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男人欲成大器,人脈次之!悟透四句真言,就能出人頭地

遙河 2024-04-13 19:19:07

有道是笨鳥先飛,以勤補拙。在晚清時期,有這樣一個天資平庸的人,他生于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背景一般,天賦一般,年輕時的運氣也一般。

有次家中進了賊人,他正巧在屋內背誦《嶽陽樓記》,一直從傍晚背到了深夜,都沒有背會,結果小偷從梁山跳了下來,當著他的面背誦了一遍《嶽陽樓記》,羞辱他“比一個小偷還笨”,隨後便揚長而去了。

他14歲參加鄉試,6次落榜,21歲才以倒數第二的成績中了秀才,1年後中舉人,不過在後來的兩次會試中,又都名落孫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庸之輩,居然成爲了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洋務運動的推行者,湘軍的組建者,太平天國的平定者,撚軍的圍剿者,這個人就是曾國藩,一個教科書式的傳奇人物。

至于他是如何逆襲的,曾國藩本人給出的答案是:男人欲成大器,人脈次之!

在老曾看來,一個人想成大事,不能只靠人脈,還要參透4句話,如果你能將這4句話運用起來,可能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挺”字當頭:堅忍支撐,可建非常之業

曾國藩一生打下的所有功績,都離不開這個“挺”字。“挺”可以理解爲堅挺不拔,也可以是挺身而出。

曾國藩出身平凡,家族世代爲農,幾百年沒出過一個舉人。曾國藩的天賦同樣一般,從14歲參加鄉試起,他連續6次落榜,最後一次落榜時,他的文章還被當成“反面教材”貼在告示上示衆。

不過他仍沒有放棄,而是愈挫愈勇,最後終于中了秀才,中了舉人,又中進士,從此仕途之路一片光明。

在入仕之後,也不能只求威猛精進,還要看清楚當前的局勢,在正確的決策上挺身而出。當年洪秀全起事時,曾國藩就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又推薦五位賢人,還上書直指鹹豐的過失。在綠營兵、八旗兵衰敗之時,他又主動建成湘軍,成爲清朝一支新的勁旅。

所以男人欲成大器,人脈只是一部分,更貴在堅韌不拔,在逆境中挺進不疑。

“辣”字做事:遇事果斷,切忌猶豫不決

曾國藩在評價弟子李鴻章的時候,總結了他的行事風格和爲人處世之道,直言他“殊爲眼明手辣”,做事果決,簡單明了卻行之有效。

實際上,這也是曾國藩本人的一貫風格,在對人對事上,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狠辣的眼光。

早在1860年,曾國藩就提出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想法。兩年後,曾國藩在安慶設立了內軍械所,隨後又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鹄號”。在這些毒辣的主張下,也讓清朝迎來了短暫的複興期。

男人欲登頂峰,優柔寡斷是第一大忌,猶豫不是沉穩的象征,而是茫然,是進退兩難的證明,處在這樣的狀態是很難抓住機會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在行事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猶豫心理,是意志力不足的表現。

所以欲成大器者,不能患得患失,不要一味追求完美,只要不違背人倫道德和自身原則,看准了時機就果斷出手,該取的取,該舍的舍。

“變”字適應:成事者,應適時而變

曾國藩一生都在求變,他精于洞察天下的變化規律,善于變化,不斷調節自我,因此能做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如此一來,才能讓人立于不敗之地。“英雄舉事,變化無方”,這就是曾國藩對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留洋之前,都只有朝鮮、日本等國家派遣學生來中國求學,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而從未有過中國向外派遣留學生的例子。

不過曾國藩卻提出了派幼童出國的建議,當時絕大部分封建士大夫都不通時變,以洋務爲恥,堅持閉關自守,而他卻敢于應變,以順應潮流的變化而變化。也正因此,中國才出現了像詹天佑這樣的傑出人物。

男人欲成大器,在行事待人上,要察變,求變和應變,這樣的人,往往能先人一步掌握發展的規律,有預見未來的能力,有自我改變的能力,和運用變化的能力。

“恕”字爲人:容得他人之短,乃大英雄也

曾國藩的人生,貫徹了一個“恕”字:“情願他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即便處處受人針對,曾國藩也從不氣惱,仍以禮相待。

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總是有人在朝堂上和曾國藩作對,提出和他相反的主張。但曾國藩對此並不憤慨,反而是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化解問題。曾國藩也沒有因群臣的針對,實施報複,而是吸納他們的觀點,對自身的不足加以改進。

男人欲成大器,切勿心胸狹隘,要懂得寬容,容得下他人的過錯,否則就會擾亂自己的思緒,往後也會處處受限。

曾國藩所用的這四個字,即是獨立的,又可以環環相扣,讓人明白欲成大器者,人脈不是決定性因素,還要修煉自身,方可成就大事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