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上沒有,但客觀上或許存在(潛規則)

袁大島 2024-04-29 21:49:06

之前公司要求我們去接待海歸客戶,請對方在一所高檔的西餐廳吃飯,席間對方問我們,現在國內是否有餐後支付小費的習慣。

同事說暫時沒有聽過這個說法,對方又問,那也就是說,餐後給小費這件事也許是有的喽?

我替同事打圓場,我說這個事情,主觀上沒有,但客觀上或許存在。

那位海歸客戶看著我,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將我的說法轉換成“他能聽得懂的語言”,只是過了幾秒,對方吐了一個“哦”字,這個話題便暫告段落了。

事後同事問我,你幹嘛不直接告訴他真相,我說這個真相其實我也不清楚。

主觀上我沒見過給小費的,但客觀上因爲我也不常去高檔餐廳,不知道是否存在這個規則。

同時和那位海歸客戶一樣,短暫的停頓之後,以“哦”結尾。

事實上,聰明的讀者能看得出來,對于此二人,我都沒有說實話。

並且,都有不說實話的理由。

海歸客戶,對我而言沒有海歸,只有客戶,他對我來說,只存在客戶這一身份,他是海歸還是太空歸還是地底歸,對我來說並不存在任何附加條件。

他只是客戶,僅此而已。

我作爲公司一員,接待客戶吃飯,沒必要在這些問題上制造麻煩。

與其說去糾結“有沒有小費”倒不如說把問題看的簡單一點,就是我的回答,客戶是否能接受。

而若是我用調侃的手段或是陰陽怪氣的去諷刺對方,那麽毫無疑問,即便我的調侃和陰陽怪氣具備一定程度的現實意義,但最終我依然承擔被公司指責“辦事不力”的風險。

客戶是什麽?公司的交易與合作者,而我是公司一員。

所以看似是小費的問題,實則是“怎麽不惹麻煩”的問題。

而對于同事,我之所以不說實話,是因爲我們之間,存在或多或少的競爭關系。

我們一同服務于客戶,客戶提出問題,我作爲打圓場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並不等于我們之間的競爭關系就徹底消除了。

因爲我幫他,他就一定會幫我,這樣看似合理但在職場這種複雜環境下並不存在的規則,

不會讓我在這個問題上猶豫半分。

所以,當他問我爲何不說實話的時候,

我就直接告訴他“一個他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實話”。

聽起來似乎有些複雜,但若是以簡單的方式推演,便能得出其單純而又直接的真相。

主觀上,海歸客戶是否在消費問題上刻意凸顯其“海外經曆”以此在我們面前産生可悲的優越感,這可能沒有,但客觀上,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主觀上,同事在這個問題上對我的追問,是否存有某些潛在的“職場社交陷阱”,這可能沒有,但客觀上,這種風險並不等于零。

主觀上,我用符合各自身份的方式來讓他們獲得想要的答案,這可能不是最優解,

但客觀上,他們必須接受。

主觀上,我們所處的交際環境,往往並不要求我們把所有的真相以實話的方式講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麻煩。

但客觀上,

我們可以采取更好的,更符合我們自身利益的方式來處理。

主觀上,我們身處的交際環境似乎鼓勵含蓄與委婉,直言不諱被視爲冒犯,更有甚者會以此添油加醋,導致更多的沖突甚至災難,所以人們似乎更願意沉浸在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中,享受那層朦胧的美好。

然而在客觀上,這樣的氛圍恰是孕育謊言的溫床,爲了保護自己,避免麻煩,我們學會了用謊言包裹真相,用甜言蜜語替代诤言逆耳,以此在複雜的人際關系網中遊刃有余。

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爲害人之心問誰有,

誰都會說“反正我沒有”,

那麽,誰會相信呢?

誰會願意付出代價,來跟“相信人性本善”這個觀念,

不顧一切的搏一把呢?

0 阅读:34

袁大島

簡介:用最實際的話語講最實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