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馬拉松,株洲贏了啥

張書樂 2024-05-04 20:09:45

一場馬拉松,絕不止奔跑那麽簡單。

背後,是一座座城市間軟硬實力的比拼。

5月4日,株洲馬拉松跑起來了。

這一屆馬拉松,湖南株洲贏了嗎?

或許衡量一個賽事,有三個層次:敗了、贏了、贏麻了。

對于株洲來說,又是哪一個層次?

數字裏有密碼:15000、3000、12和1。

01 N個15000人奪冠

1.5萬人在早7點開跑,對于株洲意味著什麽?

按照官方報道的說法,海內外1.5名跑者參賽,覆蓋全國所有省份的188個城市,並吸引了來自英國、波蘭、加拿大等8個國家(地區)的選手報名。

作爲株洲舉辦的首個全馬賽事,看上去跑者並不算太多,但對于株洲來說,就是一場挑戰。

或者說,一場全城總動員,從交通、旅遊、賽事安排乃至各種安全防護上,都需要過精過細乃至用力過猛、防患于未然。

有多少人完賽,目前沒看到最終數據,但可以肯定,1.5萬跑者都跑贏了。

敢于奔跑在賽道上,本身就需要勇氣,不需要梁靜茹賦予。

但更多的人也贏了,敢于讓1.5萬人同時起跑,對于城區人口也就剛剛百萬的株洲來說,更需要勇氣。

背後,有多少個1.5萬人在默默付出,通宵不眠,只爲一個上午的奔跑,根本無法計算。

平穩地讓比賽開啓並完結,所有跑者都開心奔跑,就是贏了。

天公也作美,基本上只是細雨紛紛,或許也是一種天道酬勤。

這樣就足夠了嗎?

遠遠不夠,株洲這次馬拉松,只是城市品牌出圈邁出的又一大步,而已。

02 N個3000人的勇氣

賽前,很多人都在質疑,如此紛繁衆多的馬拉松賽事之下,株洲爲何拾人牙慧?

書樂想說,亮肌肉,只是株洲辦賽的起手式。

官方報道中有個有意思的描述:其中,80後是此次“株馬”跑者的主力軍,占參賽總人數的34%;産業工人參賽人數最多,超過3000人。

80後跑者,只是開胃菜,3000名産業工人才是關鍵詞。

株洲是一座什麽城?

作爲“火車拉來的城市”,株洲因工業而立,因工業而興,是昔日的老工業城市,也是今日的制造名城。

這裏最多的就是産業工人。

株洲人很喜歡提一句話:株洲的土特産是大國重器。

書樂覺得還可以加一句:株洲的土特産還有大國工匠。

這座城産業工人彙聚,作爲一個廠礦子弟,書樂從小耳濡目染就是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昔日的老工業城市,多少在大江大河中成爲過去。

株洲憑什麽闖過險灘激流,變身制造名城,不正是建市70余年來,一代又一代産業工人用創造340多項新中國工業史上第一的工匠精神,來劈波斬棘,最終挺立潮頭嘛!

這一次馬拉松,爲何能穩贏,也就在于此!

用工匠精神辦個賽事,出不出彩不好說,絕不出錯則是株洲人工匠基因下的使命必達。

3000名産業工人參賽,有多少株洲人,沒看到統計,但背後所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底色和魅力,則毋庸置疑。

一場比賽背後,讓株洲這個硬核的鋼鐵直男,在速度與激情中,诠釋著百煉鋼作繞指柔的工業浪漫。

一座城,能跑出咱們工人有力量,本身在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這個時間點上,就贏了。

這就是株洲的肌肉,也成就了一場不一樣的馬拉松。

說到此,感謝下主辦者,采納了書樂的小飛機陪跑和大國重器賽道建議哦。

03 N個12歲的前途

這場比賽中,最出圈的跑者是誰?

有扮演濟公的,有唐僧師徒,也有西裝男奔波兒灞,這些書樂在此前的文章裏都有預測,果不其然,都來了。

還有一個推著輪椅在賽道上飛馳人生的退伍軍人,當他對著鏡頭敬禮之時,書樂的眼睛有點要下雨的感覺。

他的背後,有什麽故事,我不知道,但真的很想知道。

此外,來自特步的協助視障跑團也分外吸睛,這些來自特跑族的跑者一路陪伴,一方面保護選手一方面提醒其他跑者避讓,甘做綠葉。

可以說正是國産品牌和地方各單位包括志願者對馬拉松賽事和各類跑者的關注,才實現了今天馬拉松全民參與的盛況。

但真正讓書樂感覺印象深刻的則是歡樂跑上諸多小孩哥、小孩姐們,他們在風雨中堅持完賽。

最終歡樂跑冠軍是來自株洲醴陵的12歲男孩郭宸賢,無處不在述說著這個城市的年輕,這座城裏青少年的勇氣與力量。

這或許是比更多文字描述更爲有力的株洲軟實力縮影。

著名體育評論員韓喬生在賽後點評時就說:株洲是座年輕有活力的城市。

愚以爲,梁啓超那段“潛龍騰淵,鱗爪飛揚……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用在此處,實至名歸。

04 N個第1次的羁絆

馬拉松在株洲,是第一次。

這兩年,在株洲有過很多第一次,盡管沒有株洲曆史上“340多項新中國工業史上第一”那麽奪目,卻是株洲敢于求新求變的少年志。

廠BA、北鬥峰會、軌博會和這次的馬拉松,和過去的展會不同,更注重開門辦展,讓全體市民都成爲策展人、展中人和觀展人。

如此之多的第一次,一步步地打造,正在賦予株洲人新的氣質:與這座城更深的羁絆。

這種氣質賦予,同樣也源于株洲這座工業城市自身的氣質。

在此次馬拉松賽事花絮新聞中,就有一則株洲廠礦子弟坐著高鐵回故鄉參賽。

這就是羁絆,只是過去是一代又一代産業工人和廠礦子弟和工廠之間的情懷。

而隨著一次又一次第一次,甭管成功或失敗,都在讓這種情懷逐步從株洲的一個個廠礦,擴展到這個城和城裏人之間的羁絆。

羁絆越深,情感越沉,越不會離去,更會用心去爲這個城用力。

這樣的活動,也在讓新來株洲的人,更快地融入這座城,留下來、紮下根。

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這座移民城市,昔日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留下産業工人、孵化大國工匠、成就千億産業集群。

畢竟,這座城裏的許多人,原籍都不是株洲……

爲什麽要花錢辦馬拉松?

跳過文旅消費的通常意義外,對于這座城而言,或許更大的價值恰恰在于此。

只不過,小小的工會活動變成了大型城市團建,花的多嗎?

不對,正相反,株洲贏麻了。

外地人參與或看到株洲團建,或許會被這個城的獨特魅力吸引,這叫高附加值,有就贏上加贏。

作爲株洲人,我很期待下一次團建。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産業評論人

0 阅读:14

張書樂

簡介:長期堅持在IT和遊戲領域呓語的非權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