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匈戰爭,漢武帝的個人意志還是國家意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

歪史 2024-03-31 19:01:45

兩個勢力,國家之間,只有兩個路可以走,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和平共處,任何時候,主戰派和主和派都會共存,但是永遠不會勢均力敵,漢匈之間也不例外,雙方之間選擇戰爭或者說和平都是從利益出發,最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個辦法。

在漢武帝之前,對匈奴因爲劉邦的原因,主和派占據主導,期間主戰派幾乎不能發言,一直導漢武帝時期才改變這一大勢。漢武帝本人也是完成了自己任內的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他對漢朝的考試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這是他那個時候必須要完成的工作任務。

從馬邑之謀開始得漢匈戰爭,第一階段經過15年的彼此征戰,漢朝擊敗匈奴,掌握戰爭主導權,漠北之戰以後,匈奴受到重創,已經無法南下威脅漢朝,可以看作是漢武帝的對匈戰爭取得勝利,而且戰果輝煌。

從劉邦時期的白登山之圍到後期烽火甘泉,漢朝立國將近一百年的時間之中,匈奴對漢朝來說一直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盡管多次和親,但是收效甚微,一個女人無法約束匈奴人南下牧馬,而且朝中自從白登山之圍後,主和派占據絕對的上風。

呂後當政時期,妹夫樊哙言語中主站都被主和派以劉邦本人都戰敗而擋了回去,其他的主戰派更加無力爭鋒,即使冒頓單于調戲呂後,後者只能忍氣吞聲,因爲首先自認爲打不過,所以最後還是息事甯人選擇和親。

這種事情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和親成了對匈奴人的絕對政治正確,有劉邦的先例擺著,和親成爲代價最小的一種應對辦法,送出一個宗室女人,換來一陣清閑,反正老劉家的人能生是衆所周知。

對于朝堂之上的主和派來說,他們既最大範圍的杜絕了匈奴犯邊的可能,而且花費更少,畢竟主戰派曆來沒有成功的先例,而且可能出現的風險他們無法承擔,畢竟,自有認知中,沒人能夠比高皇帝更加雄姿英發。其他人根本沒有來由挑戰。

當然,沒人挑戰不代表沒人不想改變,對匈奴的主戰派實際上一直在,脫胎于秦朝郡公爵制度下的漢朝,獲得軍功依然是階層飛躍的唯一通道,不過,漢家草創,需要完善的事情很多,對于皇帝來說,凡事都有先後。

劉家皇帝采用的先後順序非常清晰,而且每一次選擇都是很正確,可以概況爲攘外必先安內。

劉備立國之初,首要目標是解決國內民生問題,另外要解決異姓諸侯王,還有同姓諸侯王。前者因爲戰亂導致的生民慘遭塗炭,後者因爲反抗項羽而做的政治讓步,另一個是劉邦爲了穩定天下而采取的辦法。

隨著劉邦天下底定,他選擇了首先解決諸侯王,于是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都在劉邦任中解決。繼任者惠帝以及呂後當政時期主要選擇休養生息。

後來的文帝依然堅持這一政策,他還遇到了新的難題,開國功勳集團的異軍崛起讓他不得不平衡朝堂,不得不承認文帝權謀非常出色,船過水無痕的自己掌權,到景帝時候,劉氏天下已經穩定,同姓諸侯王成了最大的隱患,于是七國之亂在景帝任中被平定。

到這時候起,劉家幾代人,完美的拆除了無數的炸彈,異姓諸侯王,休養生息,開國功臣團體,同姓諸侯王。這一些如果辦法不當,任何時候都是作死行爲,但是劉老太公看見的龍可能是真的,不然不會這麽順利。

到漢武帝時期,前者諸多問題都被徹底解決,漢朝內部空前團結,這種團結表現的皇權的加固上,皇帝是诏令可以輕松的遍及全國,而不需要通過諸侯王的掣肘,也不需要功臣門的反對。

這時候的帝國,有錢沒處花,有力無處使,只要上任者稍微正常,對外宣傳王化,普及德政,敲打不長眼的侵犯者是天經地義的,當然,匈奴人愁漢武帝沒有目標,所以三不五時的來邊境打劫一番,一次次的給漢武帝送去壓制主和派的機會。

主和派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諸多現實面前,戰爭沒有任何好處,失敗的後果更加慘重,任何人都不能承擔,因爲當時出塞不是迷路就是戰敗,最好的結果是找不到敵人。甚至,就算遇到了,都因爲懼怕而不敢交戰。

譬如馬邑之謀,幾十萬漢軍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從容撤退而不敢攻擊,哪怕搶一點辎重都沒有,這讓一意孤行的漢武帝顔面掃地,不得不逼死了主戰的王恢。直到後期四軍出塞,衛青斬殺了700首級,讓漢武帝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絲光亮,不然對匈和親恐怕一直持續下去,畢竟都不敢打了。

顯然,上天會眷顧有准備的人,積極抗戰的漢武帝遇到了衛青霍去病,這兩人如同天使一樣,替漢朝解決了立國以來的最大外患。十年間,奪回河套,河西等地,兩人累計十余次的征戰徹底解決了匈奴人的威脅

盡管這樣,主戰派獲的主動權,並且有赫赫戰績來托底,主和派如狄山都能一本正經的反對戰爭。

兩千多年後的現在看,所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一代人只需要完美解決自己任內的工作就行,不需要顧及其他的問題,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後來者自然會接手完成自己的工作。

而且不能錯亂,必須要有步驟,先後順序不能混亂,漢朝的步驟是非常完美的,此後的唐明都是如此,時間有長短,但是先後順序都是一樣,都是由內而外,如果步驟亂了,如同宋朝,只能虎頭蛇尾,生的窩囊,活得憋屈。

2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