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黃土高原走來——記青年畫家、作家李建軍和他的軍旅歲月

采薇說事 2024-05-07 20:30:10

青年畫家、作家李建軍,甘肅靖遠人。靖遠,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縣城。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猶如華夏文明。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厲、鹑陰縣,爲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靖遠兩千一百多年的縣級行政建制曆史。他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成爲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素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之稱謂,被譽爲“隴上名邑”、“黃河明珠”。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在他懷中熠熠生輝。魚龍山四聖母的傳說千古流芳。張濟、張繡、郭斌、趙率教、吳瑛、路瑛等名人輩出,薪火相傳,壘起靖遠的人文高地。李俊賢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地方。也許是黃河文化影響了他,還是絲路文化帶給他的精神啓迪,李建軍義無反顧的走上了這條文學與繪畫之路。

李建軍爲人厚實,性情率真,是一個有著藝術氣息的孩子,從小他就酷愛文學和繪畫。采訪他時,他這樣說:“自從我生活在這裏,吃著五谷雜糧、喝著黃河水、看著紅花綠草、聽著山歌民謠、踩著山徑土路,一天天長大的。忍耐、儉樸、執著、倔強等甘肅人民慣有的本性,紮了根似的,一直伴隨著我,撐起我的理想和追求,我不想讓自己蹉跎人生,碌碌無爲。我選擇了文學和繪畫,這條路是刻苦探求之路,是苦苦追求缪斯之路。因爲這條路是一條寂寞的路,路兩邊有時盛開著鮮花,有時傳來一陣掌聲,偶爾也會有百鳥朝鳳的熱鬧。在我最痛苦最寂寞的時候,它撫慰過我的心靈。在我愛上文學和繪畫後,它又指引我認識了很多同行者,也點燃了我理想的明燈,越往前走越意識到文學和繪畫的高峰需要攀登和超越,需要不斷超越自我和搏擊人生,從而感受和領納生活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這些話道出了李建軍鍾情文學和繪畫的理由,也道出了他爲這條路托付終身的借口。

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父親是他的引路人、指明燈。說起父親,他無比自豪,那時候,父母親生了他們3個孩子,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排行老三,一家五口人,靠父親打短工,養活他們一家五口,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也其樂融融。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像一棵大樹,爲他們遮風擋雨,對他們呵護備至,讓他們在愛的和風雨中健康成長。他清楚的記得,那時候,父親心靈手巧,編制鳥籠、縫衣服、納鞋底,樣樣精通。每天下班回家,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父親幫母親納鞋底,他倆時而穿針引線,時而用牙去咬繩結,時而把針尖放頭發上蹭一蹭……看著父母親納鞋底的動作,就像是聽一首動聽的音樂。如今回老家,和鄉鄰們一聊起父親,人人都翹大拇指。在那幾十年恬靜、清澈、輕柔的歲月裏,傾注了父親所有的青春和心血。

也許是李建軍繼承了父親的藝術天賦,從小就對繪畫和文學情有獨鍾,由于家裏經濟條件不寬裕,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學習上大學,可他對畫畫一往情深,沒錢買紙,他就用樹枝在地上畫。從拿起畫筆那天起,便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悟性。在他看來,繪畫是沒有汙染的“綠色風景”,是藝術殿堂上的一片綠草地,他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自己喜歡的風景,來表達心中的意願,抒發內心的情感,是一件多麽快樂的事情。

李建軍在靖遠這塊他深深眷戀的土地上漸漸長大了,小學和高中是學校出了名的“小畫家”和“小作家”。學校有個美術組,他系統學習了素描和色彩,業余時間,還臨習了大量的線描和芥子園畫譜等。那時候,他多次參加學校和縣裏的書法展、畫展,獲得一、二、三等獎。記得高中那年,他參加全省中小學師生書畫大獎賽,創作的黃土高坡特點的山水畫《大荒流》作品,獲得中學生組一等獎,縣裏廣播電台整整宣傳播放了一周。高中三年,他還是學校文學社的社長,學校《烏蘭草》雜志的主編。他寫的作文屢屢刊登在縣報上。

命運總是那麽捉弄人,那年高考落榜,李建軍帶著對綠色軍營的向往,入伍到北京衛戍區某部成爲一名衛戍首都的警衛戰士。這是一支英雄的部隊,曾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英雄們的事迹深深感染了他。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藝術反映火熱的軍營生活。他渴望學習畫畫的理想得到了部隊領導的支持。在新兵連裏,他抓緊一切業余時間學畫、練畫。他給戰友們畫了大量的速寫,團裏的板報、廚窗,連隊的俱樂部到處都有他爲戰士畫的肖像畫。他創作的《黃土地》《七月雪》等作品,分別被《戰友報》刊登,一時間成了有名的“兵畫家”。

然而,這時師政治部需要一名報道員。也許是當初那幾篇被學校文學社推薦登上縣報的作文,被領導一眼相中,一紙調令,他來到了報道組,面對著機關清一色杠星的官兒,他誠惶誠恐:“自己能把這個飯碗捧好嗎?”可事實證明:他行。他的第一篇新聞稿《探家歸來:思想工作是良機》在解放軍報“綠色焦點”欄目刊登,並獲了大獎。進報道組剛1個月,他就上稿六、七篇。他描寫迎外戰士生活的《燕山腳下顯英姿》被《解放軍報》《中國體育報》和《體壇風雲》雜志大篇幅刊用。另一篇8000余字的通訊《一支迎外表演部隊》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後,許多聽衆動情地流下了眼淚,並獲北京市好新聞二等獎。他采寫的新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員的長篇通訊《飛越天安門》,同時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老年報》《北京紀事》等多家報刊雜志刊用。他采寫的《軍人的雙休日》、《軍營健美熱》等新聞稿獲解放軍報征文三等獎。

李建軍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樸實的人格品德,使上級受到青睐。他又被調到北京衛戍區《北京軍事志》領導小組辦公室,擔負《北京軍事志》的撰寫任務。修志非同小可,關系千秋萬代。作爲唯一的戰士編委,李建軍對北京的軍事曆史知之甚少,要完成任務並非易事。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堅信勤能補拙。于是,他實地采訪,查找資料,學習曆史,拜師學藝,成爲他生活的重要內容。這期間,他以《中國地方志》、《中國軍事志》和《北京地方志》雜志做自己無言的老師,認真學習各期理論文章,提高自己理論水平,並借鑒和學習其他省市志書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不斷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他還積極撰寫方志理論文章。他撰寫的《淺談軍事志的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昌平軍事志特色探微》兩篇文章,入選第一屆全軍軍事志學術研討會。他撰寫的《論軍事年鑒的編纂》入選了全國年鑒學術論文研討會。之後,這篇論文被多家中央、省級刊物轉載。他撰寫的《利用軍事志資源、服務首都三個文明建設》刊登于《中國軍事志》雜志第2期,《論軍事志人物志的編纂》、《論軍事志編纂四種意識》、《宣傳地方志條例服務首都三個文明建設》刊登于《北京地方志》第1、第2、第4期。《論志書資料搜集與應用》得到了史志界權威人士浙江大學倉修良教授、安徽大學林衍徑兩位教授的肯定。180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110余萬字的大型類書——《北京軍事志》,終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它的出版,不僅填補了北京軍事曆史的空白,而且爲北京市民了解京城軍事曆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在這本書裏,李建軍一人完成了近60多萬字的編撰任務。之後,他還分別創作了長篇紀實文學《古都北京警衛風雲》《中央警備團警衛紀實》《皇城背後看北京》《青草的記憶》等書籍。其中《中央警備團警衛紀實》《皇城背後看北京》兩部書籍全國暢銷發行。

在這裏,除了圓滿完成新聞報道工作外,他依然在課余時間抓緊畫畫。師機關優越的條件和環境,給他提供了更爲廣闊的藝術空間,這使他如魚得水。他懷揣速寫本,長期下基層和戰士們摸爬滾打在一塊。他對軍營的熱愛給了他無盡的靈感,火熱的軍營生活成爲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用心靈描繪著這幅軍營藍圖。

更讓他幸運的是,師機關有一位著名畫家窦鴻,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全軍高級技術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窦鴻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觸及部隊生活深層內核和官兵情感世界,熱情讴歌當代軍人犧牲奉獻之美和樸素生活之美,在中國軍事美術長廊中獨樹一幟。

李建軍拜窦鴻爲師,進行系統學習。在老師精心在指導下,他的繪畫作品在創作上注重表現軍人的特有氣質,在畫面架構布局上,注重捕捉戰士傳神的瞬間,人物畫造型准確,構圖飽滿,筆墨大膽,氣韻生動,畫面整體感強。在他的筆下軍人形象鮮活而生動。作品《點評》畫了一組打靶歸來的女戰士,在交流切磋打靶的體會。女兵一身戎裝,潇灑英武,人物前後用淡墨貫穿交叉,處理的恰到好處,雖然筆墨還不夠成熟,但整個作品還是給人清新而明快的感覺。之後創作的作品《新兵登島》、《哨所》、《詠梅》等相繼在軍地畫展上展出,在報紙上發表。作品《初荷》在全國“紀念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發表的10周年書畫大展中獲二等獎;油畫《草地》在“全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畫展中榮獲三等獎。爲此,他的名字和作品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爲此,李建軍本人也被破格提了幹,榮立了2次二等功,6次榮立三等功;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吸收爲會員。並被北京衛戍區授予“優秀共産黨員”稱號,被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授予“全國方志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被全軍軍事志指導小組授予“全軍修志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方志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2011年李建軍從部隊轉業了,如今已經十多年了,他依然沒有停留過探尋繪畫藝術創作的腳步,目前他課余時間,紮更通州宋莊,在這個全國乃至世界上極具影響力和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家搖籃裏,孜孜不倦的探索。雖然是一名退伍軍人,但他用畫筆承擔起使命擔當,記錄曆史瞬間,描繪新時代氣象;他也是藝術家,用線條和色彩講述中國故事。在這裏,他創辦了飛天美術館,他本人也成爲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院一名畫家。他的山水畫逐漸被社會認可,並得到廣泛的鼓勵與贊賞。他的畫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展並獲獎,部分作品被社會各界人士珍藏。但他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開始,只有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才能攀上藝術的高峰。願這位青年藝術家在文學與繪畫道路上奮力向前、勇于探索、不斷進取,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文/墨江

(墨江,作家、詩人,媒體文化藝術專欄撰稿人、藝評人、策展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