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

孟老獅 2024-04-27 09:32:54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小米造車的話,「快」,無疑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然而,小米造車的「快」,並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它們新車下線和交付的「快」上,而且還體現在雷軍融入到造車圈速度的「快」上。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雷軍在北京車展上與不同的造車玩家們的頻繁互動上,看出一絲端倪。

以蔚小理爲代表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自然是不必說的。

蔚來李斌就曾經拍下了視頻,和雷軍肩並肩喊出了「爲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電」的口號,而理想李想同樣與雷軍頻繁互動,並且稱「理想L6不賺錢」。

如果說,雷軍與蔚小理之間的互動,是他們所處的行業同質帶來的與生俱來的的親切感的話,那麽,雷軍與長城老板魏建軍之間的互動,則是讓我們看到了雷軍從「科技博主」跨界成爲「車圈博主」的成功轉身。

除了送給魏建軍小米SU7之外,雷軍還在北京車展上商量,建議統一各家車企的統一接口,以降低成本,帶給消費者更好地體驗。

雷軍對魏建軍說,「我昨天和李想、小鵬(何小鵬)講,他們都挺願意的,中午李斌也來一起商量了一下,能不能把生態統一?如果能統一,可玩度就高多了。要不你牽頭組織一下呢?」

可以說,現在的雷軍,早已不再是那個張口閉口都談及小米手機的雷軍,而是一個妥妥的造車老炮。

這似乎印證了早前雷軍給自己的定位,即,未來的一個時期,他將會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造車,從而爲小米的發展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

可以預見的是,雷軍以及他背後所攜帶著的潑天的流量,將會逐漸從數碼圈,轉移到造車圈,從而將造車行業的發展引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然而,正如現在的新能源造車市場面臨著的洗牌和調整一樣,一腳踏進了造車圈的雷軍,或許將會面臨更多新的挑戰。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

處于一個行業頭部的企業,總是會率先感知到行業正在發生著的深刻變化。

同樣地,如果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現在的新能源造車市場的話,用「凜冬將至」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特斯拉全球裁員以及暫停春招這件事情上,看出一絲端倪;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蔚小理爲代表的造車玩家們,越來越多地遭遇到困境和挑戰,看出一絲端倪。

無論是理想MEGA上市之後所遭遇到的輿論漩渦,抑或是蔚來開始轉身做手機的表現,乃至是小鵬汽車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所遭遇到的質疑,無一不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可以說,現在的造車市場,早已過了以往的那個資本和流量的紅利期,真正考驗玩家們的,不再僅僅只是打造概念和營銷的能力,而是真正能夠給新能源造車帶來創新性改變的能力。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當小米SU7上市之際,遠在大洋彼岸的賈躍亭對于雷軍的喊話:

只有變革文化成爲主流,而不是山寨文化依然盛行;只有原創精神刻進創業家的骨子裏,而不是將follower思維視爲創業「聖經」;

只有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偉大企業家和冒險家,而不是僅僅培育出一批批成功的商人;

只有科技産業的頭部企業成爲開創者,而不是走捷徑的跟隨者;

只有建立全球價值觀征服全球市場,而不僅僅是著眼局部市場利益;才能真正推動科技進步,引領全球産業變革。

說到底,現在的造車市場,雖然還蘊藏著豐沛的流量,雖然還聚集著巨大的紅利,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將目光聚焦在流量和營銷上,而沒有真正給造車帶來真正創新性的改變,那麽,等到用戶對于所謂的營銷和套路厭倦,以往雷軍在造手機上屢試不爽的打法,或許將會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透過雷軍在北京車展上與一衆造車巨頭們之間的頻繁互動,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雷軍俨然已經成爲了造車的老手,但是,這僅僅只是體現在造車最外圍、最表層的流量和營銷上,而沒有體現在真正決定造車未來的産品力和技術力上。

不得不說,這樣一種表層的流量和營銷,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發關注,吸引眼球。

但是,等到這樣一場流量的狂歡過後,特別是當造車行業的競爭真正進入到比拼硬實力的時刻,這樣的流量和營銷,非但無法有助于造車,甚至還將會給造車帶來一定的反噬效果。

因此,當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人到了造車市場,並且在造車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對于雷軍和小米造車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欲要讓小米在造車市場可以取得在手機市場上,同樣的地位,欲要真正打造一個人車家的全生態,或許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或許還需要向造車同樣學習很多。

這就不難讓我們聯想到小米對于那些造車勢力們的「致敬體」,無論是小米出于營銷的目的,抑或是真正是發自內心地以「小學生」的心態向造車玩家們學習,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在造車這樣一個新戰場上,小米需要學習的,或許還有很多很多。

拿小米SU7爲例,不得不說,它的確實現了諸多的創新,它的確選擇了一個與自身的消費群體匹配的切入點。

如果僅僅只是將小米SU7看成是一根「獨木」,而沒有真正像小米手機那樣形成一個系列,並且滿足不同類型的用戶的需求,那麽,小米造車,必然是無法難以「成林」的。

如果小米造車無法像小米手機那樣形成一個大的生態,並且實現與小米手機、小米智家的聯通,那麽,小米所倡導的人車家的生態,或許僅僅只是一個念想,而無法落地。

從這樣一個方面來講,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或許僅僅只是一個起點。

如何以這樣一個起點完善自身的産品體系,如何以這樣一個起點形成一個完整生態,或許,僅僅只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當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它宣告了小米進入到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的現實。

更爲確切地說,它向外界宣示了小米要打造一個涵蓋人車家的全生態的雄心。

可以說,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是成功的。

然而,當雷軍和小米的發展進入到新周期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整個造車行業的發展,正在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周期。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周期裏,真正考驗玩家們的,不再僅僅只是營銷的能力,而是更多考驗玩家們真正在造車上的硬實力。

特斯拉在造車領域的頭部市場的地位,自然是不必說的。

可以說,現在的特斯拉,依然還牢牢掌控著造車市場上的定價權,一旦特斯拉降價,中國的新能源造車玩家們,必然會跟進。

這,預示著特斯拉依然在造車行業占據著相當強勢的地位。

除了特斯拉之外,國內的新能源造車勢力們,同樣正在進入到一場深度洗牌的時刻。

新能源造車玩家們的泛濫成災和魚龍混雜,自然是不必說的。

這一點,我們已經從恒大汽車的崩盤,我們已經從高合汽車的停擺,我們已經從曾經和蔚小理並稱爲「造車四小龍」的拜騰的申請破産上,看出一絲端倪。

對于雷軍來講,他在踏入到造車圈的臨門一腳,不得不說是成功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小米SU7正式發布之際所引發的輿論關注度,以及在小米SU7價格正式公布當天所引發的萬人空巷的關注熱度上,非常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

然而,這僅僅只能說明雷軍和他帶領下的小米,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如何在這樣一種好的勢頭的引領之下,快速地提升小米SU7的生産能力和交付能力,特別是快速地完成小米汽車的産品系列的打造,才是真正保證小米造車可以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以雷軍以往的積累,以及他在造手機上所積累下來的打法和經驗,一腳踏入到造車圈,是簡單的。

然而,如何能夠像小米手機那樣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引發新的蝶變效應和化學反應,或許,並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拷貝以往的打法就可以奏效的。

當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還是更多地爲我們展現出來的是,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在以往的發展過程當中所取得的成功的延續,並不能真正爲我們完美诠釋小米造車在這樣一個新的領域的本質性的創新和突破。

或許,這才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賈躍亭在遲遲無法打開FF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

對于雷軍來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挑戰,這才是並不僅僅只是依靠營銷和流量能夠解決的問題所在。

結語

當雷軍在北京車展上與各種各樣的造車玩家們頻繁互動,我們看到的是,雷軍俨然成爲了一個造車市場的「老炮」。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或許,這僅僅只是讓我們看到了,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在以往發展所取得成功的延續,而無法證明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業已在造車取得成功的現實,更加無法完美诠釋小米業已打造了涵蓋了人車家全生態的現實。

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這或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在造車這樣一個新的秘密花園裏,真正考驗雷軍和小米的迷題,或許才剛剛出現。

而這些謎題,並不僅僅只是依靠流量和營銷這些雷軍和小米所擅長的打法能夠解決的。

或許,這才是雷軍一腳踏進了造車圈,卻發現完全是「別有洞天」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樣是,決定雷軍造車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行業觀察家,知名KOL,數字經濟學者。

0 阅读:69

孟老獅

簡介:資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