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複新疆後,手握9萬大軍的沙俄,爲何甘願歸還伊犁九城?

自由仙 2024-04-11 11:31:04

在19世紀的末葉,遠東的一塊珍珠——伊犁,成了清朝與沙俄之間博弈的棋盤。沙俄的野心,如同寒風中蔓延的霧氣,不聲不響地侵蝕著這片土地。1871年,沙俄以保護的名義,強行占據了伊犁,這個行動激起了清廷的強烈反彈,但面對強敵沙俄,清廷的抗議顯得無力而蒼白。

沙俄的承諾,如同寒冬裏的陽光,暖意難尋。他們口頭上承諾,一旦清軍打敗叛亂的阿古柏,收複新疆,便會歸還伊犁。然而,這只不過是沙俄的一場演出,他們內部早已將伊犁視爲囊中之物。

直到1878年,左宗棠領軍收複新疆,沙俄的面具才徹底被揭下。沙俄對于歸還伊犁的承諾煙消雲散,雙方似乎都在刀光劍影之間尋找著突破口。清朝派出的談判使者崇厚,在沙俄的軟硬兼施之下,簽下了《裏瓦幾亞條約》,將伊犁以西及特克斯河以東的廣大土地割讓給沙俄。

這一切,似乎都在沙俄的預料之中,他們的貪婪與野心,讓這片土地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左宗棠得知條約內容後,憤怒至極,他認爲清朝並非戰敗國,無需作出這等巨大的土地犧牲。他建議清廷,首先追究崇厚的責任,然後重新派人進行談判,如果沙俄仍舊不肯讓步,便准備用武力解決。

1880年,清廷派出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再次出使,但沙俄的態度冷淡,對曾紀澤置之不理。左宗棠不再等待,決定動用武力,派遣精兵強將,分三路進軍伊犁,准備以武力收複失地。

面對清軍的堅定與決心,沙俄終于有所松動,重新坐回談判桌。1881年的《伊犁條約》雖然比之前的條件有所改善,保留了特克斯河流域,但仍舊失去了廣袤的土地。

清朝與沙俄的對峙如同一場懸而未決的棋局,而伊犁這塊地方成了兩國間博弈的焦點。左宗棠,這位鐵血將軍,面對沙俄的霸道行徑,心中的憤怒如同被點燃的火藥,難以平息。但他同時清楚,清廷對于與西方強國開戰的躊躇不前,出于對國際形勢的憂慮,清朝的統治者們不願輕易投入一場可能帶來不可預測後果的戰爭。

盡管如此,左宗棠的決心堅如磐石。他以一顆將士之心,准備迎接最後的決戰,其行動之決絕,甚至爲自己准備了棺材,伴隨軍隊東征,誓與沙俄一決雌雄。這一行爲不僅展示了他的勇氣和決心,也象征著他對國土的忠誠與對敵人的挑戰。

但是關鍵時刻,清廷下達了調回左宗棠的命令,這無疑是出于避免戰爭的考慮。而沙俄那邊,盡管表面上做足了准備,實則內心也是忐忑不安。他們派出的九萬大軍駐守伊犁,並且還動用了太平洋艦隊在清朝沿海地區進行示威,這種力量的展示看似咄咄逼人,實則更多的是心理戰術,意在震懾清廷,避免真正的戰爭爆發。

這場未曾打響的戰爭,如同一場高手間的較量,雙方都在試圖通過展示力量來尋求有利的談判位置。沙俄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出于對戰爭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對左宗棠軍事能力的忌憚。在曆史的長河中,沙俄雖然在某些戰役中占據了優勢,但在與清軍的較量中,往往並非總是能夠占上風。左宗棠的軍事才能和他所展現出來的決心,無疑給了沙俄足夠的理由去重新評估這場潛在沖突的風險。

沙俄帝國如同一頭貪婪的巨獸,東擴西進,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擴大自己的疆域。然而,即便是最爲強悍的猛獸,在連番征戰之後,也難免感到疲憊。正當沙俄在東方的土地上張牙舞爪之際,它又在西方對奧斯曼土耳其發起了第十次俄土戰爭,這場消耗巨大的戰役耗費了沙俄大量的軍力和物資,盡管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也讓沙俄元氣大傷。

這正是清朝看到的機遇。當清朝展現出奪回伊犁的決心和實力時,沙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壓力,不得不重新權衡東西方的戰略布局。在東方再起戰端,不僅會進一步消耗沙俄已經不足的國力,還可能會影響到它在西方新獲得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是沙俄所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沙俄選擇了妥協。他們決定將伊犁九城歸還給清朝,但是在這之前,他們卻又一次展現了強者的殘忍。沙俄不僅將這些城池變成了廢墟,還將十萬余名新疆民衆遷移到了沙俄境內,將能夠攜帶的財富一網打盡,對于帶不走的,則毀之而後快。

當曾紀澤帶著和平的使命和滿腔的希望,成功促成了沙俄退還伊犁的條約時,世界爲之側目。西方的媒體將這一成就譽爲“外交奇迹”,盡管這背後夾雜著對清朝的諷刺和嘲笑。畢竟,這場所謂的勝利,換來的是一片廢墟和深深的民族創傷。

伊犁九城的歸還,對于清朝而言,既是勝利的喜悅,也是沉重的悲哀。他們收複的,不再是繁華的城池,而是斷壁殘垣,以及那些被迫離家的民衆所留下的無盡哀愁。這一切,都深刻地印證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那個帝國主義的時代,即便是勝利,也是帶著深深的痛楚。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3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