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辛普森離世談冤枉對人心理的影響

九江網 2024-04-13 20:33:50

你被家人,配偶、領導、朋友冤枉過嗎?

你被冤枉時的心態是什麽樣的?

我們往往在關注法院的判決否公正?是不是會産生冤案。

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每個人都是自己,及自己圈子裏的“法官”。

每個人的判斷,都同樣存在著是公正?還是冤枉家人,同事,學生等他人的問題。

最可怕的是,有人還固執的認爲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爲了維護自以爲是的真相,不惜采用網暴的方式。

《讓子彈飛》的電影裏有這樣令人震驚的一幕:胡萬誣陷老六吃了兩碗涼粉,卻只給了一碗的錢。老六爭論不過,最後竟然挖開自己的肚子,掏出剛剛吃下的一碗涼粉,以此自證清白。

這種誇張的段子,其實在現實中,並不鮮見。

上世紀90年代,以殺妻案而知名,被稱爲“世紀審判”的主角,美國前橄榄球明星辛普森,近日被曝死于癌症,終年76歲。

該案中有很多疑點,都指向辛普森是凶手,但由于警方的幾個重大失誤,導致有力證據的失效,經陪審團裁定無罪,從而無罪獲釋。而執法者福爾曼警官,卻因僞證罪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獄外監管。

從而,讓本案也成爲美國曆史上疑罪從無的最大案件。

也成爲在國內爭議最大的案件。甚至引發公衆對美國司法體系公正性的爭議,有人因此攻擊“疑罪從無”制度的正當性。

是“甯可漏網一千,不可冤枉一人”?

還是“甯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是一種法治文明的思考。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發現制造冤案的思維模式,一旦泛濫,每個人都會是受害者。

而從張高平叔侄強奸殺人案,遷山縣馬樹山案…..我們發現要防止冤案的發生,要相信完善的法律體系的力量,而不僅是某一級執法部門的裁定。

美國“辛普森殺妻案”,還曾出現過象聶樹斌案中,王書金主動出來認罪的一幕。

2012年,美國調查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再次轟動全美。

50歲的連環殺手格倫•羅傑斯,竟然承認是他謀殺了辛普森前妻及友人。

他的兄弟克雷證明:他曾經親口跟他說過,這個凶案是他做的,他當時要去偷一對耳環。

詭異的是:羅傑斯在被捕後,曾經畫出的那把匕首的圖樣,與法醫勘測結果相符。而這一點,卻是從未曾向媒體公開的案件細節。所以,他的話也並非完全沒有依據。

這個新的證人和證據,或許將讓人意識到:當年的審判,堅持了程序正義其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冤枉人這件事,大,可以關乎到法律的公平;小,可以關乎到個人的心理健康。

如果,我們不能形成不冤枉人的思維模式,和法律程序。則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深受其害。

長期的冤枉行爲會加重個體心理負擔,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狂躁、憤怒等心理疾病的發生。

被人冤枉,首先會讓人感到憤怒,當你發現你憤怒的對象比你強大,如是你父母,老師,領導,或是你強勢的配偶,你則會感覺到委屈,甚至會感到沮喪和絕望,以至産生退縮心理。有些人則會把這種憤怒,發泄到社會上,制造自殺、無差別殺人,或傷害人的極端行爲。

老師除了上課以外,有時也會充當“法官”的角色。當兩個學生發生矛盾,或一個學生看起來違反了學校規則,他是否能洞察到事情的真正的真相?作出公正的“裁決”?

遺憾的是,我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竟然是老師的“冤枉”造成的。由于孩子的心理本來就不成熟,即便別人不冤枉他,他們也會有“假裝觀衆”的心理,更難以妥善處理真正的“被冤枉”,而他們又極度重視老師對他們的評價。所以,一旦被冤枉,則會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往往又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表達權,無論說什麽話都不被老師、家長重視,有百口也難辨,只得獨自憂傷。長時間處于心情低落的狀態,可能就會造成抑郁。

有些夫妻則會因爲配偶無端懷疑其出軌,遭受種種冤枉,甚至造成離婚的結局,讓孩子心理受傷……

當然,我們都期待被冤枉的人,能夠有能力,有勇氣去澄清事實。但人的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每個人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不能依賴他們自己的努力。而是應該在制度上,在文化上,去營造一個人不被冤枉的社會環境。

辛普森案,看起來放過了一個可能的罪犯,但也是維護了“疑罪從無”的原則,和法律的程序正義。而後者維護的“公平”無疑是更加重要的,它能讓人盡可能的不受冤枉。

隨著現在科技手段的進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應用,一個人要想逃脫處罰,已經變得極其困難。也就是說,現在的主要矛盾,不是逃脫處罰與懲治犯罪之間的矛盾,而可能是逐漸變成了准確懲治犯罪和維護程序正義之間的矛盾。

保障程序正義,不僅可以維護法律的公平,讓人不受冤枉。也可以作爲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模式,影響每個人,讓他們在自己的家庭、工作、社會等“圈子內”,行使判決權時,能夠更加理性和公正,不至于冤枉人,也不至于讓這個社會增加怨氣和戾氣。

辛普森案帶給人的啓示,很深刻!

這也是我一直關注勞榮枝案的原因!

0 阅读:8