读:10

令狐伯光

簡介:遊戲模型師| 動畫愛好 | 影視産業分析 | 網絡小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