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曼德拉效應

心理自救 2024-05-02 19:37:51

在童年的記憶中,是否有一部卡通作品的角色或是一樣平日裏常見的事物,當你再次提起時,卻意外發現你的記憶與他人的或現實的有所出入?當越來越多人共同證實這一有偏差的記憶時,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我們所謂的"曼德拉效應"。

什麽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是一個群體性的、共有的錯誤記憶現象,這個術語最早是由“平行宇宙”理論支持者、作家風茜·布魯姆(Fiona Broome)在2009年提出的。它源自于人們普遍但錯誤地記憶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在1980年代就已經去世。這個集體記憶與現實相矛盾,因爲曼德拉實際上是在2013年去世的。

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上解釋這一現象時,專家們通常會涉及到記憶的構成和工作方式。記憶並非像照片或錄像機那樣確鑿不變,它是可塑性很強的,並且容易受到外部信息和內部認知過程的影響。

1.記憶的構建性:

記憶是一個構建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回放事件。每次我們回憶往事時,大腦就像是在重新編碼一次過去的經曆,這個重新編碼的過程可能會受到當前的心理狀態、環境因素、社會影響等多種因素的幹擾。

2.社會認同的角色:

個體在群體中尋求共鳴,這是社會性動物的本能。當一群人共享一種認知時,個體可能爲了融入群體而改變或者模糊了自己的記憶。如果一個錯誤記憶被多人持有,並且被不斷地在群體中傳播,那麽這個記憶就會在群體中鞏固,這可能是曼德拉效應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3.信息的誤導效應:

記憶容易受到後來信息的影響,錯誤的提示或者錯誤的信息可以導致人們對原本的記憶進行錯誤的重構。這在證人心理學中尤爲常見,也可以解釋爲何很多人會有相同的錯誤記憶。

4.記憶幹擾:

記憶幹擾是指一些信息幹擾或替代了對于其他信息的回憶。這包括了前向幹擾(先前的記憶影響新記憶)和後向幹擾(新的記憶影響舊的記憶)。曼德拉效應可能就是一種後向幹擾的表現。

文化現象分析:

曼德拉效應不僅僅是個體層面的心理現象,它同樣也體現在了我們的文化與社會之中。通過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這一現象被放大,並成爲一種跨越國界的集體記憶歪曲現象。除了納爾遜·曼德拉死亡事件外,還有衆多著名例子,如小熊維尼中的“Eeyore”尾巴的顔色、《星球大戰》中達斯·維達的名言“Luke, I am your father”等等。這些文化標志的錯誤記憶,反映了文化性的集體記憶和其塑造過程。

結語

曼德拉效應是一個探索記憶、認知和文化交織的複雜現象,也是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它挑戰著我們對記憶的理解,提示我們在處理記憶時要保持批判性和謹慎性,並體現了人類認知的獨特性和群體性。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持續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集體心理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從而更深層次地洞察人類的心理活動與文化發展。

0 阅读:56

心理自救

簡介:解密心理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