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還是漳州?探究大馬第十七大富豪李愛賢、李孝賢的祖籍地

一波說 2024-05-10 10:05:55

2024年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上,KLK集團李愛賢、李孝賢昆仲以12億美元身家,排名大馬富豪榜第17位。

KLK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經營集團,李愛賢、李孝賢昆仲及其家族旗下持有吉隆甲洞、巴力吡叻、峇都加灣、格林尼種植等多家上市公司。讓《一波說》最感興趣的是,除了李愛賢家族在大馬種植及油脂化學等産業上的成就,還有其祖籍地的溯源。

KLK集團的李愛賢、李孝賢昆仲身家12億美元

馬來西亞KLK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丹斯裏拿督李愛賢

前不久公布的福布斯2024年馬來西亞富豪榜上,KLK集團首席執行官、丹斯裏拿督李愛賢與其兄弟拿督李孝賢上榜身家12億美元,爲大馬第十七大富豪。

李愛賢、李孝賢是吉隆坡甲洞(KLK)李氏家族二代繼承人,其父親是被譽爲東南亞“橡膠大王”、大馬種植業巨頭、吉隆坡甲洞(KLK)創辦人李萊生。

1993年,KLK創辦人李萊生辭世後,其留下的大馬種植業巨頭之一、也是多元化跨國集團的吉隆坡甲洞(KLK),由其長子李愛賢、次子李孝賢和三子李順賢所繼承,並由其長子李愛賢掌舵,屬于一種“分工不分家”傳承模式,兄弟齊心,在繼承中將家業不斷發揚光大。

李萊生是一位旅居大馬、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就的客家人,育有3子2女,他將三個兒子以“愛、孝、順”再加一個“賢”字命名,蘊含客家文化之博大精深。“百善孝爲先”,孝乃爲人之本,““子孫務宜忠孝爲先”,”“孝文化”也是客家人最爲重視的一項道德准則、基本的精神信條。

古人雲:“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以美德精神垂範後世,兄弟間及家族成員間彼此禮讓,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如此才能突破“富不過三代”,實現基業長青。

吉隆坡甲洞董事、拿督李孝賢

今年,李愛賢、李孝賢昆仲位列福布斯大馬富豪榜第十七位,事實上,在2015年《福布斯亞洲》排出的大馬富豪榜上,當時李愛賢昆仲曾爲大馬第十大富豪。

2024年2月,由于集團非執行主席Tun Raja Muhammad Alias Raja Muhammad Ali榮休,吉隆坡甲洞(Kuala Lumpur Kepong Bhd)公告稱,集團首席執行官丹斯裏李愛賢擢升爲執行主席,他也是吉隆坡甲洞控股公司(Batu Kawan Bhd,也稱“峇都加灣”)主席。李愛賢及其家族持有“吉隆坡甲洞控股”逾55%的股權,而此間公司又持有“吉隆坡甲洞”(KLK)47.16%股權。

身爲吉隆坡甲洞創辦人李萊生之長子,李愛賢被譽爲大馬“油棕大王”,于1974年加入公司擔任高管,後于1985年進入董事會,1993年父親辭世時,他被委任爲集團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後于2008年將主席職務讓予Raja Muhammad Alias,但仍擔任集團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

種植業是李萊生家族之旗艦産業,早于1906年,吉隆坡橡膠有限公司(KLR)在英國倫敦成立,負責管理馬來亞600公頃的種植園,後于1960年開始油棕的種植。1973年10月1日,“吉隆坡甲洞”成立,並在吉隆坡、新加坡、倫敦三地證券交易所上市。身爲二代接班人,李愛賢在擔任集團首席執行官期間,于1991年將資源延伸至下遊産業鏈,在拉旺創辦第一家油化工廠,成立“棕化私人有限公司”,于是就催生了李氏家族一大重要業務板塊——油脂化工。

今天,吉隆坡甲洞集團旗下的KLK OLEO,已變爲世界領先的油脂化學品生産商之一。位于江蘇張家港的泰柯棕化,是其于2004年在中國投資的子公司之一,主要生産脂肪酸、甘油、皂基和酯。此外,KLK OLEO在印尼、新加坡設有生産基地及研發中心,業務遍及全球。

丹斯裏拿督李愛賢(Lee Oi Hian)

馬來西亞KLK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丹斯裏拿督李愛賢(Lee Oi Hian),現年73歲,他的二弟李孝賢現年71歲,目前,其家族第三代成員多介于三、四十歲之間,誰是家族第三代掌門人,尚未浮出水面。

李愛賢、李孝賢爲人低調,且李愛賢自1974年加入吉隆甲洞,在1993年父親辭世後掌舵家族企業以來,個性以保守謹慎爲主,他所領導的管理層,很少有“空降兵”,多是內部培養,也向來不喜歡“挖角”外來的、不熟悉公司文化的人。

此外,李愛賢、李孝賢也特別“念舊”,“吉隆甲洞”是大馬種植業面積第三大企業集團,其種植園又遍布大馬半島及沙巴、印尼及西非國家利比裏亞,而且一直在收購其他公司,不斷擴大種植業及其他輔助産業,但“吉隆甲洞”作爲一家上市跨國企業集團,仍與其控股公司“峇都加灣”的兩家公司總部,仍設在李愛賢、李孝賢土生土長的家鄉——怡保的舊街場。

李愛賢畢業于馬來亞大學農業系,後取得哈佛商業學院MBA碩士。相比之下,他的二弟李孝賢喝的洋墨水就多了,畢業于倫敦經濟學院,後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于1993年加入“吉隆甲洞”與“峇都加灣”,與大哥結爲家業傳承“兄弟檔”。

有的人也許會奇怪,李萊生有三個兒子,且均爲其遺産繼承人,爲何福布斯大馬富豪榜上未將老三李順賢計入榜單?最小的弟弟、拿督李順賢于1998年加入家族企業,但先後于2004年及2010年辭去“吉隆甲洞”與“峇都加灣”所擔任職位,後于2006年2月出售其持有的家族企業所有股份。

對于挑選家族第三代接班人,李愛賢多年前曾表示:我們家族第三代還在20-30歲間,資曆尚淺,我們先讓他們從低做起,了解公司的每一層運作方式。除了能力,品格也很重要,我會把父親教導的做人道理如誠實、勤勞、團結傳給他們。

大馬“油棕大王”李愛賢昆仲祖籍地是梅縣還是漳州?

2015年10月,李愛賢一行在家鄉梅縣“愛吾廬”合影

大馬“油棕大王”李愛賢昆仲的祖籍地是梅縣還是漳州?這是一個看似問題,其實也不是問題的問題。

《一波說》之所以會把此問題列出來,在于有些人會問:李愛賢昆仲及其父親、已故的東南亞“橡膠大王”、KLK集團創辦人李萊生該歸入海外“粵商”還是海外“閩商”?說不是問題,在于李萊生及其家族後代祖籍地是廣東梅縣,不是問題,但由于其祖輩出現幾次移遷,他們更像是福建漳州籍旅居大馬的客家人。

當年,李萊生用“愛、孝、順”給三個兒子取名,若以客家方言發音,似乎用“要、孝、順”更合理,他之所以用“愛、孝、順”取名,可能更多受閩南語發音的影響,讀起來也更合嘴一點。

多年來,李愛賢三兄弟曾多次到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白渡鎮瓜洲村谒祖探親、參觀考察,其祖上是來自梅縣,加上三兄弟的母親梁琬清也是梅縣人,梁琬清的父親梁典元,是梅縣區程江鎮車上村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客家圍屋建築“輯瑞廬”,就是梁典元于1932年興建的。從家族遷居史及對母親祖籍地的情感聯系方面來說,李愛賢昆仲及其後人認同廣東梅縣爲祖籍地,是合情合理的。

問題是,李萊生的祖上離開梅縣已有數代,李萊生父子對祖籍地的記憶,更多與其夫人梁琬清的家族聯系而産生的。

KLK集團創辦人、丹斯裏拿督斯裏李萊生(1921-1993)

KLK集團創辦人、也是知名華社慈善家、丹斯裏拿督斯裏李萊生,1921年出生于大馬霹雳州首府怡寶。

怡寶被譽爲“錫都”,也有“山城”之稱,據2019年統計數據,怡寶的人口約90萬,其中馬來裔占42.4%、華裔占43.0%、印度裔占14.2%。

KLK集團總部所在的怡保舊街場,有一座建于1893年的閑真別墅(Han Chin Pet Soo),是馬來西亞第一家客家錫礦博物館,爲錫礦巨賈梁碧如所創建。梁碧如(1857-1912)是梅縣人,因與同爲梅縣籍的嶽父謝夢池合辦“咖啡山錫礦”而成巨富。

由此可見,梅縣人在怡寶,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商業網絡、社會地位、鄉緣宗親等方面,都是有相當高的影響力;因此,李萊生家族也更認同梅縣爲自己的祖籍地。

李萊生位于福建漳州的祖居——“李公館”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追根溯源,方能曉得家族根深葉茂之根本。

由于幾年來的城市改造,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區新華西路東段的“李公館”,僅剩下一方“殘局”,拆得僅有現存的三進大厝、連同兩側的護厝,似乎看不到昔日的風華了。當年,李萊生的父親李韻峰在馬來西亞因礦業發迹後,彙巨款回漳州,將“李公館”大厝原址一帶的39間民宅全部買下,修葺一新,並在東鋪街與市仔頭(現今北京路)一帶,建成了一座民居豪宅。

早年,“李公館”前設大宅門,中坐五進大厝,宅第後面還辟有一座山水園林。在舊社會,“李公館”是達官顯貴經常出入的場所,名噪一時。值得一提的是,李萊生去世前一年的1992年7月,被漳州市芗城區聘爲“芗城海外聯誼會”名譽主席。生前,李萊生曾三次專程返回家鄉,到漳州祭掃祖墓,走親訪友。

李萊生雖出生于大馬怡寶,但在少年時,被父親送回漳州讀書,後來才重返馬來亞。

李萊生的祖父李樹臣,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率家人從中國台灣內遷到福建漳州,在東鋪街購置一座大厝定居。此後,其子李韻峰于清光緒年間南渡馬來亞,在怡寶開發錫礦而致富。

李韻峰共育有14子9女,李萊生,系李韻峰之第四子,他與兄弟李銘興是一對雙胞胎。李萊生,1921年出生于怡寶,當年的地名稱爲“吡叻州萬裏望埠”。少年時,他被送回祖地漳州,後來返回怡寶,畢業于怡保育才中學(聖米高中學),並獲得高級劍橋文憑。

吉隆坡甲洞集團創辦人李萊生(右2)

中學畢業後,李萊生原打算赴澳洲留學,後尊父命留下來,協助三哥李方生打理家族的礦業生意。

涉入種植業,對于李萊生家族而言,純屬“無心插柳柳成蔭”。上世紀50年代,馬來亞獲得獨立後,原來的英國殖民者紛紛出售其經營的橡膠園。當年,主持家業的李方生,從英國人手裏低價買下一片樹膠園,當時,他覺得膠園地下可能有錫礦。挖了幾個月後,根本就沒有礦床,于是,李方生一甩手,就將此塊園丘交予老四李萊生負責管理。

父親李韻峰是開礦的,李萊生是個“礦二代”富家子弟,根本不懂得種植,不過,他邊幹邊學,將膠園經營得很成功,後來,他“一不做二不休”,從英國人手裏收購更多的膠園,比如收購格蘭尼種植園等,後來成爲東南亞有名的“橡膠大王”。

當年,在新馬一帶,閩南人在橡膠業經營上,可謂“稱王稱霸”;有名的包括陳嘉庚、李光前翁婿,陳嘉庚族親陳文確、陳六使昆仲、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林文慶等。

李萊生是一位愛國僑商,抗戰時,他響應陳嘉庚發起的“獻機救國”運動,與其家族耗資10萬美元捐獻一架飛機,受到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的嘉獎,並頒發“急公好義”、“愛國先驅”題匾。由此事可以看出,當時的李萊生,與福建及福建人的關系更爲緊密,也被視爲海外閩僑。

解放後,西方對華施行“禁運”政策,李萊生費盡心思,利用第三國渠道,向新中國出口急需的橡膠。李萊生被譽爲東南亞“橡膠大王”,也是知名僑領,曾當選大馬上議員,于1975年被委任爲怡寶“市長”(注:市議會主席),並出任多個僑社團職務,于1988年被評爲大馬十大企業家之一。爲了表彰李萊生的貢獻,怡保萬裏望(Menglembu)街的一條路,被命名爲Jalan Lee Loy Seng(李萊生路)。

1982年,因葉劍英委員長邀請,李萊生率怡寶市議會代表團訪華,期間,除了參訪北京、廣州、杭州,還專程到廈門,再到漳州尋根拜祖。您說一下,大馬第十七大富豪李愛賢、李孝賢昆仲的祖籍地,是梅縣還是漳州,該歸入“粵商”還是“閩商”?

版權聲明:《一波說》所發布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作者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

0 阅读:0

一波說

簡介:爲有産家庭(家族)提供後代教育和後世傳承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