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自己,做自己

槃鷹 2023-04-05 21:05:28

今天看到輝哥寫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不要關起門來做自己,故事是這樣的:

因爲參加一個領導力的課程,老師給他布置了一個任務——向身邊的同事征求對方對自己的關于領導力方面的改進意見。

于是,他編輯了一條短信發給身邊的同事,收到了很多的反饋。

他的短信是這樣的:

“今天在學習領導力的課程,做個小調查,從你的角度看,在領導力方面,我最需要做出怎樣的改進?指出最需要改進的一點就可以了。”

最後他總結了一下收到的反饋,包括下面的三種:

1、期待他能更多地實際解決問題,而不是停留在思考層面;

2、期待他能有更加獨立和深刻的觀點;

3、期待他可以帶領團隊走出混沌。

通過同事們的這些反饋,他發現了自己的盲區,同事的期望和他自己的定位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

他自己定位于布道者,只提供建議和指引,而同事們期待他做一個帶領者,希望他帶著大家具體去拿到結果。

這個事情給我啓發是,我們要如何更好地看見自己,並做好自己?

因爲我們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怎麽樣?需要做一些什麽樣的改進?

或者存在認知盲區,你認爲一些事情並不是特別重要(緊急),但是別人認爲這些事情很重要(緊急)。

換句話說,你的自我定位之間和大家的期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這會帶來什麽結果呢?

在工作中,這必然會降低自己的工作績效,因爲你做不到領導或同事期待的程度,大家對你的滿意度自然就低。

如果你是領導者,這樣也會降低你的領導力。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不到家人的期待,家庭的生活滿意度也會因此降低。

我的大女兒就時常說我對妹妹偏心,什麽事情都護著妹妹,只會批評她。

如果我不能響應大女兒的期待——對她兩個更公平一點(或者看起來更公平一點),她們倆就會經常因此吵架。

姐姐覺得父親偏心,于是更加針對妹妹,一點小事情就會爭吵打鬧。

被看見的層次,你能做到哪一層?

陳穎堅老師的觀點認爲,看見有四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層是看見自己;

第二層是看見自己,看見他人;

第三層是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第四層是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看見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

比較容易做到的是第一層和第二層,上面講到的尋求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就是做到第三層了。

其實,我覺得寫作是一種很好的看到自己的方式。

寫自己的經曆、所思所想,並且發表出來,在寫的過程中就是看見自己的過程。

同時,你會發現你對有些事持樂觀的態度,有些事情持悲觀的態度,你認同什麽、不認同什麽,會很分明。

甚至,你原來都不曾了解過的內心的執著,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會慢慢顯現出來。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比如,通過280多天的日更寫作,我才知道自己對于寫出文字是很歡喜的,即便沒有收入,我也可以持續做下去。

把自己的經曆、思考,遷移到他人相同的經曆和思考上面,這就是看見他人的過程,你會發現人的成長、人生過程中有很多相同的問題,同樣的困境。

比如,面臨中年危機,比如面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凡此種種。

很多朋友看到我的文章,同我交流,我就發現了一些朋友特別能聊得來,因爲真的遇到的困境太相似了。

寫的文章發表出來,你又可以看到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達到第三層。

對你的堅持、自律表示肯定、羨慕,對你的嫉妒、虛榮表示不贊同等等,從中你可以更深地了解自己。

此外,你對他人或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讀者看到了也會評論,由此你可以做到第四層——看見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

那從輝哥的例子中,我可以學習什麽呢?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我可以主動的去獲取這些信息,而不是等著別人被動地反饋。

這會讓我用更快的速度變得更好。

在工作中,可以經常和同事聊聊自己可以有哪些改進,請大家提出對自己的意見。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向家人來詢問對自己的反饋,比如我就可以問我女兒:

“如果我要做一個好的爸爸,你認爲我最應該改進哪一點?”

“你心目中的好爸爸是什麽樣子?”

從他們/她們的反饋中,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可以知道爲什麽他們討厭(喜歡)自己。

當然,並不是說別人的意見,我就一定要接受,而是我首先要傾聽。

然後再決定是否要采納,如果連傾聽都做不到,那就是固執己見了。

聆聽反饋和做自己之間不矛盾,相反,它可以讓你對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你並不需要放棄做自己,而是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做自己。

願你能更好的看見自己,做自己。

今天是日更第283/365天,早起閱讀寫作第166天,都看到這裏了,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日更是一種態度。

0 阅读:21

槃鷹

簡介: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強大。讓我們摒棄舊習、一起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