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hóng,肱二頭肌的“肱”怎麽讀才正確,“股肱之臣”什麽含義?

文學一淺閣 2024-05-06 12:43:48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一詞一句,皆有不同意味,而且一字多音,一字多義,都十分常見。“翳茅石罅中,肱臥呼不起。”“肱臥”有什麽含義,“肱”字又該怎麽讀,有哪些意思,今天我們來了解下。

一、“肱”字怎麽解釋

1.本意,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也就是上臂。組詞:肱二頭肌、肱骨、曲肱而枕。其中,肱二頭肌主要位于上臂前側,整體肌肉呈梭形狀態,因有長、短二頭,故名“肱二頭肌”。“曲肱而枕”,指枕著胳膊睡覺,顯得十分惬意舒適。主要用來形容人的生活恬淡閑適,無憂無慮,悠遊自在。

2.引申義,泛指胳膊。

3.指輔佐帝王的卿佐,比喻強大、得力的助手。組詞:股肱之臣。

二、“股肱之臣”什麽意思?

“股肱之臣”,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意爲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它和“肱骨之臣”這個成語比較,盡管字有所差異,但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指帝王的左膀右臂。那麽曆史上有哪些股肱之臣呢。細數下,有輔佐周文王的姜尚;輔佐齊桓公的管仲;輔佐秦孝變法治國的商鞅;輔佐秦始皇的李斯;輔佐漢高祖劉邦的張良;輔佐劉備劉禅的諸葛亮;輔佐朱元璋的劉伯溫等等。正是由于股肱之臣不絕,華夏文明才能走到今天。

三、“肱”的字形演變

“肱”爲形聲字,左形右聲。最初字體只有“厷”,小篆字形像一只支起的手臂,外加一個小圓弧,表示手臂上隆起的肌肉。隸書時左邊加了肉“月”旁,表示“肱”是肉體的一部分。幾經演化簡化,最終成了簡體字“肱”了。

四、“肱”字在古文獻中的運用

1.洸洸司徒公,天子爪與肱

本句詩出自唐代韓愈的《送侯參謀赴河中幕》,意思就是說:“相貌威武的司徒公,是天子的左膀右臂。”本詩以作者回憶與好友侯繼的交往過程爲始,同時描寫船艦、鴻雁和軍旅等景物,來抒發他依依惜別的送別之情,暗暗表達了詩人對藩鎮割據形勢的憤慨,以及希望國家早日完成統一的願望。

2.翳茅石罅中,肱臥呼不起

小洞

[明]王世貞

翳茅石罅中,肱臥呼不起。

卻謂桃源人,其深亦如此。

翳茅,用茅草遮蔽。石罅,石頭縫隙,峽谷中小道。肱臥,指枕著胳膊睡覺。桃源人,指隱士。本詩作者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漢族,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全詩大意爲:“被茅草掩映的石頭縫隙中,有一個窄窄的小洞,只能枕著胳膊睡覺,翻身都不能。轉頭告訴隱士說,它的深度也就是這樣。”詩人通過翳茅、石罅、肱臥等詞,具體而細致地描寫了小洞的外在環境的隱蔽、內裏的狹窄幽深,表達出了詩人對小洞環境的贊歎,暗暗流露出對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肱”該怎麽讀?

正確讀音:gōng

同音字:工

部首:月

結構:左右結構

六、結語

華夏曆史悠久,漢字文化微妙。小小的“肱”字,飽含三重含義:既代表了肉體上的強健之路,鍛煉肱二頭肌;又暗含了人生的偉大志向,爭做“肱股之臣”;還寄托了精神上的悠然閑適,“曲肱而枕”,淡然而活。生活如文字,寫法如活法,願你我始終日出有念,日落有盼,碗裏有余糧,眼裏有光芒。

3 阅读: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