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劉晨:強化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穩增長

銀行家雜志 2024-04-08 15:59:19

2023年,面對多重挑戰交織疊加,我國實現GDP增長5.2%,高于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夯實了2024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礎。2024年3月5日,李強總理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爲5%左右。這一增速水平充分考慮到了當前經濟形勢、長期發展目標以及對改善的預期,具有合理性;考慮到上年基數較高,如果順利實現也頗具含金量。《報告》同時指出,“實現今年預期目標並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發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齊心協力”。《報告》進一步明確了2024年財政、貨幣政策的整體基調,強調“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爲實現全年經濟目標指引了方向。2024年,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有望協同發力,共同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23年財政和貨幣政策積極發力,

奠定了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2023年,我國實現GDP增長5.2%,爲2024年經濟繼續回升向好打下了良好基礎。這是我國處于國際發展環境複雜多變和國內發展階段轉變的一年。從外部環境看,地緣政治格局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主要經濟體延續加息進程,全球流動性收緊、利率中樞維持高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從國內發展看,需求不足問題較爲突出,外需偏弱,房地産市場持續調整,一些行業企業生産經營面臨諸多困難,部分領域風險隱患突出。但是,面對挑戰,財政和金融政策發揮重要作用,不斷加強協同,合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特別是2023年三季度以來,宏觀經濟政策作出重大調整,逆周期調節力度顯著加大,進一步降息降准,專項債發行進度加快,一攬子化債方案逐步落地,中央財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各類政策“組合拳”協同發力,助力經濟順利實現增長目標。

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促進經濟回升向好

一是財政收入呈現恢複性增長,財政收支平穩運行。受經濟恢複向好以及上年低基數效應影響,財政收入呈現恢複性增長。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4%,31個省(區、市)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財政支出持續加碼,對重點領域保障有力。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5.4%,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科技等領域支出分別同比增長8.9%、4.5%和7.9%。二是財政政策“組合拳”發力顯效,夯實經濟平穩恢複基礎。2023年,我國延續、優化、完善了一大批減稅降費政策,聚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促增收擴消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穩外貿穩外資等。同時,適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帶動擴大有效投資。2023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萬億元,較上年提升1500億元,助力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2%。三是持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助力地方政府纾困解難。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規模達到10.29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時,爲支持地方災後恢複重建,第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

貨幣政策精准有力,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一是貨幣、社會融資規模較快增長,信貸投向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兩次降息、兩度降准,綜合采用多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保持社會融資總量合理充裕,企業融資成本降至低位。2023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累計35.59萬億元,同比多增3.41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1.18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62.4%。在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貨幣政策工具①的帶動下,重點領域信貸增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綠色、工業和涉農貸款余額增速分別爲23.5%、36.5%、28%和14.1%(見圖1),顯著高于全部貸款增速(10.6%)。特別是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速已連續三年保持在20%以上。二是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流動性投放。2023年以來,爲激發企業融資需求、加大穩經濟力度,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方式投放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平穩運行。截至2023年末,7天逆回購和1年期MLF利率由年初的2%和2.75%分別降至1.8%和2.5%,帶動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由年初的3.65%、4.3%降至3.45%、4.2%。三是穩定市場預期,保持金融市場整體韌性與活力。人民幣彙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截至2023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彙率較年初下跌2.02%,相較2022年全年9%的年度跌幅明顯收窄。債券市場有序渡過年初“贖回潮”,國債收益率震蕩下行,助推全年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增長14.8%。股票發行注冊制全面實行,新能源、科技、醫藥、“中特估”等明星板塊受到市場廣泛關注。2023年,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爲6.8%,創2016年以來新高。

圖1 重點領域貸款余額增速

數據來源:Wind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加強協調聯動,政策合力不斷釋放

一是適時操作對沖熨平財政收支引起的流動性波動。202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加強日常流動性管理,做好對財政收支變化的跟蹤預判,靈活運用公開市場逆回購等工具進行對沖,在有效配合財政政策實施的同時,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二是支持政府債發行強化與財政政策協同配合。中國人民銀行前瞻性地通過降准、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渠道加大流動性投放,爲政府債供給做好流動性安排。同時,在貨幣政策中廣泛使用國債、地方債作爲質押品,配合財政部積極開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提升政府債券二級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強投資吸引力(見圖2)。三是通過優化信貸供給,爲重點領域、環節提供資金支持。202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重啓抵押補充貸款(PSL)3500億元,主要用于爲“三大工程”②建設提供支持。

圖2 近年來我國國債、地方政府債余額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情況

數據來源:Wind

助力實現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

需要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

《報告》將2024年增長目標設置在5%左右,既可在短期內滿足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等需求,也可達成中長期經濟總量翻番目標的要求,具有經濟基本面的拐點意義。若能順利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對于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將有重大意義,預示著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啓動。此外,這一增長目標雖然與上年相同,但由于基數擡升,其實現難度和含金量要比上年更高,因此需要財政、貨幣政策持續發力。與此同時,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將面臨更具挑戰的宏觀環境,宏觀杠杆率上升、地方債務風險仍待化解、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貨幣政策效能傳導受阻等難點、堵點仍然存在,將對財政和貨幣政策提出更高要求。助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需要客觀認識到財政、貨幣政策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投資效率不高導致財政政策效能有所減弱

當前,新舊動能轉換面臨陣痛期,總需求不足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相互交織,投資效率逐漸降低,投資對經濟的拉動顯得力不從心。2014—2023年,投資平均拉動GDP2.2個百分點,明顯弱于2004—2013年的5.5%(見圖3)。2009—2019年,增量資本産出率(ICOR)③平均水平爲4.9,2022年該指標進一步上升到8.1,這意味著新增加一單位GDP所需要的投資量相比2009年前增加了超過70%。

圖3 近年來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有所減弱

數據來源:Wind

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制約貨幣政策效果

近年來信貸增速較快,但資金環境寬松與融資需求疲弱持續並存,經濟主體預防性儲蓄及資金管理需求持續上升。從金融部門來看,金融同業負債規模保持上升態勢。2024年1—2月,全市場質押式回購月均成交額爲136萬億元,仍處于曆史高位;2023年以來同業拆借月均成交額也基本維持在11萬億元以上的較高水平。從非金融企業部門來看,企業借入低息貸款多用于投資、償債和存款等非經營性領域。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不包含金融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産規模爲1.86萬億元,比2022年增加了1044億元;截至2023年末,工業企業負債增速和中長期貸款增速分別爲5.9%和28%,較上年同期分別縮小2.7和擴大1.5個百分點,背離趨勢依然明顯。企業部門定期存款占非金融企業存款的比重由2022年末的65.1%升至2024年1月的67.7%。從居民部門來看,居民“存多貸少”特征突出。定期存款占住戶存款的比重由2022年末的68%升至2024年1月的71.5%,2023年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約2000億元。

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仍需強化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如不能充分考慮彼此的決策性時滯和效果時滯,可能會大大降低政策的實施效果,難以産生“1+1>2”的效果。整體來看,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需要各方面政策加倍努力,實現“奮力一跳”。單獨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調控空間相對有限,需要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貨幣政策在總量政策的基礎上,繼續發揮結構性相關政策工具的作用,助力實現穩增長。財政政策在發揮結構性功能性作用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債務不斷堆積帶來的隱患和風險。

《報告》進一步明確了2024年

財政、貨幣政策的整體基調

《報告》強調“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爲實現全年經濟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報告》中關于財政政策的表述基本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思路和提法,要兼顧力度和效率、發展需要和財政可持續性、短期穩增長和長期財稅體制改革等多重目標。

一是廣義財政擴張明顯,體現財政政策“適度加力”。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總體處于恢複期,但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盡管2024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與2023年目標持平,但綜合財政的效應來看,廣義財政赤字率爲7.2%左右,較上年6.7%的預算水平提升0.5個百分點,充分體現出財政加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思路。2024年,財政赤字(4.06萬億元)、專項債(3.9萬億元)與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元)合計8.96萬億元,2023年,財政赤字(3.88萬億元)、專項 債(3.8萬億元)與特別國債(1萬億元)合計8.68萬億元。考慮到2023年四季度發行的用于減災防災建設的1萬億元特別國債將主要在2024年使用,以及5000億元PSL資金將用于“三大工程”建設,2024年的財政實際支出力度將明顯增強。此外,《報告》還提出“研究儲備政策要增強前瞻性、豐富工具箱,並留出冗余度,確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時推出、有效發揮作用”。

二是財政發力主要體現在中央政府加杠杆。2024年政府新增債務8.9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增量占比爲51.6%(2023年爲52.1%),該占比已連續兩年下降,爲2017年以來的最低值。這主要是考慮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進一步加杠杆的空間有限。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12個債務負擔較重的重點省份④,除供水、供暖、供電等基本民生工程外,省部級或市一級2024年不得出現政府投資新開工項目,體現了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政策意圖。但在當前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的背景下,企業和居民部門加杠杆、擴需求的意願和能力均存在不足,需要通過政府部門加杠杆來推動內需回升。2023年,中國政府債務余額約67萬億元左右,占2023年GDP比重約53%,處于國際中低水平;其中,中央政府整體負債率(債務/GDP)爲21%左右,處于國際較低水平。因此,采取中央政府適當加杠杆的方式來拉動經濟增長是較好的政策選擇。

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精准有效

一是在總量上保持合理增長,在結構上更加注重提升貨幣政策效能。在經濟回升向好、預期回暖等因素帶動下,經濟內生動力有望持續修複,金融數據有望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其一,融資總量將穩步增長。《報告》提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超長期國債發行以及地方債發行提速需要相應配套資金支持,而資金投放力度也將綜合考慮實體經濟需求及物價水平變化等因素,有效滿足預期目標要求。其二,對重點領域及薄弱環節資金支持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報告》提出,“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隨著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戰略持續推進,“五篇大文章”等領域仍是政策支持重點和金融機構重要發力方向,信貸增速有望維持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其三,信貸投放節奏將更加平穩。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指出⑤,引導金融機構適當平滑大小月信貸波動,保持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報告》提出,“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澱空轉”。後續信貸投放節奏將更趨平滑,更加注重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流動性將保持合理充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其一,社會融資成本或將小幅下行。《報告》提出,“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當前CPI、PPI增速仍處于較低水平,物價對貨幣政策的掣肘作用較小。在靈活適度、精准有效的貨幣政策推動下,企業融資成本仍將保持曆史低位,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等均有下探可能。其二,銀行存款利率或將繼續下調。近年來由于貸款利率快速下行、存款利率保持剛性,銀行業淨息差已跌至曆史最低點。近期金融調控部門不斷推動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整頓高息攬儲行爲,預計後續仍將有銀行陸續下調存款利率。此外,也要避免存款定期化、長期化趨勢,在存款利率調降的同時切實降低銀行付息成本。

三是人民幣彙率企穩回升的基礎將更爲牢固。《報告》提出,“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24年,我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回升向好,外彙市場參與主體更趨成熟,使用彙率避險工具、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的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2月,我國所有貨物貿易跨境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占比近30%。此外,《報告》中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預示著我國引資環境將不斷優化,吸引和利用外資將呈現“量增質提”態勢。伴隨支撐人民幣彙率回升的積極因素不斷積累,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將更加充足,人民幣彙率將在合理區間內基本穩定。

強化財政、貨幣等政策協同

《報告》提出,“圍繞發展大局,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爲宏觀調控體系框架的兩大工具,對宏觀經濟運行,特別是對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發揮著重要調節作用。同時,財政、貨幣政策與就業、産業、投資等政策協同配合形成的集成效應,能夠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的精准性、有效性,助力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下一步要把握好政策的時機、著力點與協同效應

一是加快推動財政政策落地,提高資金使用質效。推動各項財政政策盡快落地見效,發揮好財政托舉經濟的作用。提前規劃各類政府債券的發行計劃,及時發布相關政策文件或指導意見,明確專項債、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用途等,提前做好政策宣傳。完善項目前置性檢驗和後評價管理體系,提高資金使用質效。

二是維持資金總量合理增長,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綜合運用降准、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投放流動性,切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爲金融機構資金投放提供有效支撐。多方聯動共同評估和發布行業資金需求規模和項目信息,更好地爲金融機構提供指引。相關部委可建立協調機制,綜合評估行業發展特點及前景,估算所需資金規模,確保重點行業貸款增速明顯高于貸款平均增速。同時,協調搭建産融信息對接平台,定期向金融機構發布産業政策和行業動態,及時推薦優質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幫助金融機構降低行業風險。

三是強化政策協調與統籌,有效引導預期。《報告》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這是十分重要的。在政策出台過程中要強化統籌、充分調研,建立政策溝通機制,避免政策實施過程對市場預期産生沖擊。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保持嚴肅性、穩定性,避免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的現象。增強對宏觀經濟的預警、監測,提高反應的敏捷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① 三項工具分別爲: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和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

② 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③ 指單位GDP增量需要增加的投資額,其數值越大說明經濟效率越低。

④ 2023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天津、內蒙古、遼甯、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甯夏12個重點省份的各級政府原則上不得在特定領域新建政府投資項目,涉及領域包括交通、社會事業、市政、産業園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等。

⑤《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2024年2月8日。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研究院,其中宗良系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世界金融論壇高級研究員

0 阅读:11

銀行家雜志

簡介:金融智慧 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