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總晚年回憶百團大戰:要是稍晚半年再打,其戰果可能要大得多

漫步史書 2024-04-07 10:23:39

在彭老總晚年回憶中,曾評述自己一生四大敗仗,是不同時期時期所指揮的戰役。

土地革命時期的贛州戰役、抗戰時期的關家垴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府隴東戰役、抗美援朝時期的第五次戰役。

關家垴血戰是1940年10月上旬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八路軍集中八個團一萬余人的兵力,拿不下日軍一個支隊(差不多約500人),此戰中日軍仰仗地形地勢,憑借優良裝備,與我軍優勢兵力鏖戰數天,最後還突圍而出。

更爲關鍵的是,關家垴血戰後,八路軍爲了避開敵人主力,全部都跳轉外線作戰,華北根據地頓時陷入了日軍“掃蕩”中,對根據地造成了深重破壞。

關家垴戰鬥,並未實現打破日軍掃蕩的目的,這也是彭老總時隔多年後深感後悔的主要原因。

當然,圍繞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彭老總與八路軍各級指戰員之間的分歧,包括後來我軍對百團大戰的認識,也成爲人們一個熱議的話題。

毫無疑問,在抗戰曆史上,百團大戰是有積極意義的,無論用如何溢美之詞,也不足以說明此戰的必要性,事實上在後來總結百團大戰中,各方面的爭議圍繞的也不是該不該打的問題。

除了對有可能暴露八路軍勢力,引起日僞軍以及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頑固派外,八路軍各級將領在圍繞百團大戰上,談的最多的問題其實是戰術問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關家垴戰鬥。

關家垴戰鬥不符合毛主席在抗戰爆發後關于八路軍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指示,而是打成了陣地戰。

盡管到了1940年,八路軍發展勢頭不錯,實力增強了不少,但與裝備精良的日軍相比,似乎還相差不少,事實上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後期,各作戰部隊均出現了乏力的現象。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末期的雙峰戰鬥。

以下描述,根據中日雙方史料記載綜合整理。

1940年9月初,八路軍主力部隊在完成破襲正太、同蒲鐵路後,主力轉移至榆社雙峰(村名)休整,當時日軍爲了報複八路軍的行動,決定抽調兵力對根據地來一次大規模的掃蕩。

駐和順的日軍第36師團獨立混成第9混旅團永野支隊在9月5日夜間,派出第十一中隊到雙峰偵察,得知八路軍129師386旅1000余人主力部隊在此地休整,他們認爲我軍才剛剛戰鬥結束,還很疲憊,計劃趁我軍不注意,對我軍來一次突然襲擊。

當時永野支隊抽調了224聯隊、223聯隊、山炮兵36聯隊各一部,總計600余人的兵力(另外還有太谷走出的援軍200余人),在第十一中隊的掩護下,奔襲雙峰。根據日軍史料記載,當時在雙峰駐紮的八路軍部隊其實就在同一天(即9月5日)就已經撤離了雙峰,向杜城鎮轉移了。只是日軍並沒有放棄計劃,他們打算圍繞雙峰,繼續深入我根據地腹地,尋機與其余圍剿兵力,合圍我八路軍129師師部以及後方機關。

劉鄧首長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發現這股敵人並不強,命令陳赓調4個團的兵力對敵人這股兵力加以圍殲。

不過,就連陳赓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到雙峰的時候,迎面撞上了敵軍,雙方一場混戰,日軍在遭到我軍優勢兵力進攻不敵之下,竟然還有余力短時間內構築防禦工事頑抗。

激戰至9月6日拂曉時,駐太谷的日軍200余人也出動。

我八路軍386旅指戰員奮勇激戰兩晝夜,始終壓制敵軍,但也啃不下這股頑敵,敵酋永野千秋中佐在被我軍擊斃後,敵軍仍然負隅頑抗,使得我軍出現了不小傷亡。

至9月7日夜晚,我軍發動最後猛攻,敵軍不敵之下終于敗退,我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雙峰戰鬥雖然以我軍勝利而告終,可此戰指揮員陳赓卻高興不起來。

盡管中日雙方對此戰的記載有所不同,但從資料記載分析來看,我軍在這一戰中的傷亡,可能要大于日軍的傷亡。

之所以如此分析,主要是因爲此戰386旅打的是陣地戰,在武器裝備完全不占優的情況下,這種戰法是不利于我軍的。

根據日方資料對永野支隊的記載,這支日軍的裝備水平是很精良的,該支隊此戰中不僅含一個山炮支隊,而且在作戰中還有空軍支援。甚至于從該支隊火力配備來看,還要高于後來關家垴戰鬥的岡崎支隊。

更爲重要的事,這一戰日軍在此戰中拼死守住了高地,這是他們頂住我軍進攻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雙峰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後來關家垴戰鬥的預演。

毫無疑問,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在完成後,部隊就應該轉入休整,消化勝利果實,謹防敵人反撲,可讓陳赓出乎預料的是,八路軍總部很快頒布了第二階段作戰方案。

1940年9月21日深夜,陳赓接到了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發來的命令,要求386旅與決死一總隊組成“左集團”,攻克敵人三處守備堅固的據點,其中包括榆社縣城。

無疑,八路軍的實力雖然在幾年時間裏有所增長,但無論如何也還沒成長到可以攻克敵人守備堅固的縣城。

可百團大戰的第二階段任務,則是要求各部隊積極擴大戰果,奪取深入根據地敵人守備堅固的縣城,按照計劃,129師要奪取榆社、遼縣,晉察冀軍區要主要進行涞靈戰役,奪取涞源、靈丘,120師主要破襲同蒲鐵路。

當時,榆社縣城是日軍在我太嶽山區一個重要的據點,守敵爲日軍第4旅團第13大隊第2中隊。

當然,從表面上來看,我軍集中兩個團(772團和16團)的兵力進攻,十倍于敵軍,但以抗戰時期的情況來看,那時我軍根本就沒有攻堅的重武器,386旅攻城全部的火力,就只有一門山炮,彈藥還嚴重不足。

9月23日夜,772團發動進攻,然激戰一夜,我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9月24日下午3時,我軍組織了極其嚴密的火力,終于奪取了榆社西北角及西面碉堡。

同日夜11時30分,我軍第三次進攻,猛攻日軍核心陣地榆社中學所在地,然日軍憑借精良的武器裝備,堅固的防禦工事,負隅頑抗,甚至還在我軍進攻過程中使用了毒氣。以至于在前線的陳赓以及772團3營指戰員全體中毒。

有鑒于此,陳赓決定先把部隊撤下來,召集各團、營幹部開會,商討攻城辦法,後來決定采取土工作業和近迫作戰的辦法,盡可能的靠近敵主陣地作戰。

在八路軍全體指戰員英勇無畏的作戰精神下,榆社縣城被攻克,守城日軍全軍覆沒,敵酋藤本在戰鬥中絕望自殺。

盡管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也取得了勝利,但參戰各部隊均出現了重大的損失,日軍爲了盡快穩定形勢,決定趁我軍回撤休整之際,繼續發動大規模掃蕩,給根據地帶來深重的災難。

其實陳赓本身是對發起百團大戰是有抵觸的,他認爲百團大戰不利于我軍長期抗戰,特別是整個戰役計劃中,大多數都是攻堅戰,很可能會對我軍造成消耗

但因實際情況所限,他也只是私底下表達過這個建議,但這個建議並沒有被采納。

據時任386旅參謀長的周希漢時隔多年後著名軍旅作家蘇策采訪時稱:

“陳赓是不主張打百團大戰的,他認爲那樣會把我們的基本力量拼掉,所以上級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叫我指揮太嶽部隊!這段話其實信息量極大,事情很明顯,陳赓思想上有些抵觸情緒,而上級也是發了脾氣的!”

事實上,八路軍各級指揮員對百團大戰後續作戰有所抵觸,特別是到了第二、第三階段,至關家垴戰鬥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

盡管關家垴戰鬥確實有他積極的一面,但戰鬥中出現重大傷亡,還是讓彭老總心中深感不安,他在多年後如此寫道:

“在敵軍‘掃蕩’時,日軍一般是一個加強營附以僞軍爲一路,我總想尋機殲敵一路,使敵下次‘掃蕩’不敢以營(按敵大隊相當于營)爲一路,以使其‘掃蕩’的時間間隔擴大,有利于我軍民機動,我這一想法是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部隊太疲勞,戰鬥力減弱了,使129師傷亡多了一些。”

整個百團大戰期間,據不完全的統計,八路軍129師整體傷亡在7000余人,而殲滅日僞軍達8000余人。

相比如敵人傷亡,我軍傷亡絕大多數都是參加革命多年的戰鬥骨幹,以至于戰後元氣大傷,部隊的實力大幅度削弱。

更爲重要的是,百團大戰暴露了我軍實力,使得日軍更加緊迫的對我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而且還引起了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頑固派的忌憚。

當然,百團大戰本身是有積極的一面,這場戰役的本身關注的點不應該是在打不打身上,而是在該如何打的問題。

毛主席後來在延安中也談到這個問題:

“百團大戰“在群衆中應該說打得好,在高級幹部中也要說明百團大戰是英勇的,只能在戰術上加以說明(問題)。”

劉伯承後來在延安參加七大時,也在會上談道:

“百團大戰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團大戰的打法,更不是運動戰,尤其是陣地戰這樣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遊擊戰爭的打法。”

彭老總後來也自我總結,認爲百團大戰發起的時機部隊,而是應該再稍晚一些。

這裏其實也有一個曆史背景。

當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國民黨上層采取政治誘降,而對我八路軍根據地則采取囚籠政策,彭老總認爲,敵人未來會集中更多力量來對付八路軍,是以奉行積極的策略,抵抗敵人的封鎖。

可事實上,日軍在戰略上並沒有向西的打算,主要力量還是向南,致力于打通粵漢線,同時封鎖中國西南國際交通運輸線。

“如果當時看破了敵人這樣的戰略企圖,那就再熬上半年時間,或者等敵人進攻長沙等地兵力更加分散時,我軍再舉行這次大規模的破襲戰役,其戰果可能要大得多……”

9 阅读:6813
评论列表
  • 2024-04-22 03:05

    彭總戰時可以當機立斷,戰後可以複盤總結明確得失,不貪功诿過,真名將風範。劉帥、陳帥、粟大將等皆如此。

  • 2024-04-07 12:28

    彭德懷元帥永垂不朽!我們永遠敬仰的人品 !崇拜您的才能!

  • 2024-04-07 16:54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 2024-04-08 07:35

    成敗得失不用放在心頭,沒有不失敗的戰爭,總結經驗就是成功,

  • 2024-04-10 22:33

    一門意大利炮和16發炮彈

  • 2024-04-11 14:58

    打仗要是知道敵人想法,那也就不用打得那麽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