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價位夢想主機!電競引路者AMD銳龍58400F整機首發評測

新潮電子雜志 2024-04-19 15:09:57

引子:

前幾天心血來潮,倒也學起炒股這玩意,但要論數碼,尚且能從學識或者專業程度上點評兩句,可一旦跨起行業來,就宛如咿呀學語一樣,兩眼一抹黑,何談“開盤、多頭、利空”這類看著簡單,實則門道頗多的玩意了。

于是換位思考,似乎普羅大衆裏也抓不出幾個對電腦裝機DIY略懂一二的,從大家熟悉的B站貼吧,再到抖音小紅書這類社交平台,總是有不少新手用戶爲了裝上一台電腦絞盡腦汁,思考內存主板兼容性申論、預算分配方案撰寫、雲裝機模擬考試、每日硬件行情背誦,如高考臨近前對知識的渴望一般。如此一想,爲什麽購買一台台式機一定要DIY呢?爲什麽非得對其中各種硬件了如指掌呢?

于是針對易上手、不裝機、性價比、大品牌這幾點想到了一個方案——AMD整機,雖說購買整機在DIY硬件圈中令人不齒,但借用手機圈的“供應鏈”一詞來說,選擇大店鋪大品牌的整機方案,批量進貨再加上多品附加值(運費、包裝、售後)成本的下降,體現在售價上就是比你一件一件照著買更便宜更優惠。

AMD全家桶遊戲整機更超值

我們在業內比較知名的整機品牌京天華盛處購買了一台價值4099元的AMD全家桶遊戲主機,這個價位想必也是不少剛入門遊戲主機的小白首選,一起來剖析一番其性能水准以及性價比。

說起京天華盛可能在座的各位並不陌生,作爲品牌整機廠,打出“用更加性價比的電腦裝備你的夢想”的口號,事實上,京天華盛如今穩坐品牌整機頭部還是經過了時間的驗證,至少在硬件搭配和價格方面符合其口號。剛好評測室裏有可以對比的硬件,我們也模擬DIY了一台Intel+NVIDIA方案的整機,整體價格對比如下: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Intel/AMD 性價比網紅整機配備的都是單條內存,京天華盛的這套整機也是配備的也是單條16GB DDR5 6000內存,因此我們將參與評測的兩種平台統一爲相同的16GB×2 DDR5 6000內存,在測試時能夠獲得一致性結果。當然我們也建議對有更高需求的用戶在購買網紅整機的時候可以在整機默認配置上升級爲雙通道內存。

饒是像我們這樣的數碼老炮,在維持相似性能下DIY起來也並不一定能夠勝過電商整機,雖說兩套平台的硬件有極大一部分共用,但仍舊相差一千元左右,從性價比來看,還是整機比DIY更有性價比。

說起這套整機,比較有意思的是機箱采用一線大廠航嘉的無A柱款海景房Mini,采用UV噴塗的方式印滿了遊戲裝備大廠ROG的擬人化角色——RO姬,整體看上去電競風格拉滿,並且機箱布局在保持小體積的情況下,後期也允許加裝水冷、風扇、硬盤等硬件,可玩性極高。

當然,由于兩套平台主要性能部件都不一樣,彼此坐擁的新特性以及遊戲BUFF並不相同,比如AMD這邊,AMD 銳龍5 8400F作爲最新一代銳龍8000系列的新成員,雖說是該系列G後綴處理器砍掉核顯而來,但在沿用Zen4架構的同時也保留了AMD一貫特色,不僅擁有可超頻的玩法,優秀的工藝制程也讓它更容易被駕馭,關鍵是這顆處理器僅面向國內整機搭售,于性價比而言無疑是極爲出衆的。而RX 6750GRE 10G雖說是RDNA2架構的“老將”,但大顯存搭配AMD自家最新的FSR3技術,也讓其成爲征戰3A大作的性價比選手。

英特爾平台這邊,雖說目前酷睿已經更新到第14代,但作爲初代大小核架構的入門款處理器,英特爾酷睿i5-12400F並沒有采用大小核設計,全大核恰巧避免了Windows10上的大小核調度問題,結合售價來看,到目前仍舊是裝機保有量不小的常青樹,而RTX 4060則是NVIDIA目前RTX40系列顯卡中的入門款,雖說硬件參數上有一種“精簡”的美,但新架構的威力搭配RTX40系列獨家的DLSS3,也讓其成爲玩家入門首選,只是對比AMD來看,似乎RTX 4060一直有些“低配高價”的嫌疑。

那麽話不多說,馬上進入這次的測試,這次測試與以往的單品硬件評測不同,兩套平台主要影響性能的部件並不一樣,更多的要考慮到硬件之間搭配的性能差異,所以這次我們簡化一下基准測試流程,簡要對處理器、顯卡進行基准測試,用以區分評價其中的性能差異和體驗感受。將更多的篇幅留在更考驗整體性能的網遊、3A實戰測試中,單純對拼兩套平台的遊戲幀數,孰優孰劣,一起來看。

處理器基准測試

這個環節我們分別選取極爲常見的3DMark CPU Profile、Cinebench R23以及簡便易用的CPU-Z進行測試,三項測試涵蓋遊戲處理器基准、持續高負載渲染、瞬時爆發計算。

要說針對遊戲場景開發的基准測試,那麽3DMark中的CPU Profile子項就極爲有發言權了,要知道,隨著現代硬件和遊戲的相互推動發展,3A大作對多線程的支持優化也逐漸加深,古早的DirectX9遊戲大多僅能利用到單核雙線程或者雙核四線程,而發展到目前的DirectX12,四核八線程早已是標配,再往上線程數量越是增加,帶來的性能提升也越能體現出邊際效應,如今遊戲處理器的甜點核心線程已經來到六核十二線程,而恰好兩顆處理器都爲六大核十二線程,可以說是專爲遊戲而生。

測試成績可以看到,在開啓AMD“贈送”的PBO超頻後,無論是單線程還是全核,AMD 銳龍5 8400F都要遙遙領先于 Intel 酷睿i5-12400F,並且線程使用越多差距越是明顯,畢竟前者可是比後者多了0.3GHz主頻,雖說IPC架構不一對比不了主頻,但頻率與性能一直都是正相關的兩個指標。

而在Cinebench R23中,兩者對比就極爲有意思了,單核成績兩者並沒有拉開差距,基本只在誤差範圍,而多核成績則對比極爲明顯,AMD 銳龍5 8400F領先 Intel 酷睿i5-12400F約一千五百分左右,猜測是持續高負載下,AMD 銳龍5 8400F更加優秀的工藝制程讓熱量的影響不那麽明顯,從而有了更加穩定持續的性能輸出。

CPU-Z的測試也與Cinebench R23相似,AMD 銳龍5 8400F的多核成績相比 Intel 酷睿i5-12400F有了大約三百分左右的領先,幅度雖然不大,但多核的瞬時爆發場景諸如大型軟件啓動、開機自啓動項啓動等應該會比 Intel 酷睿i5-12400F有更好的表現。而單核成績,AMD 銳龍5 8400F則要略遜一籌,這與之前的測試不太一樣,但想到CPU-Z測試對IPC性能更爲看重,所以倒也實屬正常,此消彼長之下這一環節兩款處理器算是打了個平手。

GPU基准測試

GPU測試我們選取3DMark中的Time Spy和Fire Strike,分別測試一下兩款顯卡在DX11和DX12下的性能表現,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我們直接測試基于2K分辨率的Extreme項目,畢竟測試1080P只爲凸顯差距,實際落實到日常遊戲中,想必應該沒有人會裝一台只能1080P遊戲的主機了吧?

此外,由于這次測試的是平台整機性能,所以我們除了采集顯卡分用于直觀對比顯卡差距外,還將處理器和總分納入對比,看看各自硬件在這兩項測試中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

Fire strike Extreme測試中,可以看到單純論顯卡得分和處理器得分,AMD平台都要領先Intel,其中顯卡比分尤爲如此,差距來到了10%以上,即便是處理器分數,AMD 銳龍5 8400F也要比 Intel 酷睿i5-12400F多出將近一千五百分,基本上處于碾壓。

而總分方面,由于3DMark爲了貼合遊戲測試的主旨,對于總分的計算更偏向顯卡,顯卡得分的權重大約在0.85左右,而處理器僅占總分的0.15,所以AMD平台的總分在領先幅度上更加類似顯卡得分,但毫無疑問的是,在DX11環境下,這套AMD平台俨然要比Intel平台來的更猛一些。

同樣的,壓力更大的DX12環境下測試Time Spy Extreme,AMD和Intel+NVIDIA的差距依舊明顯,但因爲Time Spy整體壓力偏大的原因,兩套平台的差距比起Fire strike Extreme來說要小上一些,體現在總分上則是AMD領先約兩百分左右。

遊戲測試

當然,作爲一台主打入門遊戲的主機,實戰必不可少,而就如我上面所說,測試1080P分辨率可以同時考驗顯卡以及處理器的性能釋放,並且對比差距也將更加直觀,而主機整體性能都將歸結爲遊戲Benchmark的幀數。

遊戲測試將全程保持1080P分辨率,不開啓FSR3以及DLSS3,同時遊戲畫質設置爲預設最高檔進行。

可以看到,1080P分辨率對這個世代的遊戲硬件已然是構不成什麽威脅,在不開啓各家“高科技”的情況下,純靠光柵性能,選取的三款遊戲都能隨意暢玩,甚至對于《古墓麗影:暗影》這類“年紀”稍大一些的遊戲,跑滿120Hz刷新率的屏幕一點問題沒有。

而對比測試數據來看,AMD全家桶以微弱的幀數領先Intel+NVIDIA,有時候你不得不感慨三家競爭之激烈,需要不斷推出新品與友商對標,但在全面超越對手的基礎上還需要保持足夠的性價比,這便是AMD在遊戲玩家口中那句“AMD Yes”的精髓了。

網遊測試就更沒有壓力了,《DOTA2》以及《英雄聯盟》我們使用播放同一場錄像並使用GamePP工具進行全程記錄,采集平均幀數信息,這樣的測試方法比較可靠,畢竟網遊實戰突發負載極爲頻繁,使用同樣錄像和采集平均幀更能讓數據令人信服。

《Counter Strike2》我們使用Github上開源的基准測試插件進行,地圖采用Dust2,從T方出生點出發,圍繞全場一圈,能夠做到場景統一,同樣的,使用GamePP工具進行平均幀數記錄,可以看到,在《英雄聯盟》以及《Counter Strike2》測試中,兩套主機均能狂飙至300+FPS,只是AMD全家桶更勝一籌,而壓力更大的《DOTA2》也能跑到百幀,雖說高負載大壓力下成績對比幅度並不太明顯,但整體而言AMD平台卻是小勝Intel+NVIDIA一頭。

烤機測試

如果了解過這款AMD 銳龍5 8400F,你會知道基于8000G系列去掉核顯的産物功耗注定不會高,但我們仍舊選擇單烤測試一下這顆新處理器的功耗水准,于是我們開啓PBO超頻,將PBO限制設置爲由主板上限控制,核心以及SOC電流牆直接拉滿,這裏可以放心設置,最終上限由各自主板的電源承載能力不同而不同,選擇最爲激進的10X超頻響應,同時再往上提高0.2GHz頻率偏移,手動設置一個96℃的溫度牆,同時,我們也將全核心電壓偏移減少30毫伏,至此PBO設置完成。

超頻完之後即刻進行單烤FPU,在持續15分鍾烤機後,此時核心溫度84℃,全核心頻率穩定在4.9GHz左右,封裝功耗則維持在82W水平,要知道這顆處理器僅用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幾十元四熱管單風扇散熱器,能有如此溫度表現實屬好U不挑環境了。

EF點評:

當然,以上測試並不能完全覆蓋使用場景,但這套AMD全家桶主機確實是讓我們體驗到了性能與價格兩者的優勢,但也別忘了,作爲AM5平台第二代桌面處理器,可擴展性和平台壽命卻是目前英特爾平台給不了的,畢竟作爲13代、14代酷睿用戶的絕唱,700系列芯片組就將是最後一代支持LGA1700接口的平台,反觀AM5平台生命力才剛剛綻放,那麽如此一想,現在入手更新的AM5平台整機,倒也如炒股一般,升值空間巨大,適合長期持有。當然,溫馨小提示,整機市場水並不淺,購買AMD整機切記要在諸如京天華盛這樣的大店鋪購買,避免買到“i7級”主機贻笑大方。

回到今天我們測試的這台主機,從各項測試來看,4K價位段想要DIY一台同等水准的主機已經很難達到這樣的性能,目前AMD 銳龍5 8400F整機已經在京天華盛官方旗艦店上架開賣,SKU選擇範圍廣泛,以AMD 銳龍5 8400F領銜的各款配置已經整裝待發,覆蓋3K到5K價位段,性價比不俗!

0 阅读:18

新潮電子雜志

簡介:致力于將消費類電子産品融入時尚生活方式的創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