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發生時,聞名天下的楊家將爲何毫無蹤影?原因是啥

自由仙 2024-03-18 11:09:03

在靖康元年,金國再度南侵,宋欽宗無奈之下只得割地賠款,勉強將金軍“哄走”。靖康二年,金人信誓旦旦的承諾被背棄,再度南下,直逼北宋的都城東京(今北京)。他們一舉攻陷東京,俘虜了當時的皇帝徽宗和欽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員、後宮嫔妃、文武百官等,總計三千余人!這場“靖康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覆滅!

這一慘劇讓一個國家失去了前後兩任皇帝,以及衆多的皇室宗親、後宮嫔妃、文武百官,這樣的屈辱罕見聞,前所未有。因此,嶽飛念念不忘要爲這場“靖康之恥”報仇雪恨。有人或許會疑惑,爲何當時備受尊敬的楊家將在這場災難中毫無蹤影呢?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特別是《楊家將傳》等演義小說,我們對于“楊家將”的了解主要源自于這些文字。在這些傳奇故事中,楊家被描繪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傑,跨越了五個世代的光輝曆程。第一代的英雄是號稱“萬人敵”的楊業,接著是他八個兒子,其中七個是血脈相連的兄弟。

第三代則以楊宗保和穆桂英等人爲代表,繼承了楊家的豪氣和義薄雲天的精神。第四代和第五代則是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後人,比如楊金花等等。根據這些傳說,就連在“靖康之變”這樣的動蕩時期,楊家的後人也仍然存在,並繼續爲正義而戰。這些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激發著人們對英雄氣概和家族傳承的向往。

需要強調的是,演義小說等文學作品都是虛構的,其中的人物和情節並不完全符合曆史事實。在真實的曆史中,楊家將只傳承了三代。第一代是楊業,第二代是以楊延昭爲代表的楊業的六個兒子,第三代則是以楊文廣爲代表的楊延昭的四個兒子。

因此,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實際上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並不存在于真實的曆史中。故事中的“穆桂英挂帥”、“佘太君點兵”、“十二寡婦破陣”等情節也都是虛構的。

總的來說,盡管一些文學作品如演義小說取材于曆史,但它們與真實曆史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我們不應將其視爲正史,更不應將其中的人物和情節等同于真實曆史。

楊業,本名楊崇貴,其父是後漢朝的麟州刺史楊信。楊信投奔後漢朝後,派遣楊崇貴前往太原拜見當時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劉崇對楊崇貴十分器重,將其收爲養子,並改名爲劉繼業。從此,楊業開始了在北漢長達三十余年的征戰生涯。

在北漢期間,楊業一直爲北漢邊境保衛,並與遼國作戰。由于其卓越的戰功,楊業逐漸升遷至建雄軍節度使,被國人尊稱爲“楊無敵”!北漢滅亡後,北漢主降宋,但楊業仍然堅持抵抗,直到宋太宗派北漢主劉繼元親自招降,楊業才哭著卸下甲胄歸降。

自古以來,宋太宗對楊業的英名早已仰慕,因此一旦他歸順,立刻被封爲左領軍大將軍。楊業在北宋邊境巡邏,多次擊潰遼國軍隊,以至遼軍見到他的旌旗都望風而逃。雍熙三年,宋軍分三路征討遼國,楊業所率部隊所向披靡,連連攻克遼國四州。

但是,因爲中路失利,宋太宗下令遷移楊業所奪四州的百姓,這一決定引發了一連串的紛爭。主將潘美和護軍王冼等人不滿楊業的權威,逼迫他出戰。在與遼軍激戰數日後,楊業的長子楊延玉戰死,楊業本人也被俘。即便被俘,楊業也甯死不降,絕食三日而亡。

楊業的一生奇迹不斷,與演義小說中的描寫頗爲相似。小說中將導致他身亡的幕後黑手描繪成了虛構人物潘仁美,實際上卻是王冼。這或許是爲了增加故事情節的戲劇性。總的來說,楊家第一代與小說中的描述較爲相符,但楊業之後的情節則有所不同。

楊業與生俱來的膽識與智慧讓他成爲了一代豪傑,他共生七子,其中次子楊延昭承襲了他的衣缽,成爲了楊家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楊延昭就是文學作品中所傳頌的“楊六郎”。雖然他並非楊業的第六子,而是他的次子,但他的威名卻如雷霆萬鈞,遼國對他聞風喪膽,仿佛北鬥七星中的第六顆星,專門降服遼國。因此,人們紛紛稱他爲“楊六郎”,以表敬意。

楊延昭是楊家七子中最像楊業的,楊業多次贊揚他“此兒類我”。楊業絕食而亡後,楊延昭接替父親鎮守邊關二十余年,立下無數戰功,遼人對他敬畏異常。

楊延昭生有四子,其中三子楊文廣是楊家第三代的領軍人物。他在防禦西夏的戰役中立下了戰功,受到皇帝的嘉獎,被任命爲步軍都虞侯。他想效仿祖輩對抗遼國,向朝廷獻上了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他未等到朝廷的回複就因病逝世,可謂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楊文廣之後,楊家逐漸淡出了曆史舞台。楊文廣逝世于公元1074年,距離“靖康之變”發生還有53年。因此,“楊家將”在“靖康之變”中無動于衷的原因是因爲當時的“天波府楊家”已經不複存在了。

楊家三代鐵骨铮铮,忠心報國,爲北宋立下赫赫戰功,共同譜寫了“楊家將”的傳奇。遺憾的是,楊家將只傳了三代,楊文廣之後楊家後繼無人,逐漸消失在了曆史舞台。這也是《楊家將傳》等演義小說要“續寫”楊家將的原因。因爲真實的楊家將只傳了三代,情節不夠“刺激”,無法産生跌宕起伏的戲劇效果。

雖然小說等文學作品虛構了“楊家將”的故事,但這在情理之中。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在研究曆史時,不能以小說爲依據,而是應當參照正史。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